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巴戟天抗抑郁治疗新机制

原创 2017-01-25 大话精神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双子叶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多做药用,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而正是因为巴戟天是具有壮阳成分的中药,此前从来没有人能想到巴戟天还具有抗抑郁的成分。从巴戟天中提取的巴戟天寡糖制成的“巴戟天寡糖胶囊”,其疗效与抗抑郁临床一线用药氟西汀相当(见下图Fig.1),且不良反应罕见,目前已经成为抗抑郁市场份额最大的处方中药。

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普遍使人衰弱的疾病之一。根据世卫组织去年4月份发布的关于抑郁症的实况报道,全球至少有3.5亿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很大的社会负担以及经济负担。对于抑郁症,很多人认为只是简单地“想不开”,也被称为“心灵的感冒”。对于抑郁症知识的缺乏,导致了我国抑郁症的就诊率和识别率非常低,10个抑郁症患者中仅有1人接受了专业的治疗。

目前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抗抑郁药物治疗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已经由改善可以提高到治愈,而这一方面需要患者在巩固期继续配合治疗,一方面也对抗抑郁药物疗效提出新要求——情感症状和躯体症状双管齐下。但目前使用的抗抑郁药物,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药物副作用,并且只有大约50%的患者对目前的抗抑郁药物有响应,这些人中又有70%的患者抑郁症状没有得到完全缓解,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药物副作用更小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陆林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及北京同仁堂的科研人员对抑郁症的两种模型——CUS(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慢性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抑郁模型)和FST(forced swimming test,强迫游泳实验)进行了巴戟天寡糖(MOs)抗抑郁机制的分析。实验证明,MOs的治疗可以通过增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中BDNF、phosphorylated-Ser9-GSK-3β蛋白、β-连环蛋白和突触蛋白的表达产生类似抗抑郁药的作用(如图Fig.2),提升对压力的弹性(如图Fig.4)。在FST模型中,LY294002(PI3K抑制剂)激活的GSK-3β可以解除MOs的抗抑郁作用(如图Fig.3)。而mPFC中BDNF-GSK-3β-β-连环蛋白通路可能调解了MOs的抗抑郁作用以及对压力的弹性(如图Fig.5)。该文的第一作者为北大六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徐凌志博士。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新药评价研究室主任李云峰说:“中药的成分非常多,要从中药里提取出有效成分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因为应用基础研究滞后,中药抗抑郁的物质基础和神经生物学机制都不明确,抗抑郁药的现代中药开发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巴戟天寡糖抗抑郁机制的新发现,使研究人员在发现抗抑郁中药的基础上,系统解析了中药抗抑郁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为现代中药抗抑郁研究提供科学的线索和依据。”

“巴戟天寡糖胶囊”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堪比氟西汀的抗抑郁疗效,也是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寡糖的抗抑郁作用,为抑郁症的治疗揭示了全新的物质类别,为抑郁症的治疗打开了新的天地。李云峰说:“相关理论将各个层次的研究整合起来,较好地契合了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整体调解理念,对阐明抑郁症的发生及多靶标新药的发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林教授简介

陆林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药物依赖性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在Science、Nat Neurosci、Trends Neurosci、Nat Commun、Am J Psychiatry和Biol Psychiatry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总引用9200余次,其中20余篇文章的单篇引用率超过100次,在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主编(译)或参编论著20余部,其中英文论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与爱国卫生专家委员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性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理与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国际SCI杂志Drug Alcohol Depend副主编,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Addiction编辑,Int J Ment Health Addiction和Am J Drug Alcohol Abuse编委,以及Science、Nat Med、Nat Neurosci、J Neurosci、Biol Psychiatry、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40余种国际杂志审稿人。

参考文献

Xu L Z, Xu D F,Ying H, et al. BDNF-GSK-3β-β-Catenin Pathway in the mPFC Is Involved in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Morinda officinalis Oligosaccharides in Rats[J]. 2016:pyw08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