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上海自贸港?

2023-02-18 23:46 26次浏览 财经

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2021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迎来挂牌八周年。

2013年的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在基隆路9号挂牌。自此,耸立于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那座醒目的“海鸥门”,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使命。

一场探索改革开放的新征途在这片28.7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开启新篇章,“自贸区”的概念也从这里“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标志格外醒目 柏可林摄

八年间,从“破冰之旅”出发,上海自贸区的探索实践打造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生动样板,一大批制度创新试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为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改革试验田,制度创新成就高质量发展

上海自贸区供图

2021年9月26日,全球最大的山姆在浦东外高桥揭幕开业。这是山姆在中国的首家旗舰店。该项目创造了从签约到开工仅用78天、从开工到落成使用仅用16个月的“山姆速度”。通常情况下,国内同等规模商业综合体开工到开业至少需要24个月。

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规划建设和环境管理处处长赵峰表示,山姆项目创造诸多“奇迹”的背后,是上海自贸区在面对项目体量大、工期紧、协调主体多等诸多困难,从项目前期审批、建设管理、综合验收等多个维度一一破局的结果。这也是浦东为企业提供高品质服务供给的生动案例,展现了浦东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服务企业的温度。

让企业经营者们纷纷点赞的“自贸区速度”,正是缘于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致力攻坚的核心任务——制度创新。

做强科技创新引擎,深化自贸试验区与科创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全力打造“放管服”改革浦东样板;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率先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如今,上海自贸区这片试验田上,已结出制度创新的累累“硕果”。

国务院先后推出的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项改革经验中,约一半为上海自贸区首创,累计已有300多项改革经验向全国分层次、分领域进行复制推广。

其中,浦东率先探索开展的“一业一证”改革,2020年11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从区级自主改革上升为国家级改革试点,首批31个试点行业已全部落地实施,实现 “一证准营”、全国有效。

高水平改革开放激发了市场活力,区域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企业设立方面,截至2021年8月,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7.27万户,其中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2万户,累计吸引实到外资超过4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方面,今年1—7月浦东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

八年的坚守与执着,上海自贸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也为上海乃至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不断提升赋予了更多的底气和自信。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上海在10个一级指标、46个二级指标中,6个一级指标中的7个二级指标得分最高,排名或并列排名全球第1位。

在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社科创新研究基地专家、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明宇看来,这个排名的取得,主要体现在投资便利度、法治环境和经营要素成本方面,前两个指标的高排名,与上海自贸区加大开放力度,提升与国际接轨的治理能力的示范效应密切相关。这也与国家设立自贸区的初衷一致,即探索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治理方式与治理经验,并将“种苗圃”扩散开来,成就更大的一片绿茵。

“头雁”效果凸显,全国“雁阵”引领开放新格局

2021年5月10日,在浦东陆家嘴,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朋友圈”正越来越大。

随着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都先后建立了自贸试验区,全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实现了长三角全覆盖。目前,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施面积共705.34平方公里,涉及城市11个,分别约占长三角区域总面积和涉及城市总数的1/500和1/4,承载了长三角区域核心经济功能。

如今,我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覆盖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67个自贸试验区片区。

在“头雁”效应的引领下,自贸区“雁阵”正“振翅翱翔”,不断推动我国高水平开放新格局。这不仅是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向深入的创新举措,也是推动自贸区改革深化的创新举措。

长三角、自贸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将进一步拓展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功能。在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看来,这是必然的。“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上海自贸区是全国其他自贸区追赶的目标,同时也希望是差异化竞争的目标,这也鼓励全国自贸区更精准定位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很期待,在这块市场活跃度、创新度、开放度都颇高的土壤上,能够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倍增效应和溢出效益。”

随着临港新片区的火热建设,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战略,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在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自贸区道路上勇往直前。

一次次对标、一次次突破,更是一次次刀刃向内的改革——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盆“栽盆景”。

今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赋予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以期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助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自贸试验区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教授钟宁桦指出,上海自贸区建设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路,向世界亮明中国坚持贸易自由化和积极对外开放的信心和态度,为全球化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肩负新使命,再扛引领区建设新“压力”

上海自贸区供图。

今年上半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63亿元,同比增长13.7%,以大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1/8000的区域面积创造了1/80的GDP、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表明,上海蝉联全球第三,稳居“纽伦沪”顶级金融中心之列。

这背后,离不开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开放支撑。

今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浦东改革开放新使命。在随后出炉的《浦东新区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提升“领先度”,其中就包括在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

《实施方案》还提出了全球营运商计划(GOP)、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等功能引领六大行动计划。其中的GOP已于去年12月启动,首批签约总部企业达41家,来自涵盖英国、德国、日本等的11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首批签约企业之一,维兰德金属(上海)有限公司已经享受到了该计划带来的红利——针对企业全球业务的发展瓶颈,维兰德第一时间向GOP企业服务专班进行了反馈。“不少客户着急提货,只能选择最快的空运服务,但如果从海外集团总公司直接发货,上海维兰德就无法承接这单生意,原因是空运跨境贸易收付汇之前一直没有走通。” 维兰德总经理高桂花说。

经过沟通,GOP企业服务专班迅速一对一服务、协调,最终破解贸易便利化难题,实现了“空运跨境贸易收付汇”。

短短两个月,就打通了全球业务的“堵点”,压在高桂花心里的石头落地了,更让她欣喜的是,仅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就增长了近30%。“全球营运商计划带给我们新的成长,给予企业贴心、管家式的服务,将我们的难点逐个沟通解决。”已在外高桥扎根20年的高桂花表示,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将在外高桥持续深耕。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曾在全球营运商计划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GOP要做到的就是突破能突破的,而目前尚没有解决路径的难点,就是我们今后制度创新的‘源点’。”

根据最新数据,首批41家培育企业今年上半年的业务规模,同比增长已超过40%。目前,浦东也已经形成了GOP第二批培育企业53家的名单。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处处长李晓红表示,下一步将以打造引领区为契机,加快发展全球性的更高能级总部,强化上海自贸区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放门户枢纽功能的推进力度。

今年3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指出,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制度创新,构建世界级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快马加鞭,狠抓推进,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使命在肩。未来,上海自贸区将进一步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更好发挥在全国自贸试验区新格局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黄浦江畔,东海之滨,扬帆远航,时代将给出答案。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