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19年?

2023-02-14 21:19 29次浏览 财经

资料出处:《毛泽东早期文稿》

1917年,毛泽东在《致黎锦熙信》中说,“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参阅《润之系列:毛泽东1917年的大气量之作》,见文末)

1919年,毛泽东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了实际行动。

问题的提出

1919年9月,毛泽东在长沙发起问题研究会,并于10月向全国各有关团体和个人发出“问题研究会”章程。

据周世钊1966年的回忆,问题研究会章程“是毛泽东草拟的”,章程中所列问题“全由毛泽东提出”。

我们从这份章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919年的毛泽东关心的问题,几乎涵盖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便在今天,章程所列问题依然可以作为我们日常思考的一个指引。

对毛泽东所关心的问题的释读

我试就《章程》与今天的情况做对照释读。

不当之处,还请不吝在评论区赐教。

问题研究会章程(一九一九年十月廿三日)
  第一条、凡事或理之为现代人生所必需,或不必需,而均尚未得适当之解决,致影响于现代人生之进步者,成为问题。同人今设一会,注重解决如斯之问题,先从研究入手,定名问题研究会。

【释读01】毛泽东选取研究对象的标准:

一是对社会进步有价值的;二是尚未有符合现实需要的答案的

  第二条、下列各种问题,及其他认为有研究价值续行加入之问题为本会研究之问题。

【释读02】毛泽东对研究对象保持了开放态度,向全国团体和个人发出该章程即是确认所列问题是否适当,同时征求不同问题。

  (一)教育问题一一
  (1)教育普及问题(强迫教育问题)(2)中等教育问题(3)专门教育问题(4)大学教育问题(5)社会教育问题(6)口语教科书编纂问题(7)中等学校国文科教授问题(8)不惩罚问题(9)废止考试问题(10)各级教授法改良问题(11)小学教师知识健康及薪金问题(12)公共体育场建设问题 (13)公共娱乐场建设问题(14)公共图书馆建设问题 (15)学制改订问题(16)大派留学生问题 (17)杜威教育说如何实施问题

【释读03】毛泽东关心的首要问题是教育。

章程所列教育问题,涉及到教育普及、学校教育、教材、学制、考试、师资、教育环境改善、教育经费、教育方法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教育问题”应以理解为“创造新学校,实行新教育”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学生之工作》介绍毛泽东关于“在岳麓山设工读同学会”的计划,其中明确写到“创造新学校,实行新教育,必与创造新家庭新社会相联。新教育中,以创造新生活为主体”。

组织留学生出国学习,是毛泽东当时倾力很多的工作。

毛泽东在1917年《致黎锦熙信》中曾就教育问题阐述过自己的观点(参阅《润之系列:毛泽东1917年的大气量之作》,见文末)

(二)女子问题
(1)女子参政问题(2)女子教育问题(3)女子职业问题(4)女子交际问题(5)贞操问题(6)恋爱自由及恋爱神圣问题(7)男女同校问题(8)女子修饰问题(9)家庭教育问题(10)姑媳同居问题 (11)废娼问题(12)废妾问题(13)放足问题(14)公共育儿院设置问题(15)公共蒙养院设置问题(16)私生儿待遇问题(17)避妊问题

【释读04】该部分问题,在新中国建立前后都得到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建立后相关政策的实际制定,应该与毛泽东自1919年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关。

(三)国话问题(白话文问题)

【释读05】时代的文化潮流,就是这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此处“国语问题”,应理解为语言学研究。

毛泽东在1919年9月5日的《致黎锦熙信》中谈及黎锦熙的著作《国语学之研究》,写道“国语这个问题,弟亦颇想研究”,“难的又是搜集材料”。

(四)孔子问题
(五)东西文明会合问题

【释读06】今天我们仍然要面对如何对待传统问题和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

1917年8月毛泽东的《致黎锦熙信》,可资理解毛泽东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参阅《润之系列:毛泽东1917年的大气量之作》,见文末)

(六)婚姻制度改良及婚姻制度应否废弃问题

(七)家族制度改良及家族制度应否废弃问题

(八)国家制度改良及国家制度应否废弃问题

(九)宗教改良及宗教应否废弃问题。

【释读07】这部分问题,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大公报》等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在“在岳麓山设工读同学会”的计划书中,毛泽东明确写道“家庭制度之大端为婚姻制度”。

(十)劳动问题一一

(1)劳动时间问题(2)劳工教育问题(3)劳工住屋及娱乐问题(4)劳动失职处置问题(5)工值问题(6)小儿劳作问题(7)男女工值平等问题(8)劳工组合问题(9)国际劳动同盟问题(10)劳农干政问题(11)强制劳动问题(12)余剩均分问题(13)生产机关公有问题(14)工人退职年金问题(15)遗产归公问题(附)

【释读08】毛泽东在这部分提出的问题,涵盖了劳动分工、劳动保障、工农联合、剩余价值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保障等等。这些问题,今天依然是社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尤其是,“遗产归公”问题值得注意。

(十一)民族自决问题
(十二)经济自由问题
(十三)海洋自由问题
(十四)军备限制问题
(十五)国际联盟问题
(十六)自由移民问题
(十七)人种平等问题

【释读09】上述七个问题,今天依然以不同的面目存在

(十八)社会主义能否实施问题
(十九)民众的联合如何进行问题

【释读10】此处表明,毛泽东已经有了明确的改造社会的方向和路径。

(二十)勤工俭学主义如何普及问题

【释读11】1919年前后,毛泽东曾参与统筹组织两批湖南青年赴法留学。此问题当是他有意扩大留学人数。

(二一)俄国问题
(二二)德国问题
(二三)奥国问题
(二四)印度自治问题
(二五)爱尔兰独立问题
(二六)土耳其分裂问题
(二七)埃及骚乱问题
(二八)处置德皇问题
(二九)重建比利时问题
(三十)重建东部法国问题
(三一)德殖民地处置问题
(三二)港湾公有问题

【释读12】上述问题,是一战结束后中国青年的热门话题。

当时的毛泽东,看起来比今人对待国际新闻更理性、深刻。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应该对毛泽东理解和处理国际关系大有裨益。

(三三)飞渡大西洋问题
(三四)飞渡太平洋问题
(三五)飞渡天山问题
(三六)白令英吉利直布罗陀三峡凿遂通车问题

【释读13】毛泽东的思考,无所阻滞。

(三七)西伯利亚问题
(三八)菲律宾问题
(三九)日本粮食问题
(四十)日本问题
(四一)朝鲜问题
(四二)山东问题
(四三)湖南问题
(四四)废督问题
(四五)裁兵问题
(四六)国防军问题
(四七)新旧国会问题
(四八)铁路统一问题(撤消势力范围问题)
(四九)满州问题
(五十)蒙古问题
(五一)西藏问题
(五二)退回庚子赔款问题

【释读14】上述问题切近的是民国时代如何处理中外关系、如何改造中国社会。

(五三)华工问题一一
(1)华工教育问题(2)华工储蓄问题(3)华工归国后安置问题

【释读15】自晚清开始,海外爱国华侨一直是国内革命力量的重要资金来源。

毛泽东提出这一大项问题,应该是已经看到海外爱国华侨的巨大作用。

(五四)地方自治问题
(五五)中央地方集权分权问题
(五六)两院制一院制问题
(五七)普通选举问题
(五八)大总统权限问题
(五九)文法官考试问题
(六十)澄清贿赂问题
(六一)合议制的内阁问题

【释读16】上述问题,涉及建政的具体选择,虽然具体问题的表达尚在民国时代的语汇之内,但不可否认这类问题的意义。

毛泽东思考的结果,就在苏维埃政权、抗日边区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机构设置、机制设计的具体取舍之中。

(六二)实业问题一一
(1)蚕丝改良问题(2)茶产改良问题(3)种棉改良问题(4)造林问题(5)开矿问题(6)纱厂及布厂多设问题(7)海外贸易经营问题(8)国民工厂设立问题

【释读17】前六项是具有时代性的具体经济问题,“海外贸易”指的应是国际贸易,“国民工厂”指的应是国有企业。

(六三)交通问题一一
(1)铁路改良问题(2)铁路大借外款厂行添第问题(3)无线电台建设问题(4)海陆电线添设问题(5)航业扩张问题(6)商埠马路建筑问题(7)乡村汽车路建筑问题

【释读18】交通类问题涉及海陆交通、城市与农村公路建设,以及通信。

毛泽东若是知道今日中国有发达的航空、高铁和华为,该有多欣慰啊。

(六四)财政问题——
(1)外债偿还问题(2)外债添借问题(3)内债偿还及加募问题(4)裁厘加税问题(5)盐务整顿问题(6)京省财权划分问题 (7)税制整顿问题( 8)清丈田亩问题(9)田赋均一及加征问题

(六五)经济问题一一
(1)币制本位问题(2)中央银行确立问题(3)收还纸币问题(4)国民银行设立问题(5)国民储蓄问题

【释读19】上述问题涵盖了财税制度、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土地政策、货币政策等等,何其全面。

“国民银行”指的应是国有银行。

1919年,毛泽东在“在岳麓山设工读同学会”的计划书中,明确写道“社会制度之大端为经济制度”。

(六六)司法独立问题
(六七)领事裁判权取消问题

【释读20】前一项应该和今天的理解有不同。两项所指可能都与民国列强的治外法权有关。

(六八)商市公园建设问题

(六九)模范村问题

【释读21】1919年,毛泽东在“在岳麓山设工读同学会”的计划书中,明确写道“论街道修洁者,称柏林;论商市之华丽者,称巴黎,所谓‘模范都’是也”,“吾人于南通县之自治教育,亦艳称之,则又所谓‘模范地方’也”,“今不敢言模范国、模范都、模范地方,若‘模范村’,则诚陈义不高,简而易行者矣”。

(七十)西南自治问题

(七一)联邦制应否施行问题

【释读22】讨袁护国运动中,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此后南方各省独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后更是演变为军阀割据的局面。

  第三条、问题之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因此在各种问题研究之先,须为各种主义之研究,下列各种主义为特须注重研究之主义。一一
  (一)哲学上之主义
  (二)伦理上之主义
  (三)教育上之主义
  (四)宗教上之主义
  (五)文学上之主义
  (六)美学上之主义
  (七)政治上之主义
  (八)经济上之主义
  (九)法律上之主义
  (十)科学上之规律

【释读23】毛泽东在1917年《致黎锦熙信》曾主张,“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参阅《润之系列:毛泽东1917年的大气量之作》,见文末)

先研究理论,再研究问题。问题研究会章程,落实的是毛泽东1917年的想法;“在各种问题研究之先,须为各种主义之研究”,落实的也是毛泽东1917年的思路。

  第四条、问题不论发生之大小,只须含有较广之普遍性,即可提出研究,如日本问题之类。

【释读24】特殊性问题没有研究价值,普遍性问题才有研究的必要。这一点值得作为日常思考的指南。

第五条、问题之研究,有须实地调查者,须实地调查之,如华工问题之类,无须实地调查,及一时不能实地调查者,则从书册杂志、新闻纸三项着手研究。如孔子问题,及三海峡凿隧通车问题之类。

【释读25】1917年7月,毛泽东和萧子升历时一个月,徒步九百余里,漫游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阮江五县,沿途接触了城乡各阶层。(参阅《润之系列:毛泽东1917年的大气量之作》,见文末)

此条中的主张,上接毛泽东1917年的调查经历,下接191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30年的《寻乌调查》和1931年《兴国调查》(见《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树立的方法论。

第六条、问题之研究,注重有关系于现代人生者之问题。在古代与现代及未来毫无关系者,则不注意。

【释读26】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求知,不如求识。

第七条、问题研究之方式分为三种。一一

(一)一人独自之研究

(二)二人以上开研究会之研究
(三)二人以上不在一地用通函之研究

【释读27】毛泽东在1915年7月《致友人信》中曾自道,“弟近年来所有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参阅《润之系列:院士教会毛泽东读资治通鉴》,见文末)

“三人行必有吾师”,前提是你得上前与人切磋、交流,教学相长。

第八条、问题研究会,只限于“以学理解决问题”。以“实行解决问题”属于问题研究会以外。
第九条、不论何人有心研究一个以上之问题,而愿与问题研究会生交涉者,即为问题研究会会员。
第十条、会与会员间,会员与会员间,只限于“问题研究”之一点,有关此外之关系,属于问题研究会以外。

【释读28】此处三条,对外宣称只是理论研究,是毛泽东的斗争策略。

第十一条、问题研究会,设书记一人,办理会中事务。
第十二条、问题研究会,于中华民国八年西历一千九百十九年九月一日成立。问题研究会章程,即于是日订定,且发布。

【释读29】据周世钊回忆,问题研究会“没有会员、组织,也没有开过什么会”。

润之系列:院士教会毛泽东读《资治通鉴》

润之系列:毛泽东1917年的大气量之作

全文完,不当之处请赐教,喜欢请点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