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欧元区有哪些国家

2023-02-27 02:30 22次浏览 财经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在晚年的时候,曾经针对未来的世界局势作出自己的预言。

在他看来,未来欧元区将会面临着解体的危机;日本的影响力逐渐降低,会走向平庸;而人口众多的印度在发展当中必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三个预测是否应验了呢?日本,欧盟和印度,是否按照所预测的那样陷入了困境当中呢?

01 英国脱欧,欧盟内部危机不断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最早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8年,在经历战争之后的欧洲陷入了一片疮痍当中。

这时欧洲内部开始寻求推进一体化进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包括英法在内的一些国家签订了《欧洲理事会章程》,这也被视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一个前奏。

随后,欧洲内部开始逐步推行一体化进程。从最早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到后来成立欧盟,乃至于成立欧元区。

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各国之间逐渐取消关税壁垒,同时形成新的欧洲大市场,显然在这一过程当中欧洲正在成为一个整体,这似乎与李光耀的预言背道而驰。

原本一帆风顺的欧洲一体化,终于还是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地中海国家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希腊在欧洲整体来看,属于欠发达地区,其主要的支柱型产业为航海业以及旅游业。

而在爆发危机之前,国际贸易先出现了危机,影响了希腊的航海业。同时旅游业的波动性较大,这两个支柱性产业的先后“暴雷”是导致希腊危机的根本性原因。

货币政策方面,由于欧洲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希腊政府可以很轻松地从欧盟手中取得大量的借贷,大量地借贷,促进了希腊消费的提升,但是这一过程并未起到对于产业积极的发展。

虽然对于经济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并未解决其国内经济的根本性问题。

希腊当时已经失去了其独立的货币发行权,由于其加入欧元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只能是通过大额度举债来避免经济陷入危机。这种无法灵活变通的货币政策,是导致其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财政政策方面,希腊仿照着其他欧洲国家建立了高福利的社会体系。而在这一过程当中,社会福利支出占据其GDP超过百分之十的比重。

这一点对于政府的财政负担来看,显然是入不敷出。2009年希腊财政收入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而财政支出却高达53.6%,财政赤字高达363亿欧元。

总体来看,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都较高,其数字达到了接近600亿欧元,导致其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债务危机当中,最终在其他欧盟国家大量输血之后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希腊债务危机可以视为英国脱离欧盟的前奏,从两个方面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英国的选择,原本一片光明的欧元区也因此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危机当中。

英国脱欧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过英国作出如此选择的原因与希腊所面临的债务危机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考量,不过英国脱欧几成定局。

英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不好,同先前爆发了债务危机的希腊一样,都是维持着高社会福利待遇。

这一点在英国原本较为封闭的时候还能维持住。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一系列问题开始在英国出现。

首先国民福利待遇带来了高财政赤字,政府欠的钱是越来越多。虽然英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很高,但是也已经陷入了和当年希腊一样债台高筑的境地当中。

这时候就需要一些货币政策来解决问题,所以英国人对于英镑的发行权极其看重。如果失去独立货币的发行权力,英国很有可能会变成下一个希腊。

不过欧洲一体化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推行欧元,货币发行由欧洲央行负责,英国人对这一点肯定不能接受。

其次就是一些衍生出来的其他社会问题,因为英国收入高,福利好,再加上欧洲一体化带来的人口高流动性。因此大批其他国家的人进入英国就业,这其中以东欧人最多。

这些人进入英国,用廉价的薪酬挤占了就业岗位,导致英国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多底层百姓找不到工作。

还有就是经贸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一些意见不合,像是英国在渔业,金融以及对外贸易方面对欧盟的政策并不满意。

同时欧盟内部的话语权主要在法国和德国手里,英国很难在其中占据主导权。

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英国下定决心启动脱欧程序,最终退出了欧盟。

这其实就与李光耀作出的预言相符了,作为五常之一的英国退出欧盟,对于欧元区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再加上欧元区内部也并不和睦,各个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斗争,欧洲一体化也随之陷入了巨大的困局当中。

如果欧盟不能很好解决英国脱欧带来的影响以及欧盟的内部矛盾,欧元区的未来将会陷入到极其危险的境地当中。

02 命途多舛,日本经济问题连连

日本在二战当中,本土虽然基本上没有遭受到致命打击,但是国内经济水平也因为战争的失败而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在战败之后,其综合国力出现断崖式滑坡。再加上在二战当中,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将国内的生产物资都用于对外侵略战争,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未能恢复元气。

1955年,日本终于从战争造成的阴霾当中缓过劲来,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以工矿业以及电力产业为核心的经济振兴战略。

借助这一成功的方法,日本成功走出了经济低谷。其经济连续31个月呈现出快速增长,这一时期也被称之为“神武景气”。

当时美国正在参与到朝鲜战争当中,从本土进行武器装备的补给和制造距离过于遥远,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美国军方决定,将军事物资的制造交给日本。虽然在二战当中,日本本土也遭受了核武器攻击以及轰炸,不过国内的工业体系并未完全摧毁,而美国源源不断的军需订单,就成为了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的“香饽饽”。

在美国战争经济的帮助之下,日本制造业迎来大量订单,经济也因此迅速恢复。

随后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制造业水平快速提升,同时国民现代化水平也随之提升迅速。其国内有着包括索尼,三菱重工在内的多家高精尖企业,而随之而来的是包括彩电汽车等一系列产品的对外出口。

不过随着广场协定的签约,日本制造业对外的竞争力开始降低。同时由于房地产泡沫被戳破,曾经飞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也随之陷入停滞当中。

从1991年开始到2001年这十年当中,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其也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体,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事实上来看,现如今的日本制造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境地。中国受到人口红利的影响,国内对于产品的生产成本要远远低于岛国日本,因此在国际市场当中,中国制造已经占据了大量市场,这对于依托制造业提振经济的日本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日本在制造业的优势在于,作为先行发展产业的国家,其技术积累相对于中国而言要更为领先,因为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赶上的。

所以在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当中,亚洲地区的低端制造归中国,高端制造归日本。虽然损失了一定份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凭借着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日本制造仍旧在国际市场当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再度面临危机。随着中国自身科技水平的发展,其在制造业与日本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同时中国制造也逐渐从低端转向高端产业。

在这一过程当中对于日本的相关企业无疑是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转型升级的速度正在不断加速,这些对于日本的制造业都是威胁。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立国之本就在于其制造业的发达。但是随着在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竞争当中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本身国内资源有赖于进口,人工成本也较为高昂,日本制造在国际社会当中,正在失去它所拥有的一切。

虽然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日本在军事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经济上的问题日益凸显,使得日本正如同李光耀所预言的那样成为一个平庸的小国。

03 大国之梦,印度制造举步维艰

印度作为亚太地区新兴的大国之一,依靠着其庞大的人口数量,天然就有着成为国际大国的优势。但是其想要成为大国,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国内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问题,而这对于印度而言注定是一条困难无比的道路。

印度古代有一种制度,叫做种姓制度。他们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四种,按照此进行社会分工。这种制度背后的核心意义就在于阶级的固化,某种意义上来看对于低种姓的印度人而言,这种制度就是对其的剥削。

虽然印度现在的政府已经明文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基本上这条法令就等于废纸。这一流传了上千年的封建残余,至今仍旧在印度广袤的国土上生根发芽。如果这一问题没法得到解决,印度的大国梦就注定是空中楼阁。

因为一直以来,作为地方重要力量,印度的宗教势力已经把控着印度最为广大的农村地区。再加上印度政府体系高度民主化,因此许多封建势力趁机进入到政府机构当中,影响政府的决断。

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复杂的关系,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印度而言重要且困难。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薄弱,印度在历史当中属于英国人的殖民地。

英国人确实在印度境内修建了大量的铁路,但是由于缺少整体规划,这些铁路铁轨轨距有大有小,缺少一个整体的修建标准。可见印度独立的时候,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

再加上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对于英国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提供生产的原材料,因此在印度基本上就没有修建什么工厂,印度的工业化完全就是在建国之后才开始推进的。

但是印度的工业化完全就是处于一种畸形当中,整体发展过程当中,本来印度政府完全有机会借助于自身的人口红利,像中国一样走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国家发展道路,借此完善印度自身的工业体系。

但是事实上来看,现如今的印度主要经济动力在于第三产业,而非工业以及制造业。

印度在建国之后也曾经尝试过通过计划经济发展属于自身的工业体系,但是受制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这一尝试无疾而终,最终形成了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

现在印度对外部的工业商品征收超过300%的超高额关税,用以保护自身国内的工业企业。

看似美好的背后其实限制了印度工业的竞争力,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印度制造只能在国内横行无阻,但是到了国外却毫无竞争力。

因为其他国家对于印度产品,也会征收同等级别的关税,在丧失了国外竞争市场之后,即便印度内部需求确实很大,但是也不足以养活太多的工业企业,因为工业化意味着产品的大量生产。所以印度制造想要成功,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虽然印度在许多领域已经开始科研方面的投入,并且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受限于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技术储备以及差劲的基础设施,印度的工业水平提升还任重道远。

再加上在教育领域投入少,印度有着超过2亿文盲。受制于国家基础教育体系薄弱,技术工人数量很低,这些都制约着印度的发展前景。这再一次与李光耀的预言相吻合,想要成为大国,印度还有着很漫长的道路。

其实无论是日本,印度还是欧盟,其内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因此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对于我们而言也何尝不是一种警醒与提示。

一个国家想要取得发展,就需要做好周密的规划并且为之付诸努力。国家实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但是幸好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