1924年8月16日,曾融生先生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自幼在牧师家庭成长,多了一些接受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机会。曾先生先在平潭读小学、初中,1937 年转学福清龙田融美初中,1938 年考入福州英华中学读高中。英华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对英语要求较高,他入学之初颇感吃力,但凭着勤奋努力很快就赶了上去,而且数学、物理成绩一向名列前茅。
1942年,曾先生被保送到以严谨而豁达的治学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而闻名的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他拿了两年陈嘉庚奖学金。1946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受好友、同学的影响,曾先生决定去北平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1947年,他带着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一些常用的字典和书,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北平,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担任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先生的助手。由于扎实的数理基础以及对地球科学事业的兴趣,他很快进入角色。
1983年10月在大理滇西实验场考察,左二为曾融生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迫切需要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而当时全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只有几个人。为此,曾先生协助顾功叙先生在北京举办了地球物理勘探短期培训班。学员30余人,由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组成,经基本培训后即带往东北长春、鞍山等地实地勘探,边实践边学习,很快成长起来,后来大多成为冶金地球物理勘探队伍的骨干。
1950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即在南京建立了地球物理研究所,曾先生到该所,并在傅承义和顾功叙两位先生领导下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56 年,曾先生随傅承义先生到北京大学组建固体地球物理教研室,并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程。1965~1966 年,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授地壳物理课程。
1978 年,国家根据地震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分成两部分,与地震有关的研究室划归国家地震局。曾先生担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的主任,从事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的科学研究。
1982 年,在曾先生倡导下,国家地震局将下属十几个单位的流动地震观测技术队伍组织起来,成立了曾融生任组长的“深地震测深技术协调小组”。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协调小组转战南北,在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完成了近 4万公里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探测。这一大批新获得的地震剖面,以及有关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一致赞扬。
20世纪80年代,曾先生(前右)在北京陪同外宾参观地磁组仪器
1982~1984 年,曾先生和同事们在 1976 年唐山 7.8 级地震的震中区进行了国内具有开创意义的深地震反射试验,获得了唐山地区震源区深部结构图像。为此,他发表多篇探讨唐山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地震成因的论文,并提出了强震震源由中地壳塑性变形和上地壳脆性断层所组成的两层破裂的震源模型。这些对唐山地震成因的探讨在以后的其他大震震源区探测试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曾先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探索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上。
1991~1992 年,他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吴大铭教授合作应用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技术,在青藏高原内部沿青藏公路布设了 11个临时地震台站。这是国际地学界首次在青藏高原布设的、由先进的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地震观测台网,成为青藏高原深部构造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991—1992年,曾先生(前)与美国同行合作,第一次在青藏高原内部开展流动地震台站观测
在野外极端困难的高原条件下,近古稀之年的曾先生还亲赴青海格尔木昆仑山口指导野外台站的维护工作。这次流动地震观测取得了大量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他利用这些宝贵的地震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例如他提出的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新模式。
此外,曾融生院士还为我国的地球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球物理和地震学研究人才,许多学生已成为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部门的栋梁和骨干。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曾融生:挺立前沿深耕地球. 姚志祥 沈萍
中国深部构造研究的开拓人——曾融生先生. 肖承邺
中国当代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曾融生.陈洪鹗
1.文章《「宽频福清新闻网」福清新闻网今日头条》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宽频福清新闻网」福清新闻网今日头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