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峥峥、何峥峥老师微博!

2023-02-26 03:22 33次浏览 财经

2017年的北京中考,在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开始。相对于6月初高考日那一天的全民瞩目,中考所收获的关注相对少了一些。大家普遍认同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打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推动国家转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担,会倒逼中小学更新教育形态,因此中考,无非就是对于高考的延续与继承。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神奇的书签”、“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读书、实践、收获”、“奇妙的实验室”,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高考的命题精神。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何峥峥老师针对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进行评析。

2017年北京高考,“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这两个大作文题目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因为和政治联系紧密而引致了一些质疑。甚至有人搬出法国高考让学生讨论人文、自由、民主的作文题来对比,据此批评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缺少思辨性。笔者却认为,这种批评本身就缺少思辩。在改革、转型的语境中,社会目光交织下的高考命题者所面临的压力,丝毫不亚于坐在考场中的考生。语文的命题,既要体现国家、时代的主流价值,又要承载起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如果说,以卢梭、狄德罗为骄傲的法国,作文命题主题当然可以是自由、民主等启蒙运动时的口号;那我们中国呢?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智者先贤的家国情怀、“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一直是中国文学源流最重要的底色。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写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学生9年基础教育加3年高中教育,语文课上读了大量的杜甫、陆游、文天祥,历史课上学了祖逖、岳飞、戚继光,我们的高考作文题,让学生说说纽带,为国和国拍照,不正是可以摆事实、讲道理嘛?这样来看,我们的高考命题,非常好。

那么中考呢?中午时分,北京中考语文真题的试卷已全部公布。我们欣喜的看到,2017年的中考命题,相比于2016年更有进步:既继承了高考命题重视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思路,更考虑到了初中学生在心智上与高中生的区别而具有中考的独特性。

首先来说说继承的部分,突出的一个趋势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视。

全卷以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开篇,考的是书法鉴赏的知识;文言文阅读考察的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国语•勾践灭吴》的比较阅读,要求学生分析两篇文章共同的思想。这两则故事传达出的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勤政爱民的理念,这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在践行的;名著阅读考查了多本书,但分值比重最大的仍是《论语》。摘选的6则里既有尚礼、和谐为政主题的,也有关于孝义、个人生活修养的,大多数都是学生在一模二模题里多次见过的;议论文阅读以《吕氏春秋•诚廉》里的句子“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为题目,文中论据从自然界的松柏鲲鹏到历史人物里的文天祥和中国工农红军,强调了根植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不可改变的,也是我们创造未来的坚实基础;情境写作小作文设置的场景是班级举行“讲述历史故事,传颂中华文明”主题班会,配了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6幅连环画,要求学生写一段班会发言稿。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这和高考题的“说纽带”类似,都是与时事“一带一路”的结合……

这些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题目,总分值达到了43分。结合教育部将“传统文化进校园”看作“铸魂工程”的表态,不难理解命题人这样命题的缘由。甚至可以预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中高考命题中,还将是长久的热点。

再来说根植于初中生生活、心智特点的部分。传统文化之外,这份试卷还有一个更明显的趋势,就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源,体悟真实的生活。

这一点首先突出的体现在作文部分的命题,大作文的题目一,题干中明确说,“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做事,都贵在一个’真’字”,要求学生以“______贵在真”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个题目旨在引导学生说真情、写真话,无疑更接近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本质。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学生可以写的范围也很广。无论对骨肉至亲的真心感恩,还是和师、友交往时的真诚沟通;无论在追梦途中实实在在的努力,还是以一颗真心去细品生活之美;无论是诗词歌赋里的真情流露,还是文学经典里的真实再现生活,都可以化为考场上的好文章。

大作文的另一个题目,“假如你能听懂花草树木的语言、飞鸟虫鱼的交谈、泉水山石的对话,并且还能和他们一起交流、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虽是想象,但命题意图仍是引导学生用细腻的心去感悟身边的一花一木、一草一叶。郑板桥诗云“一枝一叶总关情”,想来也是此意。

此外,基础运用部分对联、标点符合、病句等知识点的考察,加起来10分的题目,皆以北京城里的名人故居为材料,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老舍、鲁迅、郭沫若故居来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这跟北京学生的真实生活也是很接近的;非连续性文本探讨太阳能、风能潮汐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问题,这也和社会热点紧密相关。

现代文阅读《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不禁让我想到6月同时也是大学的毕业季。这两天重回母校北大,我看到三三两两的学弟学妹们,在未名湖畔留影,在逸夫楼前照相。他们未来会有怎样的去处和职业人生?我不得而知。但就在上周,一位在中学做老师的学姐代表北大新传07级本科生在毕业10年返校聚会上发言时说,“平凡未必就给母校抹黑”,只要我们没有放弃思考,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执着,我们就无愧于母校北大。这和中考选文中蒲公英所象征的,无论漂泊何处,都能在平凡中坚守自我,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千千万万的学子,也许能成就伟大的只是少数,那么学会在平凡中实现自我,岂不正是在回应孩子们真实的生活需求吗?写到这里,更觉得,这套题目出得真是很好。

经济决定现在,而教育决定未来。从2017年北京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我看到了命题者期盼学生回归历史、重视传统、建立文化自信的眼神;也感受到了命题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源、唤醒灵魂深处真实自我的那一份匠心。

这些都难能可贵,不是吗?

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何峥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