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人士、打拼生活、日常超市是上海居民三大主力消费类型。

今天(1月7日),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在上海商学院发布《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1)。

报告显示,排名前三的消费人群中,白领人士占到20%以上,打拼生活类型的消费占15%左右。“白领人士”和“打拼生活”围绕上海核心城区呈现环状分布。

《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1)》以商业数据库作为核心支撑,通过深入一线开展市场调查,对2020年度上海商业运行、商业网点、商业品牌、商业热点进行了全面复盘和深度分析。报告由上海商学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袂打造。

上海消费总额居全国城市之首

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32.50亿元,比上年增长0.5%,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6%,比上年占比提高了23%,居全国城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消费第一城。

2020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全国首位,达到72232元。人均消费支出42536元,位居全国榜首。网络购物交易中商品类交易额较上年提高13.2%,占比已达58.8%,是网络购物的主体。

2020年,上海居民在消费升级类的商品上的支出继续快速增长。在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饮料类和金银珠宝类分别比去年增长了62.2%、54.6%和27.8%。

商品销售总量最高的分别是浦东新区、普陀区和长宁区,销售均超过万亿,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55.9%。

上海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明显

奢侈品牌2020年在中国境内的消费出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其中箱包皮具和珠宝以70%至80%的销售额增速一路领先。

2020年上海共引入各类首店909家。其中全国首店、亚洲/全球首店分别有118家、12家,首入中国市场就扎根上海的首店比例为14.3%。

上海始终是国外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的第一站,日本、美国、法国是海外首店品牌三大来源国。

上海男性消费者相较于女性更加看重品牌,女性消费者品牌观更趋理性。消费者品牌观调查显示,上海男性消费者相较于女性更加看重品牌,女性消费者品牌观更趋理性。80后最看重品牌,00后最不看重品牌,90后品牌观两极分化相对严重。

上海消费水平最高的四个商业中心为静安寺商业中心、南京路商业中心、豫园商业中心和虹桥商务区核心商务区 ,消费水平都在12894亿元以上,主要分布在上海最发达的黄浦江沿岸和虹桥商务区。

虹口区、黄浦区和静安区的消费能力则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尤其是消费能力显著高和高额消费的人群均位列上海市的前三位。

上海市各个区域中,高端人群和文艺小资占比最高的是在静安区和黄浦区,二者之和达到了30%。

但上海市各个行业的月均消费水平都出现了巨大的下降,位居前三位的零售、生活服务和房地产服务业分别下跌30%、35%和60%。

上海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等主题,文商旅跨界,线上联线下,在全市九大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推出了50余个特色集市,推出180余项特色活动。

据银联数据监测分析,上海夜间经济销售收入已经超过5000亿元,夜间休闲娱乐消费占全天休闲娱乐的40%以上。

商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标准超市和无店铺零售是成长最快的业态。主要的零售业态中实现正增长的只有标准超市和无店铺零售,分别为5.4%和4.5%。其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最明显的是大卖场和百货店,分别下降了11.3%和11.2%,去年发展最快的便利店也下滑了8.3%。

社区拼团重回风口,各大电商平台和商超纷纷加入赛道,全球知名的电商和地方代表性企业也都入局。部分社区团购企业利用资金优势,大量开展价格补贴,扰乱市场价格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其发展。

上海已成为我国商业数字化转型创新的引领地和策源地,涌现出了盒马鲜生、拼多多、得物、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新业态、新模式代表性企业。

发布者上海商学院教授曹静表示,在2020年全球疫情严重的背景下,上海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展“五五购物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实现上海消费市场迅速回暖,上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国城市之首,上海商业发展持续向好。

今天,《长三角商务发展研究报告》也同步发布。

来源:周到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