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琴的一生,注定和丝绸联系在一起。
这个传奇的故事,从1975年开始。
1975年3月,30岁的沈爱琴临危受命,带领22位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在几间破旧的平房里,从17台原始铁木织机起步,创办了万事利集团的前身——杭州笕桥绸厂。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注定了沈爱琴为丝绸奔走忙碌的一生。
因为家境贫困,沈爱琴从高小就辍学回家,但掩不住她的商业才华。当时的机器是国营大厂报废的,物资紧俏,连生产原料也靠国家调拨,一家私营小企业没有生丝配额怎么办?沈爱琴想办法通过选用国营绸厂的下脚料,整理成了直接纺织的原料,既节省了成本,也没有触动国家计划调拨之内的原料。
没有技术骨干怎么办?她三顾茅庐,从上海、杭州、绍兴三地请来国营大厂的退休老师傅,拜师学艺。
因为是计划外企业,产品难以进入国营销售网络,沈爱琴就带领全体职工,每天清早骑着自行车,挑着丝绸被面到周围的集镇赶集,用这种最原始的销售方式,把笕桥绸厂生产的丝绸被面全部销了出去。
这还不够,沈爱琴还把丝绸卖到了北京。
1978年,北京的东安商场出现了一个出售笕桥丝绸被面的柜台。因为质量都比北方的丝绸高出一头,价格也适中,被一抢而空。这一年,沈爱琴净赚了6万元。
1983年,来自杭州笕桥的丝绸摆进了北京最大的王府井百货大楼。
虽然当时很艰难,但沈爱琴在草根企业编织着祖祖辈辈的丝绸之梦。
上世纪90年代初,她投资5000多万元,从日本进口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喷水织机,替换了当时厂里已经是国内最先进的剑杆织机。
随后,又投资1亿元从德国、瑞士、意大利引进真丝绸印花生产线;同时还从韩国、法国等国家引进18台全电脑针织大圆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沈爱琴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杭州乃至全国的企业界:一口气引进了117名大学生!为引进人才不惜血本,在很多圈内人看来,这是个非常疯狂的行为。不过,正是一次又一次的举贤纳才之举,为后来万事利的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
1993年3月,以杭州笕桥绸厂为核心,联合生产、金融、科研等31家单位组成的浙江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公司成立。万事利的品牌开始在丝绸界扎根。
1999年,由沈爱琴命名的“万事利”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当时中国丝绸行业第一个)。万事利的丝绸产品出口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出口值达2亿多元,成为全国的外贸出口先进单位。
1.文章《沈爱琴、沈爱琴葬在哪里?》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沈爱琴、沈爱琴葬在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