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记者埃利奥特·布朗(图中)和莫琳·法雷尔(图右)今年7月份出版的新书《We的膜拜》。
WeWork公司(以下简称“WeWork”)在2019年上市失败,是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WeWork曾经被追捧为朝阳企业,有软银集团作为坚强后盾,主承销商是领军的华尔街银行摩根大通。这样一个企业,怎么就会上市失败呢?2021年10月22日,WeWork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借壳上市成功,但其估值已从当年的460亿美元降至90亿美元。2019年WeWork上市失败之前,软银已经在WeWork投资185亿美元,可见90亿美元的估值之低。
《We的膜拜——WeWork、亚当·诺依曼和创始企业的伟大幻觉》(Cult of We—WeWork, Adman Neumann, Startups and Great Delusion)由埃利奥特·布朗(Eliot Brown)和莫琳·法雷尔(Maureen Farrell)合著,2021年7月出版。该书揭开了WeWork的神秘面纱,打破了技术企业的种种神话。两位作者都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布朗常驻硅谷报道创始企业,法雷尔常驻纽约报道上市企业。
注册制审查设阻
美国的注册制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审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不仅审查发行人需要披露的信息,也审查披露的方式和所使用的术语。WeWork欲在招股说明书中使用“社区调整EBIDA”,被证交会否定。
EBIDA是会计术语,全称为“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ation,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意即“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盈利”,它能从现金流角度反映投资回报。EDIBA扣除了纳税金额等变数,便于投资者了解企业每季度的现金流。
EDIBA高于纯利润,但WeWork仍然不满意,又发明了新名词“社区调整EBIDA”(community adjusted EBIDA),其要害是少计租金成本。WeWork与业主签订的租约的期限大多是10—15年,按照美国的行规,第一年都是免收租金的。社区调整EDIBA没有计入最终需要支付的租金,利润空间大幅上调,2019年上半年WeWork的利润率为25%。若适用通用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简称GAAP),2019年上半年WeWork的利润率仅为10%,远低于WeWork几年自称要实现的35%。
WeWork又提出适用另一个新名词“出资利润率”(contribution margin)。证交会仍然不准。WeWork不罢休,再提出适用“扣除非现金GAAP直线租金成本的出资利润率”(contribution margin excluding non-cash GAAP straight-line lease cost)一词。证交会仍然不准。WeWork又提出,社区调整EBIDA和按照符合通用会计原则的计算方法在披露材料中并列,证交会还是不准。
WeWork首席执行官亚当·诺依曼亲自出面,向证交会的会计师们兜售他的算法。美国申请上市的企业高管通常并不直面证交会官员,以免因回答不慎而道出公司或其本人乏善可言的实情,也避免因陈述不实而给自己带来法律责任。同样,上市公司的高管在路演中,尽量只解释招股说明书中的内容,其他问题由承销商解答。公司高管临场发挥,难免跑题或走题;若所述与已往事实不符,可能会构成虚假陈述,给高管本人和公司带来法律风险。高管没有经过特殊训练,不善于以合法的形式把假话说成真话。主导承销的银行家们则谙熟此道,游刃有余。还有,律师或银行家代为回答问题,可以有缓冲余地: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他们可以推说不知情,必须向公司和高管询问后才能回答。高管直接回答问题,难有回旋余地,容易翻车撞墙。
虽然有首席执行官诺依曼亲自解释,但证交会的官员不为所动,明确否定了社区调整EBIDA的创新披露方式,并通知WeWork,“请在你公司的注册陈述中删除该方式的披露。”证交会并非故意为难WeWork或诺依曼,实在是WeWork和诺依曼的问题太多,一些定时炸弹已经起爆,若允许其上市,势必招致对证交会的批评。
WeWork的CEO亚当·诺依曼在企业上市之前,就过上了超级富豪的生活。
WeWork的第一个问题是双重股权投票结构。CEO诺依曼与普通投资者同股不同权:其所持股票的投票权是普通投资者所持股票投票权的20倍。再就是诺依曼抢先一步,过上了超级富豪的生活。企业上市是风险投资者和企业创始人的收获季节。但WeWork还没有上市,诺依曼便开始收割,向后来的投资者出售其所持部分股权而获得巨资。这就让广大潜在的投资者不悦。还有,WeWork像是夫妻店,诺依曼的太太在公司任职,他的众多亲戚也在公司任职,有吃大户之嫌。再有,公募基金(或称共同基金)也提前杀入,分走了一杯羹。公募基金通常在企业上市后才买入并持有股票。但WeWork在创始阶段就有公募基金买入。其余基金管理公司了解内情后,踌躇起来,WeWork首次公开发行时便不愿购入股票。
2019年8月14日,WeWork的上市材料在证交会网站披露后,各种质疑随之而来。华尔街银行对WeWork的估值应声下降,由200-250亿美元降至150亿美元。而5个月前,华尔街银行对WeWork的估值为还是960亿美元,一下子缩水了六倍多。
股票的定价取决于对企业的估值。三大华尔街银行2020年前在同一时期对WeWork的估值相差很大:摩根·史丹利估值在430亿美元至1040亿美元之间,高盛估值在610亿美元至960亿美元之间,摩根大通估值在460亿美元至630亿美元。
名为技术企业,实为“二房东”
WeWork初次上市失败,打破了技术公司的神话。但按照《We的膜拜》的介绍,WeWork本质上就是二房东。WeWork是一家全球地产公司,专门从事共享办公空间的业务。WeWork的主营业务是转租办公楼:从业主处承租办公楼,装修后再转租给最终用户。但亚当·诺依曼却千方百计地把WeWork说成是技术公司。这是因为房地产企业根本入不了风险投资基金的法眼:房地产企业成本高,无法成倍高速增长,利润自然也不能成倍翻翻。而技术公司则不同,软件产品开发成功之后,便可以低价海量生产,利润十分丰厚。
WeWork创始之初,以社区公司的面貌出现。房客不是交纳租金,而是交纳会费。但诺依曼并非完全没有贡献。他创业之初推出的“绿色书桌”就颇有创意:办公室用玻璃隔层,所以整个楼层都可以照射到日光。但诺依曼并非这一点子的发明者,他的社区公司是以谷歌的办公场所为蓝本的。谷歌公司号称舒适惬意,员工在这里上班,可以吃好、喝好、休息好。但《We的膜拜》的两位作者认为,诺依曼断无成功的可能,因为随着市场分工的发展,企业外包的工作越来越多,外包后的工作大多由外部人员打零工完成,并不需要集体办公,当然也就不需要租用办公室。
我以为,除此之外,社区公司无法成功,还有其他两个原因。首先,谷歌这类技术寡头企业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尤其是与许多创始企业不同。谷歌雇人,有如春秋战国期间贵族公子养士,也称豢养门客,以避免人才为敌人所用,还可以装潢门面。养士以备不时之需,并非急功近利,不需要策士、谋士或死士们立刻有贡献。今天美国的创业者中有不少是票友,不乏富家子弟,吃穿不愁,他们创业是赶时髦,可以工作和享受兼顾,WeWork的办公空间迎合了他们的需要。但大多创业公司无法如此潇洒,需要员工埋头苦干,无法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他们租用的办公面积有限,不足以产生足够大的需求,支撑WeWork为抢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大量扩张。
教主和金主
要把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创业者需要两手硬:既有惊天动地的创意,又能拉到大手笔投资的金主。亚当·诺依曼可以做到这点,他特别擅长讲故事,讲的故事可以赶上《圣经》。是的,美国的技术公司创始人已经有了救世主的意思。《We的膜拜》的说法是,“群羊从众,拜倒在创始人的神坛之下,迅速成为硅谷的宗教。有人称之为创始者崇拜……创始人基金甚至在其网上有一句话:‘成功的企业家’几乎会以救世主自居。”(46页)
孙正义(上图)与诺依曼交谈12分钟,又同车从曼哈顿下城到中城,一路交谈后便决定在WeWork投资40亿美元。
技术公司的创始人以救世主自居,投资技术公司的金主,就更加如此了。软银集团(下称“软银”)的控制人孙正义,投资了诸多技术公司的金主。到2020上半年,软银过去一年亏损130亿美元。2020年5月18日,软银举行投资者电话会议,有分析师质疑软银。孙正义的回答是,耶稣当时也被误解,也受到过批评。(《金融时报》,2021年5月19日。)
软银是在日本注册的一家公司,由孙正义控制,景远基金则是孙正义在美国特拉华州设立的一家有限合伙基金。软银和景远基金的资金也是孙正义筹集的。他得意洋洋地吹嘘,他与沙特王储交谈45分钟,便筹到450亿美元,平均下来是1分钟10亿美元。
沙特王储在孙正义面前做了一次上帝,一掷百亿美元;孙正义一转身,就成了亚当·诺依曼的上帝,一掷数十亿美元。孙正义与诺依曼交谈12分钟,又同车从曼哈顿下城到中城,一路交谈后便决定在WeWork投资40亿美元。诺依曼又转而成了其他人的上帝,投资于其他企业。
《We的膜拜》提到两位教主:诺依曼和孙正义,但主人公首推诺依曼。WeWork由诺依曼创建,WeWork的故事也是诺依曼的故事。诺依曼是犹太人,在美国与以色列之间轮换定居。诺依曼在以色列海军服过兵役,但服役期间吊儿郎当,在军舰上值班时还溜出去喝酒。诺依曼有贪杯的毛病,在酒喝、在办公室喝、开会也要喝,而且还要求下属一同喝。
质疑独角兽技术公司的力作
WeWork是所谓的独角兽,即,其上市之前的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WeWork还是独角兽中的王者,顾盼自雄,不可一世。《We的膜拜》是质疑独角兽技术公司的力作,该书还把矛头指向独角兽后面的金主,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美国学者尚未对技术公司的致命弱点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所以了解真相只有借重记者。
朱伟一
1.文章《什么ipo 什么是ipo!》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什么ipo 什么是ipo!》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