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微观古瓷……釉层里面不仅有黄金而且有钻石!作者:柏博士
釉层里面不仅有黄金而且有钻石!
作者:闲逸村夫
记得今年四五月份,广州《古今通宝》拍卖公司,在成都的办事机构邀请我的朋友把古瓷带到成都进行“实物鉴定”,朋友带上最开门的“龙泉官窑旋纹瓶”。古今通宝聘请的“瓷器鉴定专家”看来看去,看不出所以然来,很多基本常识还是朋友告诉他,他才“哦,哦”地趁学习。但是,他最终没有看到我朋友给他的“红包”,竟然毫无说明理由就随意否定了该瓶真实性。我朋友还请他再认真看看,特别是釉层里面的结晶和老化釉泡——那是人工根本无法伪造的古瓷特征。可是,那位“专家”对我朋友的“唠叨”很不耐烦,竟然说道:“里面总不会有黄金!”这是十分无知又十分蔑视我朋友的说法。
我朋友今年已经61岁,从事收藏二十多年,并且开了多年古玩店。朋友回来告诉我后,我也有些忿然——我忿然,我国收藏界的古瓷鉴赏水平如此低劣,不学无术的无知鼠辈也有人聘为“鉴定专家”!真是可叹,悲哀!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新专家们和部分老专家都在金钱缤纷的生活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沉不下心,静不下来,无法冷静去研究真伪的细微差别。长此以往怎么得了,中国将面临“刻苦钻研”的断档时代,尽是耍嘴皮子的“专家”,如何能把古代文化遗产继承下去?如何能发扬光大?
为了驳斥那些混世魔王,我特意把一些珍贵的显微照片拿出来,让事实说明鉴定古瓷器必须鉴定胎釉的老化程度。不鉴定胎釉老化的瓷器鉴定“专家”是凭借名誉骗钱的江湖术士。我要对那位蔑视我朋友的“专家”说:釉层里面不仅有黄金,而且有钻石!你若看到我这些图片,你就看到钻石了!
这是元末明初至正型青花釉里红兽耳瓶釉层上的结晶体【显微图】
真品瓷器的釉质和胎骨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经过漫长时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具有历史变化层次感的物理状态、特征,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后,自然表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古朴气息,是高仿大师无法仿制的。
目前的鉴定模式和方法只是根据鉴定者个人的经验,对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款识的表面现象进行综合鉴别,缺乏对瓷器本质变化的研究。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款识等表面现象都是当今的伪造大师人力可为的。他们的“高仿品”虽然不可能达到与真品无别和“神是”的程度,但也足以令大多数人真假莫辨。
这也是元末明初至正型青花釉里红兽耳瓶釉层上的结晶体【显微图】
当然,真品与伪品所表现的气质是不同的(真正的古瓷器具有浓烈的古朴气息)。传世的把玩古瓷,釉面经过百年以上的人气浸润,釉面光泽明亮,但精光内敛,温润如古玉,没有半点创痕或者极少有创痕;传世的陈设瓷器,长期擦拭,釉面光泽内敛,有些釉面有少量创痕,并且由于经常移动,圈足脊面磨得比较平滑;传世的日用古瓷器是很少的,时代也不是很远,使用磨痕也较重。
这也是元末明初至正型青花釉里红兽耳瓶釉层上的结晶体【显微图】
鉴定方法,只有突破传统鉴定模式,从这一自然法则去认识、去研究,才能不断得到发展。所以,瓷器鉴定方法不仅要从宏观方面进行研究,还应该从微观方面入手,利用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去分析、去研究古瓷器与作伪瓷器不同的微观物理现象。分析哪些微观物理状态是器物内在的变化原因引起的,哪些是外在原因引起的;哪些是人力可为的,哪些是人力不可为的;特别要精心分析自然物象状态与人为物象状态产生的根源和本质区别,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达到理性认识阶段。
这是南北朝白瓷莲瓣纹是系罐釉层内的结晶体 【显微图】
出土瓷器经历几百年的化学反应,胎骨和釉体在老化过程中,由于受到 外界温度、湿度、冷热、压力、引力、排斥力、和磁场、电波、放射性 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器物的分子结构在外来元素影响下,发生电子吸引或逃逸的运动变化,产生了新的化合物。新产生的化合物要在物体内得到合理的安置,物体就会自动而缓慢地进行有序化的内部结构调整,以使物体得到相对的稳定结构。
通过高倍放大镜或者显微镜可以清楚看到,釉层上会生长出各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莹半透状的白色、灰白色或者白中泛黄的土锈花结晶。这些土锈花结晶呈不规则细小斑点或者斑块。有些釉面上会产生半透明微细晶粒组成的烟雾状、流云状、圆圈状等多种形态、多种颜色的结晶斑,釉层内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絮花状粉化斑,或者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状、雪花状、玻璃碴状等各种形态的结晶体。有些结晶体表现为极细极短的“毫毛”状或短纤维状,类似于磁铁吸附的细毫状铁末(这种结晶多表现在南宋的官、哥窑瓷器的釉层中,要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以最佳的眼力,平心静气地观察)。这些有着独立表现形态的结晶体,就是化学成份在漫长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按照“物以类聚”的自然法则进行有序排列的结果。
这也是南北朝白瓷莲瓣纹是系罐釉层内的结晶体 【显微图】
这种瓷器本质变化自然表现出来的胎釉老化特征,与人为的伪造结晶有着明显的差别。伪造的结晶形态单一,几乎都是如同霜状的银白色结晶,而且几乎都在釉体的浅表层或者在开片纹处,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损处形成灰白色条块状,类似于自然土碱,但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自然老化,是物体内在的化学成分在自然环境中与外界的 化学成份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缓慢的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物理状态,它不是人为手段急速促成的腐蚀状态。目前,人们尚未重视胎釉老化这一本质变化特征的研究价值,更没有人去认真研究自然结晶与伪造结晶的细微差别。
这也是南北朝白瓷莲瓣纹是系罐釉层内的结晶体 【显微图】
对古瓷器的研究和鉴定,就是破译古瓷器承载的历史信息密码的工作。学过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陶瓷器是由多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化学分子组成的物体。而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是时刻处于运动之中的,有运动,就有变化。瓷器的分子结构,受到外界各种 化学元素、磁场、各种力 等因素的影响后,瓷器内部的化学元素就会与外来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瓷器胎釉的分子结构就会不断改变。这种由瓷器外围的化学成分引起瓷器内在的分子结构改变,从而使瓷器胎釉的性质发生变化,就是瓷器最本质的变化。瓷器的胎釉不断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瓷器从新生走向老化、走向衰亡的过程。
这是明代民窑青花瓷片釉层里的结晶体
宋朝及其以前的瓷器,各地都是采用本地的瓷土资源制作瓷器,瓷质和性能各不相同。景德镇生产的影青瓷基本上都是采用自然界中的原始高岭土混合物,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矿物原料,即一元配方。高岭土的组成成分大致为:39.5 %的Al2O3,46.5%的SiO2,14%的水和混合微量元素。高岭土淘洗纯净、陈腐时间长、制作精细的瓷器,瓷土结构紧密。北宋的汝窑、钧窑和南宋的官窑与哥窑的瓷土,Al2O3的含量都比高岭土的含量低,SiO2的含量又大大高于高岭土的含量;因此,普遍存在可塑性差一些,烧成温度偏低,音韵较沉、短促,烧成的瓷器不十分正圆, 总有偏跛不平的弊病。汝、官、哥瓷器都制作得比较小,以尽量保证烧成的瓷器正圆、规范。但就胎骨较厚、器型稍大的钧窑盆奁来看,也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口沿偏跛的弊病【这些弊病是鉴别真伪的重要参考依据】。宋代瓷器的胎骨比起清朝的官窑瓷器不足细腻,不足滋润。例如南宋官窑的瓷土,其二氧化硅的含量高达62~70%,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只有14~28%,耐高温性能差,容易变形,因而扣击南宋官窑瓷器的声音低沉、短促。后仿的汝、官、哥瓷器,可塑性较强。因而可以烧制出较大的器型,并且不会翘跛。
这是青黄釉陶罐残片釉层里面的菊花状和菊花瓣状结晶体 【显微图】
宋末元初起,景德镇改变了南宋以前单纯用高岭土制作瓷胎的成分,掺入了瓷石和瓷土,提高了Al2O3的含量,增强了瓷土的可塑性,减少了瓷胎在高温下的变形。由于提高了烧成温度,元明清瓷器都普遍带有钢铁那种偏高音韵。北宋以前,各地窑口使用的釉汁,主要成分是釉灰。釉灰是用石灰石与凤尾草叠压煅烧而成,主要成分是CaO,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唐朝晚期至北宋初期的秘色瓷和北宋的汝窑、钧窑、龙泉窑等瓷器,都在釉灰中掺入了釉石或者其他成分(釉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绢云母,并含有少量长石、方解石、高岭土和铁矿石等其他矿物质),减少了CaO的含量,增加了SiO2和绢云母以及少量其他矿物,可以使釉层厚度增加,使釉面光泽柔和。
这是青黄釉陶罐残片釉层里面的菊花状和菊花瓣状结晶体 【显微图】
像陶片这种釉层老化结晶形成花朵状的,是极其罕见的,不用显微镜研究古瓷片的专家是根本见不到的。
这块陶罐残片内口的青黄釉部分充满了如上两图的菊花状和菊花瓣状的结晶体
这块陶罐残片外面的窑变釉部分,结晶体就像仙人球的针刺 【见下图】
从以上这些显微放大照片可以看出,同一器物的釉层在老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晶体是多种形态的,这是人力无法仿造的。
器物内部和外界的各种化学成分经过漫长的岁月,以“物以类聚”方式,缓慢的形成有序排列的多种形态的结晶体,这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效果——人为制造的结晶体是单一的形态【这是最重要的特征】,而且是不用放大镜就可以看清楚,凡是用20-40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有序、有形结晶花的,都是人力做不出来的。
1.文章《古今通宝、通宝钱币大全…》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古今通宝、通宝钱币大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