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巨匠金庸仙去,他可能是中文世界中累计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编织起的江湖世界,是几代读者的共同记忆,他的故去自然引来无数追思。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是金庸的人生名言,他虽然人生波澜起伏,但就其性格而言,当年那个安静内向、闭门自己跟自己下棋的海宁少年,其实并没有变过。
围棋是金庸一生最大、持续最久的爱好之一。他是公认的棋痴,既醉心于手谈,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也拜下名师无数,他拜过的师父的段数加起来,比桃李满天下的木谷实的门徒的段数加起来还多——他还曾对小自己20岁的聂卫平提出要行跪拜的传统拜师礼,诚意与热情可见一斑。虽然金庸的真实水平,也许到不了中国围棋协会授予的业余六段那么高超,但他的围棋造诣高于一般业余选手是不争的事实。
围棋对金庸的写作事业帮助不浅。金庸曾感叹说,围棋的“变”和“慢”,给他丰富的沉思和品味,让他更深刻地体悟人生,而下围棋推理的过程,也和创作武侠小说的组织和结构有很密切的联系。金庸的小说结构宏大细密,很多时候看上去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但草蛇灰线处处呼应,既出奇制胜又极尽合理,这确实和围棋布局的精华逻辑相符。
金庸在他的多部武侠小说中都不吝于投入关于围棋的笔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这一设定也是围棋对金庸影响的最准确的体现——通过棋道来暗喻人性和江湖的种种。
段誉、慕容复和段延庆的解局过程中,金庸借棋强化了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段誉爱心太重,所以不肯弃子;慕容复执着于权势,舍得弃子,却不肯失势;段延庆则是因为命运多舛、性格怪异,因此一到全神贯注解局,就会“外魔入侵”。他们三人性格迥异,却殊途同归,在面对“珍珑棋局”时都一筹莫展,痛苦万分。
在设定珍珑棋局的结局时,金庸又一次赞美了“大智若愚”的力量。就像《侠客行》中石破天因为不识字才能够不受字义的影响,由形入意,参悟了图谱上记载的绝世武功;在《天龙八部》中,不懂棋的虚竹急于帮助走火入魔的段延庆脱困,上前随手一子,自填一气,自己“杀死”自己的一块棋,众高手先是不屑,很快却发现,这一步下去,“天地一宽,既不必顾念这大块白棋的死活,更不再有自己白棋处处掣肘,反而腾挪自如,不如以前这般进退维谷。”珍珑棋局就此解开。
小时候刚入门围棋的我读到这里,感叹围棋的奇妙;等大一点了,有了段位再重读,又不免觉得这一章节虽然文法高妙,但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结论未免有点儿“鸡汤”,因此更多地视之为文学的合理创作——自填一气,向死而生,这棋局只是为了诠释主题,并不真的存在。再后来,我才知道,自己的见识还是太浅,“珍珑棋局”原来真的是可以摆出来的,不是被人吃棋后反吃的“倒脱靴”,而是真真正正的“自填一气、起死回生”。在不久前马晓春和人工智能的对弈中,马晓春就有过自填一气的操作,而世界冠军胡耀宇后来也曾摆出过类似的珍珑棋局(下图),令人感叹“眼见为实”。
棋如其人,“棋道”即“人道”。金庸将围棋的人文价值诠释到了一个颇高的境界,读读金庸小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便人工智能已经在围棋界打遍天下无敌手,而围棋的审美价值仍将长存。
1.文章《珍珑——浮华三梦…》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珍珑——浮华三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