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郝倩玉)建国初期国有药企“四大家”分别是,新华制药、华北制药、东北制药、太原制药。8月20日,华北制药因集采断供,被国家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列入“违规名单”;8月23日,东北制药发布公告称,方大钢铁受让东药集团、盛京金控集团持有的东北制药全部股份而触发要约收购。

曾经风光无限的药企“四大家”现在境遇各不相同。

新华制药:曾创造多个国内第一,今负债高举

据公开资料显示,新华制药诞生于1943年11月抗战时期,由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决定成立的制药小组发展而成。从创建至今,已走过78年的历程。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化学合成制药企业,新华制药曾在中国的医药史上创造过多个第一。

1954年新华制药建设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化学合成原料药非那西汀车间,开全国化学合成原料药生产之先河;1992年新华制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投产了国内第一座符合GMP标准的片剂生产车间;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新华制药H股和A股,分别于1996年在香港、1997年在深圳发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医药企业……

据悉,新华制药的主营业务集中于片剂、针剂、胶囊剂制剂和解热镇痛类等原料药类产品,也是国内重要的心脑血管类、抗感染类及中枢神经类等药物生产企业。2019年新华制药头孢拉定胶囊0.25g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头孢拉定胶囊(0.25g)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企业。2021年初,新华制药生产的头孢氨苄片 g和0.25 g)获得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据悉,新华制药现已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医药制剂、医药化工中间体、医药商业四大板块齐头并进的布局。 今年的7月30日,证监会公布对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反馈意见,其中对“存贷双高”(一边是账面上保留着大量的现金,另一边是债务高额的财务费用)、发行对象等问题进行询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新华制药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为51.43%。新华制药坦言,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其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较高态势,业务规模的扩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整体资金及负债情况。

华北制药:第一批青霉素诞生地,转型道路曲折

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共和国“医药长子”的华北制药于1958年6月建成投产,其前身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这里是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地,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到上世纪90年代,华北制药虽然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但由于无法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效益逐渐疲软,发展进入瓶颈期。经过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最终在2009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进行重组,冀中能源入主,为华北制药注入一剂强心针。

目前,华北制药业务板块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生物制剂、医药中间体、医药及其他物流贸易等。2011年前后,华北制药在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生物制剂三大核心业务收入占比逐渐变化,整体业务由原料药向制剂药进行转变。转型后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并进行搬迁、环保升级改造,医药及其他物流业务收入减少,曾一度出现营收下滑。

2016年以来,董事长换了四位,“六年换四帅”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华北制药在转型中不断尝试的道路上已经没有了当年“医药长子”的风采。今年8月13日,华北制药发布公告称,收到刘文富、周晓冰和王立鑫三份高管辞职报告,分别辞去副董事长、经理、总会计师职务。

2021年8月,华北制药有喜也有忧。历时近17年的美国对华发起的维生素C反垄断诉讼案中,华北制药集团重审胜诉。而在几天之后,却因现有产能不足,未能按协议供应约定采购量,成为自国家集采制度建立起来,首家收到此罚单的企业。

8月24日,华北制药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55.83亿元,同比下降5.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51万元,同比大跌99.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亏损3000.75万。

图据华北制药网站

东北制药:曾经的“中国化学制药工业摇篮”,面临被收购

东北制药始建于1946年,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是党在解放东北中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制药工厂,有着“中国化学制药工业摇篮”的美誉。1993年东北制药通过股份制改造合并沈阳第一制药厂等企业成立股份制公司,并在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改革开放以来,受思想观念僵化、体制机制落后、历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东北制药陷入发展困顿的状态,2010年至2012年一度累计亏损达8亿多元。此后,虽然实施了“三年改革”和“三年倍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体制机制带来的发展障碍。

2013年,原沈阳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魏海军出任东北制药董事长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8年东北制药作为沈阳市唯一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和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自2018年以来,东北制药逐步引入民营资本辽宁方大集团,此后又在二级市场增持股票,在东北制药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达到26.02%,依法依规入主东北制药成为控股股东,国有资本退居为第二大股东。

8月23日,东北制药发布公告称,方大钢铁受让东药集团、盛京金控集团持有的东北制药全部股份而触发要约收购。这次交易完成后方大钢铁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57.88%股份。对于东北制药的未来发展走向,业界普遍关注。

图据东北制药网站

太原制药:曾经的磺胺药基地,现已破产

太原制药厂始创于1958年,是我国“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由前苏联援建而成,在上世纪50年代主要生产磺胺噻唑、磺胺眯氨苯磺胺等原料药,被定为我国磺胺药基地。80年代巅峰产值高达5000余万元,是当时国内医药行业龙头之一。

进入90年代以后,太原制药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走下坡路,生产和销售陷于困境,外加“氯胺酮事件”,就此一蹶不振。1993年~1997年,太原制药连年亏损,曾欠四大银行1.7个亿债务,换了六任厂长也没能扭转其业绩颓势。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原制药厂由华北制药集团以承债方式实施整体兼并。

2002年12月,经山西、河北两省人民政府协商同意,华北制药集团退出兼并,企业由山西省医药集团接管,更名为山西医药集团太原制药有限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公司生产逐步滑坡,虽经多方努力,但扭亏无望,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到2007年12月底,该公司审计资产为1.95亿余元,负债总额为4.02亿余元,资产负债率高达205.59%,已资不抵债,已于2009年宣告破产。

我国传统医药企业该何去何从?

时代变迁,几十年过去后,曾经风光无限的药企“四大家”现在的境遇各不相同。我国传统医药企业应该如何适应当今的医药市场大环境与国家相关的政策制度,更好地发展呢?

“医药研发投入低、内部管理混乱、经营思维僵化,这三点是当下传统医药企业面临的‘三座大山’。除此之外,资本不青睐也是导致传统医药企业在现有医药市场中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随着民营医药企业逐渐壮大,外资企业进军国内市场,传统医药企业面临着很大生存困境。“要想在未来寻求新的突破,必须要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决策问题。”

史立臣表示,相较于民营医药企业,传统医药企业有其天然的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传统医药企业在过去活得比较好,积累下了大量的产品,有些药企甚至有上千个产品储备;二是政策优势,当地的政府扶持、财政补贴及政策优势;三是渠道优势,作为曾经国有资本下的企业,铺就了成熟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在税收、金融、研发、药品申报等方面皆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但传统医药企业自身的问题也制约其发展。史立臣表示,越是老牌的国有医疗企业,其内部管理的僵化、运营效率低下是大问题。决策者、管理者依然受过去老旧观点的影响,无论是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愿突破原有的发展路径。不仅如此,创新意味着风险和利益重新分配,打乱既有格局,也使得管理者和主管部门最终放弃做出某些改变。

史立臣认为,传统医药研发投入较低,主要靠吃老本,竞争力逐渐减弱。但未来的医药赛道,拼的主要就是研发创新能力。反观民营医药企业,则是不研发、不创新就是等死,不断去寻求新的突破,强化自身的竞争能力、市场占有率和运营效率,提升利润率。

“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提高竞争性是亟需解决的首要、最大的问题。将此前造成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解决好之后,再谈提高产品研发投入,进行经营模式创新才是有用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后续问题依然无解。”史立臣说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