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智:万里通的目标客户是有一定资质的消费群体,因为只有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客户群体才能持续产生积分,而这部分客户的拓展则有助于反哺集团业务,如去年5个月内万里通为陆金所带来3.35亿元交易规模,3个月内为新渠道寿险带来1.2亿元交易规模。

就目前而言,万里通的定位更多是希望往“独立的第三方积分平台发展”,打通外部的商圈商户并接入外部客户群。目前7000万客户中,平安集团内部客户约占70%,外部客户大概在30%左右,2015年预计能达到40%-50%的水平。

本报记者 朱志超 上海、深圳报道

上海浦东,崂山路上,有一栋由厂房改建的6层小楼,曾是招行信用卡部的旧址,现在是平安万里通积分的办公场所。在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观念,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清一色玻璃间隔的开放式办公格局,“标榜”着平安万里通的“互联网基因”。

2014年12月末,一个有着冬日暖阳的早晨,平安万里通智能商务部总经理李荣智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娓娓道来了万里通积分背后的大数据实验。

在加盟平安前,李荣智已有14年的数据领域工作经验。在淘宝任职的8年期间,他亲自搭建了大数据团队,通过对用户行为记录的分析,以完成精准营销、产品优化。

2014年是万里通高速扩张的元年,其注册用户数从2012年的1800万飙升至2014年的7000万。在客户群、商圈商户大量沉淀之际,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则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正是李荣智擅长的事情,目前他领导一支数十人的大数据团队,一半负责数据采集,一半负责业务和应用。每天这支团队要采集数百G量级的数据,其中不乏用户通过万里通在淘宝、京东上购物的数据、在星巴克兑换咖啡电子券的数据,甚至包括用户通过万里通APP购买的彩票数据等。

现阶段,万里通积分的数据量级较BAT中的阿里、腾讯等仍有较大的差距,李荣智对此并不否认。他曾坦言,目前万里通可以根据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爱好、收入等为用户建立400个标签;而在淘宝、单个用户的标签则已逾2000个。

“万里通找到了积分消费的痛点”

李荣智坦承,做万里通积分系统的核心目的,过去更多是为了挖掘万里通用户的行为数据,为平安集团其他业务线完成客户推送、形成客户数据沉淀;但随着平台的逐渐独立,目前更多是瞄准“增强商户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与黏性”。

“过去有些企业没有积分系统,或在对积分消费设立门槛,让消费者感觉积分很难用,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幸运的是,近两年我们能感觉到大家的观念在转变,企业也希望鼓励客户使用积分,再通过此反哺促进主营业务。应该说万里通业务爆发式的增长,与大环境积分使用意识的觉醒,绝对是密不可分的。”他如是称。

《21世纪》:从去年万里通交出的成绩单来看,整体发展速度可谓迅猛,包括积分池的累积、商户拓展等增长都相当可观。你认为主要的驱动因素包括哪些?

李荣智:互联网行业,都是从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开始。积分的本源是建立忠诚度计划,在积分消费领域,客户最大的痛点是“绝大部分的积分不好用”,甚至强迫你只能“内循环”,所以消费者对积分使用基本上是没有感知的。

尽管去年业绩增长不错,但我们判断目前还处于市场培育的过程,团队要跟单个商户去磋商、调研、签约,但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等到商户、企业能主动找上门,积分业务或许迎来爆发期。

此外,万里通的目标客户是有一定资质的消费群体,因为只有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客户群体才能持续产生积分,而这部分客户的拓展则有助于反哺集团业务,如去年5个月内万里通为陆金所带来3.35亿元交易规模,3个月内为新渠道寿险带来1.2亿元交易规模。

《21世纪》:2008年以后,万里通开始做积分平台的尝试,但直到2013年后才慢慢进入正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荣智:一个是外部条件尚未成熟,这个是大前提,商圈商户是否愿意合作,是否重视消费者管理,消费者使用积分的积极性有多高,这些都是能否让积分业务发展起来的重要条件。

其二,以前万里通的思路还停留在做平安集团内部的“内循环”,只为自己的客户服务,不要乱跑。2012年我们刚加盟时,万里通积分的使用率较低,维持在30%左右,也就是说100个积分不到30个会被用掉。

那时候我们就想,首先得“让万里通积分变得好用”。所以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尝试打造开放式的积分平台:没有积分体系的商户就用万里通的平台,有积分的电商平台就和万里通积分实现互通,慢慢地积分使用率能达到75%以上。

其三,要做开放式的积分平台,商圈商户关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建立商圈关系是很痛苦的过程,你必须地一家一家地跑,而且只有积累到一定量级后,才会知道不同行业、商圈的商户有着不同的诉求和痛点。

《21世纪》:传统金融业务子公司和用户的数据交互只发生在为数不多的存贷款、保险续保理赔等中,所得到的数据较为陈旧,缺乏时效性。因此过去平安集团对万里通的定位更多是,通过积分试图和用户产生高频互动,让“沉睡”的用户活跃起来。但随着万里通从平安金科中独立后,其定位是否发生了变化?

李荣智:随着万里通走向外部,我们的关注点更多是转向了“解决消费者和企业的痛点”。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的行业积分使用,得从不同的出发点去做。

如银行积分的核心问题,就是“积分不好用”,万里通就为其提供商圈、网上商城,增大积分流通和使用范围;如针对消费品(化妆品、衣服等)的商家,他们由于本身缺乏一个完善的积分体系而不能跟消费者建立联系,积分计划就是让他们建立与消费者的纽带;如酒类的商家,他们更关注“商品防伪”,那我们就为其提供扫描积分、分辨商品真伪等功能。

因此,万里通的定位更多是希望往“独立的第三方积分平台发展”,打通外部的商圈商户并接入外部客户群。目前7000万客户中,平安集团内部客户约占70%,外部客户大概在30%左右,2015年预计能达到40%-50%的水平。

“To B”的新尝试

万里通的野心是:通过开放的积分通兑平台,将万里通积分的“江湖地位”打造成“通用货币”。

在面对C端客户搭建起积分通兑平台之后,万里通正逐渐建立起面对B端商家的积分管理平台。数据显示,自2014年 8月起,万里通发起成立积分联盟的3个月内,已覆盖超过2亿名积分消费用户,所形成的积分池内共容纳消费积分超过人民币50亿元。

此外,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自1月28日起,全国万达广场将与万里通积分打通,并要求其商场里的商户必须发放积分,否则“不能再进驻万达广场”。

《21世纪》:在跟“To B”端的洽谈中,商家会认可你们所言的积分效用吗?在实际操作中,你们如何为企业描绘一个精准的客户画像,让企业去做客户管理?

李荣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找对客户、让客户买你的东西、持续留住客户,这是商家与消费者建立纽带关系的三部曲。但现在众多商家往往对其客户的痛点、画像、行为都是零感知的,他们忽略了积分对客户管理的作用。

坦白说,我们数据监测团队发现,一段时间内消费者若能顺利使用积分,则他的刷卡频率会较没花出积分前明显提升,这说明消费者对积分是有感知的。不少商户也跟我们反馈,其实他们有意愿通过积分平台,去跟客户建立纽带、实现它的会员管理。

打个比方,某服装品牌目前没有积分体系,但万里通帮助它建立积分体系,做积分托管的服务。将客户A的体型、衣服尺寸、偏爱的衣服类型、偏爱的衣服颜色等信息都沉淀下来。对于快消品的商户而言,快速上线新产品是刚需,而每当有适合客户A的商品上线时,该品牌则可通过积分平台完成商品的精准营销。

在我们看来,积分就是一个工具,它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这个工具,帮企业实现了哪些价值?比方说建立企业的会员机制,实现商户的精准营销、忠诚度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积分这个载体把它们串起来。

《21世纪》:正如此前所言,目前万里通对每个客户可能会有400-500个属性的分层,但单凭客户的积分消费数据以及在万里通平台上的行为记录,我们是如何形成对单个客户有这么全面的画像描绘呢?

李荣智:其实这个跟阿里巴巴是类似的。大家都知道阿里的数据价值非常高,因为它是一个电商网站,上面沉淀了个体的浏览记录、交易行为、交易结果等数据,对阿里完成客户辨识可谓是至关重要。

类似的,客户往往是直接用积分、或积分加现金的方式在商圈或线上商户中完成积分消费,万里通平台同样记录了交易过程的全部数据。

而与阿里不同的是,万里通还能监测到客户积分的来源,比方说客户获得的5万积分,是通过购买白酒、充值话费、还是购买机票而获得的。监测到积分来源同样有助于我们勾勒出客户的属性和全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