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APP坑人套路多

没想到还有直接坑钱的

千万千万要小心

1

安徽消费者葛先生

收到带链接短信

点击短信进入界面

实名认证后自动扣款

近日,安徽消费者葛先生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反映了他被钱包伴侣APP“骗”钱的遭遇。

2月23日,他收到一条推介贷款服务的短信,其中有钱包伴侣APP下载链接。点击后,进入填写实名认证信息的界面。

葛先生依次填写了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信息,完成了“实名认证”。很快,一条扣款186元的短信让他傻了眼,说他购买了一份《个人风险等级评估报告》。

葛先生感到很疑惑:自己只是填写了注册信息,并没有购买所谓的“报告”,而且也没有开通银行卡免密支付功能,钱包伴侣APP是如何直接扣款的呢?葛先生登录钱包伴侣APP,发现了一份295元的“评估报告”账单。

3月5日,葛先生在黑猫投诉平台对钱包伴侣APP乱扣费进行了投诉,平台将投诉信息分配给商家上海米萤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萤商务)。

葛先生尝试拨打米萤商务的客服。“打了20多个电话才接通,说我买了他们的什么服务,但我在填写信息过程中,根本没有看到收评估报告费的任何提示!我要求退款,对方说要我先撤销投诉,之后3天内给我退款。”

3月10日,葛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他在黑猫平台“确认完成了投诉”,却并未收到退款。“没想到,又一次受到了欺骗。3月9日,我再次联系米萤商务客服,对方承诺说会退款,但没有说具体时间。”

令葛先生哭笑不得的是,3月12日,葛先生再次收到扣款30元的短信(注:评估报告账单分四期收取)。

“明明答应退款,结果不仅没有退,反而继续扣,这还有完没完啊?”

随后,葛先生在12315平台进行了投诉,随后拨打了米萤商务客服电话,表示已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客服称会为其加急处理,将在1个工作日内退款。

3月13日,葛先生仍然未收到退款。《中国消费者报》就此致电米萤商务客服电话,对方解释称,因为钱包伴侣不具有退款功能,只能将情况反馈给第三方扣款平台,需要时间,葛先生的退款最晚下周一完成。

2

江苏消费者吴先生称

刚输入银行卡信息

都还没有输入密码

就直接扣款了

消费者胡先生也向《中国消费者报》反映了在钱包伴侣平台“被购买”征信评估报告后成功退款的遭遇。

3月2日,他被钱包伴侣APP扣款278元,后来多次联系米萤商务客服,称如果不退款将以诈骗为由报警,最后对方才退了款。

“我和葛先生不一样的是,他是收到短信,我是直接下载了钱包伴侣的APP,完成了实名认证,刚输入银行卡账号,都还没有输入密码就直接被扣款了。”胡先生回忆道。

胡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完成扣款的第三方平台为讯联智付。

胡先生分析认为,自己填写注册信息的过程,实质是钱包伴侣APP套取银行卡信息的过程,之后填写的手机验证码,可能是第三方扣款软件同意付款的验证码,这样就完成了强制扣款。

胡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为了维权,他还专门建了一个钱包伴侣投诉QQ群,目前群里有19人,每天都有人入群询问退款维权的情况。

3月12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钱包伴侣”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3516条结果,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是投诉钱包伴侣APP“强买强卖评估报告”。

3

网络平台上

乱扣评估报告费

已成投诉热点

《中国消费者报》发现,在网络平台,针对乱扣“评估报告”费的投诉已成为热点。3月13日,在百度搜索“评估报告投诉”,结果显示有720多万个相关页面。

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评估报告”,结果显示有24000多条投诉。

记者查看了投诉热门商家“米萤商务”“海南荷采”“海南辰建”的页面。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大跳。

“讯联智付”的投诉量达21827条,其中绝大部分的投诉都与“评估报告”扣款有关。

“上海米萤商务”的投诉量达20791起,绝大部分的投诉都与“评估报告”扣款有关。

“海南辰健”投诉量为14386条,最近30条几乎全部为投诉被骗收了“评估报告”费。

“海南荷采”的投诉有11134条,记者翻阅了最近30条,几乎全是投诉“评估报告”账单。

4

法律分析

贷款APP平台

注册即被扣款是霸王条款

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针对上述投诉,北京汉迪律师事务所律师何伦健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采访时分析指出,按照app注册的步骤,注册成功后就自动扣个人风险评估报告费,而绝大部分消费者对此不知情,说明这里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不会接受花几百元买一份所谓的征信报告。这类征信报告,消费者完全可以在央行系统免费获得。而商家对这笔收费未作应有的提醒,这是引发大量投诉的关键原因。”何伦健说。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张自强律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采访时分析指出,一些商家表示在其提供的合同条款里已经明示收取个人风险评估报告费,但即便如此,这种收费显失公平,这种收费条款属于霸王条款,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张自强律师提醒消费者,如急需借款,应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不要轻信各类民间小贷公司,更不要轻信贷款广告。“若已掉入陷阱,务必及时报警,遭遇暴力催款,更要第一时间报案。”张律师说。

你遇到过哪些消费陷阱?

欢迎留言

  • 大“画”战疫!52幅作品哪幅最打动你?

  • 3·15判例 | 自来水公司多收滞纳金被罚没428万元,官司打到了最高法……

  • 微信群高价卖口罩,罚10万元!多地曝光违法卖口罩“微商”受处罚

  • 生产日期被剪掉?有的过期8年?“多点”口罩再遭质疑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孙蕊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