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新发展阶段,我国推动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从消费端不断延伸扩散到产业端,通过数字赋能、服务赋能、绿色赋能,促使现代综合物流和产业供应链的链条也许更短、更本地化,但更能够满足定制化、小批量、多品种、快迭代的新消费需求痛点。基于创新驱动的消费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已经形成双轮效应。如果把消费者供应链比作为“上半场”,那么,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供应链,为制造业、农业、建筑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产业供应链,正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供应链变革的“下半场”。

文 | 张燕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1 当前全球综合物流和供应链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国际环境存在着三个基本事实。

一是经济全球化收缩已成定局,全球经济增长的黄金期结束了。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贸易投资减速成为世界性趋势时,全球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链全球布局的形势将发生逆转。

二是全球宏观政策对通胀和财赤有更高容忍度,全球产业政策抬头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反垄断和更严厉市场监管成为全球性现象。供应链安全、供应链本地化成为新趋势。

三是价值观泛化成为大国对抗冲突的新特点。如产业链、技术、产品和服务有了价值观标签,供应链境外布局受到阻遏,但民间自发驱动的供应链出海有了新的拓展空间。

一个基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国际合作的综合物流和供应链体系的时代结束了。基于国际工序分工模式,在全球不同地方完成不同工序和环节的制造,通过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做到零库存、及时供货的时代结束了。基于国际大三角合作格局,美欧提供市场、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东亚提供制造和劳动力,中东和亚非拉提供能源资源的时代结束了。

一方面,供应链的链条趋于更短、更本地化、更本国优先、更意识形态化;另一方面,全球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金融和货币合作东移的新趋势正在形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需要增强弹性、韧性、可持续性、风险对冲等更高要求。

一个基于微观合作、数字革命、服务跨境的供应链新时代开始了。一方面,大国博弈、政治对抗、政府干预正在加速全球供应链的链条越来越短,越来越本地化区域化;另一方面,数字赋能正在使它更有弹性韧性和更智能化,服务赋能正在使它更能够满足定制化需求、小批量需求和多样性需求,绿色赋能正在使它越来越低碳环保,造福于人类,构建地球命运共同体。

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跨境交付等新业态正在改变全球化的微观基础,95后的新生代更少的意识形态,更自觉地接受数字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更勇于推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业态创新。

两种相反趋势并存,正提示中国新生代企业家,旧时代的黄金期已经结束,新时代的垦荒期已经到来。世界大变局的危和机,选择权在企业家的手中,愿不愿告别高速增长的辉煌时代,愿不愿意迎接高质量发展的不确定性。

企业家面对着三组选择题:是否选择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否选择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现代化,是否选择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差距。同时,面对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大循环的机遇和挑战,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新增长点会爆发在哪里?双循环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深耕东亚东南亚,深耕一带一路,深耕美欧第三方合作?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不搞赢者通吃开放合作如何开局起步?

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供应链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嵌入跨国公司工序分工体系,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引入市场经济理念,引入国际优质要素,开了14亿中国人的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工业化经济的“窍”。到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9万亿元,电子商务领域零售交易额占全球交易额超过40%,移动支付个人消费额是美国10倍。

这些社会消费品依托国内大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经历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大循环,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其贯穿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链条就是供应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商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消费品的供应链先后发生了阶段性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划体系到市场体系的转变。明确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社会消费品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按照市场化要求重构,传统的供销流通体系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束而不复存在,形成了生产厂商-全国多级经销商-末端零售门店的市场化供应链体系,以及夫妻老婆店、个体超市、乡村小卖部等初级商业形态面对消费者。

——第二个阶段是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大量引入国外供应链新业态。随着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商超、连锁便利店等新型供应链体系出现。家乐福、沃尔玛等全球零售巨头大举进入带来了商超模式。711、罗森等新商业主体将连锁便利店这一零售业态带到中国。

随着商超和连锁便利店这两大零售业态大举进入中国,也引入其背后支撑配套的的供应链体系。这两大零售业模式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已经趋于成熟,其显著特征是,企业内部自带一套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供应链体系,即供应链-零售一体化。

商超类的供应链管理,以沃尔玛为代表。沃尔玛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私人卫星通信系统,并建立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全球数字化信息网络,沃尔玛在全球有4000多家店面,可以在1小时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并将最新的路况即时通知自有车队的货车司机,调整送货线路。沃尔玛产品从工厂到商店货架“无缝衔接”,通过对终端销量的实时掌控倒推生产计划,从而降低供应商的商品库存。

连锁便利店类的供应链管理,以711为代表。711依靠其遍布全球的区域配送中心+电脑网络配送系统,每天向全球60000多家711便利店提供3000多种商品SKU。与沃尔玛类似,711的数字化供应链,可以根据消费者购物偏好掌握市场的最新需求动向,进而实现按需定制生产范式,避免了商品滞销与库存积压。

这两大零售业态都依靠数字化供应链技术,节省了不必要的流通成本。沃尔玛和711向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要效益,能够以较低的终端销售价格维持一定的利润率,实现了供应商、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多赢。然而,这两大零售业态进入中国,都面对如何适应和实现本土化的挑战。

——从2003年以来,随着电商的兴起,社会消费品的供应链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互联网+供应链。这个阶段通过C2C、B2C等模式,提供面向消费者服务的供应链体系。

中国电商的起步从C2C卖家开始,他们拥有电商运营和营销能力,但缺少自有产能和供应链。从工厂和批发市场进货,利用社会化的快递网络发货。

随后,传统的生产和流通型企业开始把部分业务交易放在互联网上,开启了电商B2C时代。这些传统企业自带产能和供应链,在进入电商领域后,开始把线上业务交易部分的供应链与平台型电商企业开展合作。中国自此全面迈入互联网+供应链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供应链,为传统供应链插上了数字化技术、渠道和运营的翅膀。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供应链,并非自互联网时代开始,一些商超、连锁便利店跨国巨头企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运营经验沉淀。不同的是,零售巨头的数字化供应链是企业内部的局域网,进入互联网时代,需要建立一套开放的社会化的供应链网络,向所有企业提供服务。

在这个阶段,既有四通一达、顺丰、德邦、日日顺这样的快递物流公司,也有菜鸟这样的兼具互联网公司和物流公司属性的公司,与平台型电商企业相互配合,直接向企业提供B2C供应链服务。有了互联网的加持,电商供应链被数字化,并发展出销量预测、智能分布仓储、商品前置等供应链技术,让消费者收货时效更短、物流体验更好。

随着网购在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超过20%,这一供应链模式开始从边缘创新变为重要一极,至今仍方兴未艾。

——当前供应链体系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以互联网+实体产业为特征的产业供应链的时代已经来临。与第三个阶段消费供应链提供C2C、B2C模式不同,第四个阶段的产业供应链,提供包括B2B、M2C甚至C2M模式,是面向实体企业提供服务。

产业供应链是沿着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逐步延伸扩散,尤其是从消费端进入生产端,从需求侧进入供给侧,从源头开始,用数字化技术做出企业的供应链规划,贯穿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相比现有分段式的合同物流,产业供应链能够基于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全链路规划,帮助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解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速的全球性困境。

下一步供应链的发展将是消费供应链与产业供应链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将是数字赋能、服务赋能、绿色赋能供应链三管齐下的新理念驱动,将是依托国内大市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看,基于数字化服务化绿色化的供应链将出海,从微观基础上推动新全球化前行;推动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前行;推动数字价值链、智慧供应链、智能产业链前行。这预示着再下一步,将是消费供应链、产业供应链、创新供应链多链并举的新局面,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供应链走向深入广度和融合度。

3 产业供应链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1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开启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推动产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成为我国能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统筹推进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的“产业供应链”作为一种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供应链发展依赖新基础设施建设,如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与老基础设施集成创新相融合,如综合运输和物流体系、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节能减排和双碳政策等,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供应链的迅猛发展。

(二)提升流通效率与生产效率同等重要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竞争优势提升重塑,供应链是重要环节。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流通效率与生产效率同样重要。通过原材料、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供应链服务,进行优化降本、提质增效,十分重要。

此外,社区零售、直播带货、企业电商、连锁经营、智慧商店、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等新营销新渠道层出不穷,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快捷直达开放包容的供应链现代化能力。

(三)推动综合物流革命持续降低物流总费用

开辟智慧物流、快捷物流、多式联运、公共物流枢纽等创新发展新模式。目前,快递物流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缺乏差异化,导致倾销性的价格战层出不穷,影响物流网络的稳定性有序性可靠性。物流企业亟待解决在消费供应链之外,开启产业供应链的第二增长曲线。物流企业初步完成要素数字化和连接之后,从消费服务环节转而走进产业内部,帮助生产者构建产前、产中、产后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供应链,才能找到增量创新的价值深度和厚度。

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的需要。2020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值,已降到14.7%。但要继续下降到8.5%,主要发达国家水平,无疑是一场综合物流革命。除了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外,中国物流产业呈现小、散、乱的格局,货、车、仓资源无法精准匹配,造成货车空驶率、仓储空置率较高,普遍存在资源、能耗浪费现象。只有加强全链路的规划性,才能实现整体性的供应链优化,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四)面向实体产业构建大流通大网络大市场

中央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宏大构想,以“大流通”的视域,通盘筹划统一市场、交通物流、商贸流通、信用体系、金融支持等。要实现这一点,又必然要求在流通领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这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独特优势所在。互联网技术诞生50余年,先后被应用于军事科研、传媒通讯、文化娱乐、零售消费、生活服务等领域,本身并无边界。身处新发展格局的当下,互联网企业的目光应从消费端转向生产与流通端,在服务实体产业中找到增量创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企业投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须以产业供应链的业态,着眼于融通信息流、货流、物流、资金流、信用流等要素,帮助生产端企业降库存、降仓储物流成本、降生产融资成本。在此全新业态下,互联网企业应该对发展模式做出根本性的转变: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从“流量-转化-变现”,到“精益化运营-降本-合理分润”;从干轻活,到干重活;从面向消费者,到面向实体产业。

4 产业供应链的本质和特征

产业供应链的本质:从供应链角度推动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从消费供应链层面深化到产业供应链层面,从线上线下业态相互替代到相互融合,从供应链传统功能的价值转换到价值创造,最终形成数字绿色智能供应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效益。

产业供应链的特征:通过数字化技术、智能化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产消高效率匹配、产网多样性融合、产链无缝隙对接、产服一体化转换。其难点,一是产业的差异化专门化需求,往往形成较高的技术门槛;二是供应链安全,普遍造成供应链收缩、隔断和阻碍;三是基础设施衔接,增加流通成本。

1、产消高效率匹配:产业供应链连接了流通与生产,为供应端提质增效

消费供应链主要服务电商包裹,以C2C、B2C为主要形态,消费者购买形成订单后,物流介入承担流转、配送。有的消费供应链在消费者购买之前,也帮助商家进行大宗商品货物的分仓布货和调拨。

对制造业来说,消费供应链只是帮助他们销库存,商业是生产完成后的下游环节。这种情况下,广大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感知偏弱,产品到消费者手上要经过层层流通环节,生产计划与消费需求不能精准匹配,盲目生产导致产业链效能下降。

产业供应链则是从商业进入了制造业产业链,进入生产车间,连通了商业与制造业两个环节。既减少了流通环节和成本,又能把消费需求带到生产车间,指导精准生产,按需生产,防止商业只管卖货,制造业疲惫生产的“双盲局面”。

这种工厂直连消费者的M2C模式,甚至消费需求反向推导生产的C2M模式,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江苏扬州的牙刷产业链,不少牙刷厂通过这种供应链协同,开发了更适合市场的新产品,从之前的库存积压数千万支牙刷做到了现在的库存日清。

对农业来说,在广大乡村地区,消费供应链的重点是把农村当作消费市场,解决快递进村的问题。产业供应链则把农村当作产业源头,解决农货进城,解决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问题。

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塑造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发展往往面临“最先一公里”难题,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没有打通,农产品走不出原产地。

通过产业供应链协同,就可以带着消费者订单来指导农产品采摘,农产品损耗比“先采摘后找订单”普遍下降三成。

在云南哀牢山腹地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田间地头已经开起了产地仓,引进水果品控体系,通过产销运一体化的产业供应链,农产品可以在当地就能被分级销售,卖出更好价钱,真正把产值留在农村,把增收留给农户。

2、产网多样性融合:产业供应链发挥数智化技术的驱动力

消费供应链虽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整个世界都仍处于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初始阶段,消费供应链总体上依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模式,对人力、车辆、仓库等物流资源的利用更加粗放化。

产业互联网预期会获得大发展的背景下,意味着各行各业都将最终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未来所有公司都需要互联网技术。产业供应链意味着要用技术与产业深入融合,产生供应链革新,只有这样实体经济各领域才能迈向产业互联网。

产业供应链是集约型经济,这使其更有条件成为绿色智能的供应链,可以从生产源头开始做供应链规划,绿色包装、库存调配、集约运输、末端回收等都可以进行整体设计,让绿色智能从生产环节一直贯穿到消费环节。

3、产链无缝隙共赢:产业供应链有利于实现数字绿色智能供应链与实体经济的合作共赢

消费互联网往往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其商业模式往往会通过补贴补偿沉淀成本迅速扩大规模,取得市场优势地位后,向用户收取费用,产生利润。随着规模达到一定集中度,供求双方的议价能力不对等,容易形成输赢两极、零和博弈的局面。

产业供应链往往具有质量经济、价值经济的特性。其商业模式盈利的前提是帮助产业提质增效,帮助实体经济创造新价值。为产业供应链提供服务的企业,也是从服务的企业增量利润当中合理分享利润。这不是零和博弈的模式,是多方共赢的模式。

4、产服一体化转换:产业供应链更注重能力建设与长期投入。

消费供应链产生于消费互联网,更接近互联网特性,讲究存量的“连接”。而产业供应链产生于产业互联网,更注重与产业的结合,讲究增量的能力“建设”。

产业供应链需要向农业、建筑业、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等领域延申,要向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小城市、乡镇、农村等地域延申,甚至下沉到田间地头,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性服务体系,发展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网络,需要走出去在海外建立海外仓、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大型综合枢纽基础设施。

总之,产业供应链的能力建设,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信息、融合、创新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投入是长期的,需要提前布局,发挥基础设施先行官的基础性作用。比起短期回报,产业供应链更看重长期价值。

5 产业供应链的未来展望:案例分析

产业供应链的未来,应该是互联网技术从原材料阶段介入,纵向贯穿整个生产和流通环节,用物联网、机器视角、云计算等新技术打通流通堵点,实现全链路的人、仓、车、货精准匹配,用集约化运输、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等方式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企业用同一套库存就能满足全部销售渠道的发货需求,根治库存积压难题,同时做到产品全程可追溯。在对接平台型电商企业和实体渠道,汇聚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后,将能实现精准的销量预测,甚至反过来以需定产。以数字化风控和企业信用体系为基础,企业将能以秒级放款的速度获得生产、周转融资,上下游企业回款账期被压缩到小时级。

案例1:改革开放推动消费供应链的发展并向产业供应链转型

1992年, “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的准绳,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做出顶层设计。1994年,推动国企改革,加快财税、金融、外贸、外汇体制改革,配套推进价格、农村经济体制、政府机构、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中国改革大潮与世界IT革命的机遇叠加,迎来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黄金增长时期,中国新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995年,中国互联网的先驱人物张树新创建瀛海威,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早吃螃蟹的人。1998年,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网等先后上线,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准入的大门。1999年,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标志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信息化社会。“注意力经济”,即用户-流量-变现模式,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扁平化结构在消费者与商家间撮合交易,提供免费服务吸引用户,通过广告、游戏、电商、文娱、文旅、出行、外卖等获得收入,带动了消费互联网的快速成长。

中国网民从1997年的25万人升至2020年的9.89亿,成为世界第一大网。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到产业去、到实体企业内部去、出海去,成为互联网的另一支“科技树”——产业供应链。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再靠流量变现而必须建立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上,产生1+1大于2的效益。互联网技术,不只服务于商品的买卖流通,而是延伸到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提升生产与流通效率。

案例2:沃尔玛跨国公司供应链

沃尔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通过其互联网统一标准平台和通信卫星将分布在全球的所有店铺、配送中心与总部相连,走出了一条沃尔玛模式。其全球4000多家店面,可以在1小时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并实时调整送货线路。其产品从工厂到商店货架“无缝衔接”,通过对终端销量的实时掌控倒推生产计划,从而降低供应商的商品库存,做到了各方共赢。消费者享受最低价格,供应商获得合理利润,沃尔玛超市获得资源整合空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大幅降低。

沃尔玛模式启示了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模式。生产型企业专注于生产、研发与市场推广,产业供应链公司则一边采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应用于产业链供应链,一边深入到产业内部,将货、人、仓、车、店连接起来。一头服务生产企业,一头服务终端消费者,物流服务企业起着中介作用。

在产业互联网趋势下,未来的供应链发展前景:一是从消费供应链向产业供应链延伸。从提供商品销售运输服务,延申到提供半成品、原材料等生产环节服务。二是将互联网数字技术应用于货、人、车、仓、店精准匹配。担负分布式仓储和集约运输,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用订单反推生产,提升生产流程和生产效率。三是产业供应链必须扎根到产业内部各个工序和环节中去,同时提升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

案例3:产业供应链力推“优梵艺术”家具升级

广东佛山作为岭南工业名城是我国重要的中高端家具生产基地。中国60%的家具产自广东,广东80%的家具出自佛山。北京白领林上康从普华永道辞职,2013年在佛山创立了“优梵艺术”家具品牌。成立四年后,由于一流创意创新,优梵艺术家具的订单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当年增长了400%。然而,其供应链不堪重负。即使按时生产出了优梵艺术的桌子、椅子、沙发、床、柜子,但短板弱项是无法解决与之相配套的存储、物流专线配送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由于产品生产销售的高成长性,林上康差不多每半年就要重新找一次仓库,生产、销售和仓配的脱节,家具每装卸一次,破损率就成倍上升,使之无法如期交货。菜鸟接手后,把重点放在了供应链协同上。第一步是可视化,设法让工厂、物流、仓储、销售各方实时互相可视,把步调协同踩到同一个鼓点上。菜鸟增加了从工厂到销售地的直达线路,减少中转和货值损失。

短短半年,优梵艺术家具的仓库从原来的9个缩减到3个,仓库团队从80多人压缩到20多人,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其中仓储成本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产业供应链通过高效的供应链协作及新零售实践,大大改善了优梵艺术家具的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使之成长为一个国际艺术家居品牌。

案例4: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少数民族农业地区的“两个一公里”

地处云南哀牢山的新平县,地处海拔最底422米到最高3165米的深山区,山区面积占98%。这里居住着1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地农业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这里特色农业发展的很快。但农产品的生产、物流、仓储、分销的供应链体系发展严重不足,直接阻碍着当地百姓的致富之路。

一位柑橘收购商说,新平水果产区离县城130公里,都是崎岖山路,单程要8个小时,再好的柑橘也无法运出来。菜鸟在农村搭建“产运销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通过打造供应链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双向畅通,让农产品随时随地有能力进城,让消费品随时随地有能力进村,让哀牢深山的沃柑通过产业供应链体系,从采摘到送上北上广的餐桌,只要短短48小时。

打通最先一公里的上行线让农产品随时随地有能力进城。5月8日,试运营近一年的新平县菜鸟上行物流中心开仓。“仅在水塘镇的产地仓,就形成了日产8万单的产能,350吨的加工能力,每单成本相比之前将农产品在昆明加工转运节省3到5角钱。”菜鸟乡村生鲜供应链总经理郜佳男介绍,早上在果园里采摘的新鲜沃柑,直接送进产地仓的分选线。光电筛选机以每分钟655个果子的筛选速度快速启动,不仅能筛选大小,还能根据不同的糖分、酸度、水分对果子打分分级。筛选的同时,果子也在分选线上完成了清洗、分工,可以直接装箱启程。农产品卖得出去,农户实实在在受益,新平柑橘种植面积超过了12万亩,成为云南柑橘第一县。

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下行线让消费品随时随地有能力进村。2019年5月,菜鸟升级乡村物流体系,开始在农村布局“共同配送”项目。它与申通、中通、韵达等快递公司合资成立溪鸟物流科技公司,向乡村共配网络输出“溪鸟技术系统”。在基层,县域快递公司自主成立合资公司,建立以县域快递共配中心和乡镇共配网点为依托的农村共配网络。作为最早落地“共配项目”的新平,形成了县、镇、村三级配送体系。这些共配点,不但是快递收发网点,也成为农产品进城的起点站。既提升了配送效率,也分担了乡村物流网络的成本。新平县菜鸟上行物流中心负责人普兀城统计,共同配送为新平快递成本减少20%~30%,人员效率提高30%。10年前,每月快递单量不到80单,现在新平快递量每月80万单。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生认为,“共配项目”在新平落地至少有三个派生效应:首先是拓宽了以冰糖橙、沃柑为主的水果销路;其次是提高了产品的品控要求和运输的实效性;最后是高原上的特色优质水果,加上与互联网平台的良性合作,则有望保障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产业供应链与产业价值链合作,真正把技术留在农业,把产值留在农村,把增收留给农民。下一步农产品物流中心不只是发货功能,而是集“产运销”为一体,农产品在产地加工、销售、配送。云南新平作为菜鸟首批开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试点已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2月到4月,不到两个月时间,菜鸟新平上行物流中心就运出1800吨脐橙,每单水果的物流成本平均下降了0.3元,带动200多当地农户就业。菜鸟除内部关联交易外,2022财年一季度的外部收入116.01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包括了30多个制造业产业带和农产品原产地的产业供应链。

案例5:全球化收缩时推动供应链出海,全球供应链变短时扩大全方位合作

当前,全球化收缩是一个基本事实,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供应链出海。行业数据显示,菜鸟国际已经成为全球新四大跨境包裹网络之一,日均处理订单超过FedEx和DHL,仅次于UPS。菜鸟已经着手在泰国、俄罗斯、西班牙、美国等地增设物流枢纽设施,并计划在未来9个月内新增1000架次出口包机,未来三年通过近200万平米海外仓为中小企业备货出海,从而建设一张全球最大的包裹网络。

随着菜鸟在物流服务能力及全球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相关合作公司将会从中受益。菜鸟C2M产地仓以快递分拨中心为基础,在分拨中心二楼设仓,与快递公司联手,打造“楼上打包、楼下发货”的发货模式。据称,从菜鸟C2M产地仓发出的快递,有80%能做到隔日达。构建新全球化的微观基础,从小做起,一步步推动新全球化前行是互联网公司的社会责任。

当前,全球供应链收缩是另一个基本事实,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扩大产业供应链合作。在这方面,菜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是服务制造业降本增效。如向制造业上游延伸,开设产地仓,帮助生产者与市场直接连接。目前已在全国31个制造业产业带开设70个原产地仓。

二是服务农村发展和农产品进市场。如向农业上下游延伸,已在云南、湖南、广西、山西、陕西等地开设上行物流中心,帮助乡村振兴。

三是建立海南的全球加工中心。构建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不仅要把海外成品引进来,还要把中间产品引进来,在海南本地加工,形成全球产业链内移趋势。四是制定产业技术解决方案。如食品、钢铁、汽车等产业,为田园主义、徐福记、宝钢、本田等企业提供技术改造与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贸易投资减速也是一个基本事实,需要推动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投资、数字贸易投资前行。菜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外贸企业出海。通过构建跨境包裹网络、海外仓网络等方式,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空运直达50多个国家。二是提升数字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如通过全渠道库存共享、智能销量预测、智能分仓等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帮助企业将库存周转天数最多下降40%。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与雀巢等合作,从商品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就开始介入,包括商品的存储、中转、分发环节,直至最终从消费者手上回收包装物,在行业内首次实现全流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结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