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曹仁超三部曲…

2023-02-26 03:23 27次浏览 财经

文 | AI财经社 王恩群

编 | 祝同

从曹仁超踏入证券行业的那天起,他的人生被分成了清晰的两部分。

之前的他是一名纺织工人,工作时需要忍受巨大的噪音和繁重的劳动。他不甘心,跳槽到假发行业。事情并没有改观,他仍旧需要面临着大量重复机械的劳动,20岁的曹志明陷入了困境。

之后的他是一位股民,凭借5000块钱入场股市,在此后4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身价越涨越高,投资收益超过4万倍,身价两亿。

人们竭尽全力想知道,促使他的人生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他把这一切写在了香港《信报》自己的专栏《投资者日记》里。40多年,笔耕不辍。一直到他年近六十,仍然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花4—6小时阅读全球新闻的习惯。这使得他此后的人生,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牛市。

相较于工作中的专业,促使事情发生的原因还有少年时他的性格。“13岁丧父”带给了他“一生难忘的挫折”,他不想要再过贫穷的日子,他开始变得贪婪、功利,永远对金钱充满了狂热的欲望。

他把名字改为由曹志明改为曹仁超,寓意“超人曹”,他希望自己日后能过上有钱的生活,他坚定地认为:“普通人所遇到的烦恼九成与钱银有关,开门七件事都可用金钱。”

致使曹仁超取得财富上巨大成功的,是一种对追求金钱近乎疯狂的心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仍然说出了那句被他一生奉为真理的话——永远都对金钱充满了贪婪的欲望。

要成为穿西服的人

漫长一生中的每一次经历,都不会平白无故的过去。回首往事,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往往决定了此后一生的命运。而当时站在命运的路口,人们还以为那是相当沉闷的时刻。

若干年前,曹仁超朋友的伯父买入一家股票经纪的牌照,需要一位会英文的人帮助打理。曹仁超第一次进入了此前他从未了解过的证券行业。他终于离开了工厂,尽管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曹仁超离开工厂的原因,不仅仅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身体承受的辛苦。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认识了那位一生中最重要的姑娘。经过曹仁超猛烈的追求,姑娘妥协后告诉他:“不能在工厂做工,要做穿上西装的人才行。”经历过穷苦日子的曹仁超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愿此后的人生因为贫穷,再次被命运扼住喉咙。

在工厂打工显然不能改变这样的命运。他可能会逐渐变成一个勉强维持生计的父亲,一个私人工厂的小老板,但绝不可能变成文章动辄掀起整个香港股市波澜的人。

证券行业彻底改变了曹仁超,他被每次数字上涨和下落造成的财富巨大拉升和蒸发深深迷惑。他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他也开始积攒自己的本金,准备在股市中,进行自己的第一次试验。

那一年,白天他在证券交易所工作,晚上跑去替别人补习英文,兼职在洋行帮人写英文信,给报馆投稿赚取稿费。1969年,他终于攒够了5000元港币,开始入市。

对于此时21岁的曹仁超来说,5000块钱仅仅是自己一年的积蓄。相较于浮沉的股市,他或许能赚到的是不只10倍的杠杆。因此他只买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曹仁超曾在一天内赚到三万元,这使得他逐渐迷失, “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风险。”曹仁超苦笑,“因为我连赚钱的原因都弄不清楚”。

后来他巧妙地利用当时香港股票,两周后才开始交割的条款,大量囤积,赊购股票。最为疯狂的时候,尽管他只有一万元的现金,手里竟握着百万市值的股票。

投身股市仅仅两年,曹仁超的5000元已经翻了40倍。彼时香港普通工薪阶级每月薪资不过寥寥三、四百元。尝到市场红利的曹仁超越发痴迷,很快开始了自己的新玩法——融资炒股。

1971年,恒生指数3个月跌了30%之多,大量融资的曹仁超出现资金困难。此前的40倍营收只剩7000元,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品尝股市的酸甜苦辣。此后的若干年里,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在22岁时的这次失败。这次挫败也奠定了此后曹仁超最重要的投资战略:止损不止赚。

他多次强调这一点。当市场向上的时候,不要着急卖股套现,股民永远不知道最高价是什么。而一旦股价回落15%或20%时,应该及时止损,将股票卖出。在股价逐渐走高的过程中,止损位也就不断被推高,利益最大化。

凭借这一点,他重新杀入股市,在1973年将自己手中的股票重新做到50万的市值。并且成功在73年3月之后的熊市之前,套现结婚,跟当初那位心仪的姑娘,前往东南亚度假。

恒生指数跌到了478点,曹仁超意识到要抄底。他将50万集中投入到一家企业中,结果被市场再次抛弃,恒生指数持续下跌到150点,他的50万,仅剩下10万元。

曹仁超大概永远也无法忘掉那个夜晚,他股票血亏,被公司解雇。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在香港的星天码头坐了一夜。城市的光影倒映在水中,渔船灯火来来往往,他经历了第二次失败,苦苦思索下一步未来在哪里。

也正是那一夜,他总结出了自己投资的第二条策略:沟上不沟落。

当买入的股票在升值时,持续买入是最佳方案。10元股票涨到15元,继续买涨到20元。持续买是不怕的,价格在走高,持续买可以持续赚钱。而当价格走低时,不要再买入,买入越多,跌的越多。这是他在1974年收获的最痛苦的一条经验。而此时,曹仁超告诉自己,他不能够接受第三次失败了。

少年穷

经历过73年那次至暗时刻之前,曹仁超已经在香港著名的《明报》资料室工作,这份报纸的主理人是金庸。被辞退之后,他和林山木合伙创立了《信报》,主攻财经。此后的近40年,他一直在《信报》撰写自己的《投资人日记》,一直到去世前的2个月。此时他已经坐拥超过2亿港元的财富。

2006年,如果从香港北角坡,曹家豪宅的窗边望去,可以看到整个香港九龙湾的海景。挥舞着旖旎灯光的大厦,宽广辽阔的太平洋,一如坐在财富顶端的曹仁超。“五十年前,我家就住在北角山下。”曹仁超望着窗外,“当时,一家人全挤在用薄板分隔的房子里生活”。

曹仁超的祖父家底殷实。1950年,3岁的曹仁超跟随父母来香港躲避。13岁,父亲终日饮酒去世。

直到父亲去世多年,曹仁超依然难以释怀。他的外父,每月70元,却依然养活7个子女。而父亲300元的月薪却依然家庭生活很苦。他责怪父亲将祖父殷实的家底败落,致使现在生活过得如此紧张。

父亲始终抱有公子哥的态度,抑郁饮酒,不问家事。他责怪父亲:“为什么不面对现实,做好那份工,克勤克俭,我的童年就不用那么惨。”

一直到2009年,在自己的随笔中,曹仁超写到:“活到今天快六十岁,凡事皆可淡然对之。自己少年穷,造成对财富渴求的性格。财富上可谓获得良多,回首看看其他方面失去的更多,例如至今我仍未能忘怀少年时丧父之痛,那是一生难忘的挫败感。”

父亲去世后,全家五口人只能靠母亲在工厂做工支撑。面对亲戚和邻居的白眼,曹仁超对自己说:乞,不到他们的家门;饿死,不在港给人看见。正是这样的倔强,催促着曹仁超成长。

父亲死前留下的钱被朋友骗走,他十三岁就要自己追债。邻居的东西丢了,第一个怀疑他偷的,查明真相后仍然丢下一句“穷,偷鸡摸狗是迟早的事”。后来他自己写到:“突然觉得,全香港只有母亲、我和弟弟几个人。”

曹仁超回忆当时的生活,连续多年,一家人都只能吃每天2块钱的三菜一汤:“用鸭血、大豆芽菜和豆腐滚汤,然后再分别烹调这三样食物。”也是那时,他第一次立下自己的愿望就是赚大钱。经历了真正贫困的生活,带给他的是一种对财富近乎变态的追求。

在股市的人性深处,欲望被资本放大无数倍,贪婪使得人们变得狂热,巨量财富使人迷失,而这一切,曹仁超只能竭尽所能的掠夺更多的资金,他甚至不能控制,甚至在已经获得巨额财富时,仍不能停手,直到最终死亡前的岁月,他依旧为财富痴迷。这是岁月对他的不公,亦是馈赠。

时势造英雄

从1974年开始,曹仁超近乎没有再失败过。在那之后,他开始了更加缜密的数据分析,以及更加成熟的操盘。每日繁忙地搜集整个世界的新闻,将看似没有产生影响的事件放入脑海,帮助自己对于股市涨跌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他一周要工作7天,各类指数记得清清楚楚。30多年了都是这样。”在《信报》的 同事如此评价他。正式基于这样数据分析,使得他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越来越平坦。

80年代,香港政府制定了每年限卖土地50公顷的规定。曹仁超敏锐地意识到香港地产的黄金时代。他在报纸上呼吁股民买入房地产股,并且将自己大部分资产配置到房地产行业。直到1997年,香港取消这一政策,曹仁超才将最后一支地产股卖掉。当初曹仁超投资的60万,已经变成了当时的两千多万。

1983年,关于香港归属权的问题确定后,股市再次迎来利好。从楼市赚到的钱,曹仁超将一半转移到英国,购入物业,在高点持续套现。十年,又是5倍的回报。

2003年,曹仁超重新将目光投入大陆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搭上了中国整个经济的快车道,大量买入国企红筹股,并成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卖掉。

2008年,他写专栏劝告大家退场,自己仅保留了30%的资产。“一来是要让自己感觉到痛,二来是为了保险。”刚一提出时,股市正经历新一轮的飘红,他遭到一致的反对。后来,事实证明了对错。

准确的判断是曹仁超成功的关键。这一点数十年来几乎从未错过重大牛市、熊市。

本身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曹仁超开始将自己的经验全盘抛出。因时制宜,他将自己的成功总结为抓住了时势。他曾经这样举例子,“如果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你去做生意,你是反革命;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你不做生意,你发不了达。所以同样做生意,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定义。”

他劝年轻人理财,他公开表达“储蓄是一场永远打不赢的仗,靠储蓄致富,只是银行家的口吻。”他承认自己财富的积累得益于过去香港经济的腾飞,股市从几百点,到1994年的一万二千点,黄金价格一路飞涨,房地产行业收益达到15倍。

但同时他认为香港是整个亚洲的缩影。在未来,以香港的发展经验,整个亚太地区会出现遍地开花的效果。韩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他们始终在重复过去香港发生的事,包括中国大陆。因此他鼓励投资。

在人生的暮年,曹仁超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写书和公益上。《论势》《论战》分别讲到了投资哲学、进出时机和投资策略以及资金管理。而在最后一本《论性》中,他第一次讲到了洞察人性弱点,控制情绪对于股市的重要。

资金快速涨跌的市场,将人性的贪欲、嗔念、懦弱放大了无数倍。人们在大盘前流连忘返,在数字的涨跌中失望感叹,一次一次欲望被拉升,但人性的暗面快速发酵,价格下降,内心的胆怯,弱小同时被放大,及时抛售,亦或是稳住心态,时刻考验着盯着大盘的每一个人。而尽管资本无情,最终背后的控制,还是每个具体的人,是人性的本身在控制股市价格的走向,曹仁超深信这一点。

在曹仁超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他自己写到,“2007年前,分析能力很强,到2009年后,Innovation(创新)甚差,因为投资仍以旧经济为主,错失投资新经济。”此前一刻不停往前跑的曹仁超第一次反问了自己,“Can an old dog learn new tricks? 笔者还能学习好新经济吗?”而那次失败,是他错过了腾讯的股票。廉颇老矣的感慨,让所有读者动容。

2016年2月21日,曹仁超逝世,享年68岁。凭借对人性的把控,强大的数据整理筛选,不断进取的学习能力,毫无实业的曹仁超站到了香港股市腾飞的至高顶点。最能反映他跌宕一生的,还是当年那句,永远都对金钱充满了贪婪的欲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