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这一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去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所做的重要讲话。再后来,在去年5月份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等多次重要会议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法被屡次提及。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一个新词就像是一粒新鲜的种子,播在讨论的土壤里。”
“双循环”就像是一颗新的种子。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有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各种猜想、讨论和演绎时时见诸媒体报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不是未来不再需要“国际大循环”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如何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什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部分成员、资深研究员、学术顾问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并将其集结成册,形成了《双循环:中国经济新格局》一书,于近日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陈元 黄益平 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年3月
该书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关于关于如何理解“双循环”,它的由来是什么,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次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央提出双循环背后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对这些问题,这部分都有所涉及。
其实,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以“国际大循环” 为核心的“沿海发展战略”,到现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大变局背景下的顺势而为,也是一次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
对于调整的必要性,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书中指出:
首先是国际市场容量有限,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大循环战略难以为继,有必要进一步降低整个经济的对外依存度。
二是国际大循环战略加速了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速度,但降低了中国抵御外部冲击到能力。中国必须强化产业体系安全。
三是国际大循环战略不足以使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占据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四是长期执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资源跨境、跨时的错配,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可能在未来掉入债务陷阱。
五是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
正如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主任徐奇渊所言,如果说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对外开放,那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也促使我们更多反思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倒逼国内改革加速。
所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看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际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新的评价标准和战略方向,换言之,确立了中国发展新坐标。
书的第二部分探讨的是如何实现双循环。书中臻选了6篇文章,讨论角度各有不同。
有的侧重打造完整的内需体系,比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提到,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五个要点,以及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措施,分别涉及科技创新、新基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收入分配格局以及打破行业政策性梗阻和深化关键性基础性体制改革六个方面。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则强调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高经济体量,在这方面,中国一方面具有传统经济的后发优势,一方面具有新经济革命的换道超车优势。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则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指出中国应在“去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全球化。
他所谓的“去全球化”,是指疫情之后,全球必然会出现全球产业链、产业结构的重构过程,这其中包括各国实施各自的产业政策,刘晓春认为这一过程将持续几十年。
但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由于各国效率和效益的差距,在资本和市场的作用下,最终会回归全球化,而中国最有希望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全球化,因为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十四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
我们需要做的,是牢牢掌握产业链重构的主动权,巩固、完善、提升我国产业链结构,建立强有力的国内国际供应链体系,更大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完善法治建设,打造更加利于开放的经济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构建新发展格局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当前的经济循环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书中从需求格局、分配格局、生产格局、内外格局四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循环中的现状。
比如,当前我们的分配格局中存在着居民收入分配占比降低,行业分配差异大的问题;生产格局中,高技术企业在生产中对外依存度过高、消费型生产行业供给不足、生产过剩和供不应求的现象并存;在内外结构中存在进口产品和服务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偏低、进口集中度过高的问题。
针对经济循环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问题,第三部分进行了具体探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地方政府信用扩张已成为双循环格局中的最大堵点,解决办法就是重构地方国企的功能和管理体系。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中国劳动力市场格局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都阳认为,这一变化也是促成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因素。
此外,都阳还指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基础,未来要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增长,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增长的自发机制,还必须要通过深化劳动力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加大对中西部人力资本投资来打造充分发育的一体化要素市场,同时对传统经济与新经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区域经济关系的不同影响保持关注。
当前,无论是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还是内部转型压力,创新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清华大学田轩教授在书中力陈自主创新的力量,并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再发力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金融无疑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体系,我们的投融资体制应该朝哪个方向改革,金融如何切实增强服务双循环的能力。这正是第四部分所探讨的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认为,科技创新是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涵,因此双循环战略需要一个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它要能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金融范式,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的三大失衡问题,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投融资需求。
对于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春玲强调,我们当前亟需从以项目建设为中心,转换为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满足各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需求,更好地打通经济循环过程中的节点、堵点和盲点,推动经济全周期、全过程的顺畅进行。
总之,正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在书中所指出的,金融的结构性变革必须致力于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配合解决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这或许才是金融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准确定位。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未来五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重构,我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之列,十四五时期是我们顺应新趋势、形成新格局的关键期,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深化和转换期。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撷取这些经济学家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想火花,希望能传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神,更希望大家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双循环”问题形成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也算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尽绵薄之力。
不过,正如北京大学国发院黄益平教授在序言中所言,书中的分析观点异彩纷呈,很多内容值得细细品味,期待大家都能亲自一探究竟。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不少问题以前未曾经历,需要从战略的角度深化认识和有效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说,化解挑战就是机遇。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性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1.文章《(余永定)余永定四万亿》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余永定)余永定四万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