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华为在德国慕尼黑发布年度旗舰Mate 10系列,开启智慧手机时代,通过麒麟970人工智能芯片与新一代EMUI8.0的软硬件提升,Mate 10系列打开了人工智能在端侧应用的大门,FullView Display全面屏、光圈突破至双F的徕卡双摄以及性能和续航的延伸升级均颇为振奋。不过,相比于产品层面的革新突破,Mate 10系列更大的价值,是展现出华为消费者BG在智能化、数字化、安全性方面的丰富探索实践与广阔演进空间,手机引入AI人工智能,开始“思考”你的诉求,也令我们开始思考,Mate 10系列,能否成为华为消费者BG技术与数据联结的里程碑。

站在即将开启的智慧手机大门前,让我们沉静思辨,将时光的指针稍向前拨。

9月14日,在苹果发布会结束后,华为终端内部人士曾对记者表示,从颜值和性能上,即将发布的Mate10完胜苹果,“看完苹果的发布会,大家的压力并没有这么大了。”

9月15日,华为悄无声息迎来30周年。

9月18日,一位华为高管对媒体表示:“即将在下个月推出的华为Mate 10智能手机可能会是今年最好的智能手机。”

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今天的华为恰恰可能是最脆弱的时候。因为成功容易让人变得怠惰和自大,让组织变得盲目骄傲和故步自封。过去的成功不是未来成功的可靠向导,不能陶醉于过去的成功,迷信过去成功的经验,要敢于不断地批判自己”。

崇尚狼性文化、充满危机意识、低调稳健务实的华为,10月16日发布的Mate 10系列的确十分出彩,但考虑到华为消费者BG此前高调放出的“完胜苹果、压力变小、今年最好”等信息,让人不由的对年度旗舰Mate 10系列给予了更大期望,而Mate 10系列所承载的意义,显然也不止于产品,因为它凝练的体现出华为消费者BG的压力与动力。

华为消费者BG:最大的压力,是提升利润

华为运营商BG(即CNBG)、消费者业务(即CBG)、企业BG(即EBG),是华为三大核心业务(8月29日,华为Cloud BU成为一级组织,与三大BG并列)。

2016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5216亿元(合751亿美元),营收增长32%,但是,净利润仅增长0.4%,为371亿元(合54亿美元),利润率仅为9.1%(作为对比,2015年华为净利润369亿元,同比增长33%)。

具体来看,作为最大业务群的华为运营商BG,2016年营收2906亿元,同比增长23.6%(高于2015年的21%),运营商BG主要围绕数字化转型,抓住云、视频、物联网、运营转型等机会,处于稳健增长期。

华为企业BG,2016年营收407亿元,同比增长47.3%(高于2015年的44%),业务主要聚焦ICT基础设施(云化创新、数字平台、智能作业、商业使能),与合作伙伴一起助力公共安全与政务、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再来看看华为消费者BG,2016年营收1798亿元(合265亿美元),同比增长43.6%,智能手机发货量达1.39亿部(上半年6056万部、下半年7874万部),但利润只有20亿美元,不仅没有达到内部设定的25亿美元目标,而且比2015年的22亿美元下滑10%。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华为2016年财报沟通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终端(消费者BG)的毛利没超过30%,To B(运营商BG和企业BG)毛利超过40%”。

再来看看2017年,根据华为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31亿元(2016年同期为2455亿),同比增长15%(2016年同期增长为40%),利润率11%(2016年同期为12%)。

2017年上半年,华为消费者BG销售收入1054亿元(约合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6.2%,智能手机发货量为7301万台,同比增长20.6%。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升值、Mate 10系列发布等因素,华为消费者BG今年有望实现33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

不过,以上信息反映出的几点,颇为引人深思。

1、2016年,华为消费者BG营收大幅增长43.6%,利润却下降10%;

2、2016年,华为消费者BG营收占比34.5%,利润占比37%,利润占比高于营收占比,说明华为另外两大To B业务的利润率偏低(尽管其毛利率高于消费者BG);

3、2017年上半年,华为运营商BG与企业BG的营收同比仅增长4.6%,两大业务的营收增长不容乐观;

4、2017年上半年,华为的销售增长、利润率均不如去年同期。

综合看来,相比于发展步入稳健期的运营商BG、仍在投入阶段的企业BG,华为消费者BG肩上的压力显然比之前更大。能否创造更大利润,不仅是余承东的一大任务,也是任正非的一大关注。

正如任正非在2017年1月17日华为消费者BG年度大会上的讲话,“你们说要超越苹果公司,我同意,但我指的是在利润和服务水平上超越苹果,而不是销售台数”。

据腾讯科技从各渠道了解的信息,华为消费者BG今年的盈利目标是40亿美元,为2016年的两倍,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上半年的利润控制还算可以,但距离预期仍有差距。

华为消费者BG的中心,是利润,还是用户?

2016年12月,余承东在2017年新年致辞中提出,2017年将是华为精细化运营的变革年,一切都要以利润为中心,减少机型做精品。

2017年3月,华为在发布的年报中写道:华为不追求高利润;我们与客户和行业合作伙伴共享利润。

2017年5月,华为消费者BG首席战略官邵洋在分析师会议透露,打算精简手机产品线(目前有22款产品),并可能退出市场份额低于10%的智能手机市场,盈利能力是华为的底线。

2017年7月,在华为消费者BG内部的2017年质量大会上,余承东重申了华为消费者BG以消费者为中心、质量优先的发展纲领,并强调“一切冲突都不应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质量优先于我们的成本,优先于利润,优先于其它,质量享有最高的优先级。”

在7月举行的华为消费者BG年中业绩媒体沟通会上,余承东再次强调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原则。

本质上来看,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利润为中心,这两者对企业而言是一码事,不过,业务负责人讲出“以利润为中心”这种话,还是可以看出其内部盈利压力的负荷之大。而上半年华为消费者BG多次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不论其是否与华为手机上半年的舆论话题有关,都显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焦虑与急切。

毕竟,对于一家业务遍及全球、拥有数亿终端用户、广受赞誉认可的企业,按正常逻辑,并无必要对外过多强调自己要“以利润为中心”或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因为这其实是企业的基本属性),这种反复强调,透出一股不自信,甚至不清醒的意味,更像是亟待获得市场或行业认可的企业所为(不由想到三星在国内近期的发声),这些声音,与华为手机目前全球前三的体量、地位、能力,都并不十分相称。

蒂姆·库克会说出“苹果要以利润为中心”,“苹果要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样的话么?显然不会,而这,或许也是任正非为何不希望华为只是在销售台数上超越苹果的原因。无论是反复提起的“销售量超越苹果”口号,还是高管此前发出的“颜值和性能完胜苹果”表态,或是海外此前发布的“调侃iPhone X Face ID失败”广告,华为消费者BG的诸多发声,都显得不够聪明和理智。

在百度搜索“秒杀苹果”,相关搜索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华为秒杀苹果”,曾经有媒体说过,那些整日喊着秒杀苹果的品牌,都……

2018年超越苹果,2021年超越三星,华为消费者BG的口号,固然有着巨大的向心力与感召力,但是,如果只是销量超越,利润、服务水平没有追上,这样的口号,跟当年的“赶英超美”相比,本质又有何区别?

2017年上半年,600美元以上手机出货量,苹果为7780万部,三星为3160万部,而华为仅为360万部。

如果说,印度是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那么,美国就是高端手机的最大消费市场,遗憾的是,华为在这两大市场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由于华为迟迟不能向美国供应电信基础设备,也因此未能与美国四大运营商(Verizon、AT&T、T-Mobile和Sprint)签订合作协议,而四大运营商占美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的80%到90%,直接导致华为在这一高端消费市场的被动局面。根据Canalys的统计数据,2017年第二季度,华为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仅排第十,而2016年第三季度,华为手机在美国的销量仅为15.3万台。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华为已经与AT&T达成合作协议,AT&T将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销售Mate 10系列,相比热血激昂的口号、10万+的情怀热文、调侃对手的广告,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华为。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积极自信、智勇双全、心怀开阔的华为。

华为消费者BG如何更有效的提振利润?品牌自有规划,不敢妄言,仅试着与各位探讨交流。

华为消费者BG,能否更有所作为?

关于华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很多,本人相对关注的点有3个:

1、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

过去十年,华为累计投入3130亿元进行研发创新,2016年研发投入为764亿元,同比增长28.2%,据余承东介绍,仅华为消费者BG的研发投入就达到30亿美元。

2、人均薪酬的不断上涨

2016年,华为人均薪酬达到63万,人均薪酬已经超过腾讯(60.4万)。

3、销售管理费用的增长

华为2016年的销售管理费用增长38.8%,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增至16.6%,约866亿,超过了研发投入,2016年财报的解释是由于公司持续加大消费者业务,面向未来增长的品牌和渠道建设的投入。

综合以上信息,有些粗陋浅见与大家分享。

Mate 10系列,能否成为华为消费者BG技术与数据联结的里程碑

EMUI安卓颠覆式优化、麒麟AI芯片研发、华为徕卡双摄拍照技术,是业界普遍认为的华为消费者BG三大核心技术(当然,麒麟的成就离不开海思团队),这些技术的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它们构成了华为手机的根基,与其它开发和应用一起,组成了华为消费者BG的技术矩阵。

不过,具体看来。首先,EMUI安卓颠覆式优化,基于Google Android系统完成,尽管华为投入了巨大心血,实现了重大突破(使用18个月后,依然流畅),但随着技术骨干被Google挖走,这一技术后续发展的代价与难度陡增(在Mate 10系列发布会,华为对于EMUI 8.0相关技术要点的介绍已有所淡化),与此同时,也残酷的证明了一个事实,再牛X的系统颠覆,依然受到Google的掣肘。

其次,麒麟AI芯片研发,需要攻克的技术与应用难题非常多(芯-端-云),也同样面临了被学习、模仿、挖角的境遇,而且,华为也已证实,麒麟970搭载的NPU,是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2016年发布的寒武纪1A处理器,后者以IP授权的方式集成进入麒麟970。

最后,华为徕卡双摄拍照技术,是华为应用研究中心与徕卡合作的项目,为此华为与徕卡在德国韦茨拉尔(Wetzlar)成立了创新实验室,在新光学系统、计算成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领域开展联合研发,Mate 10系列在数学算法、图像处理等方面的长足进化便来自于此。

综合来看,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一个细节,作为华为手机最重要的三项核心技术,都建立在合作与平台基础上:Google、寒武纪、徕卡,这也符合科技企业大平台、大合作、大产业的趋势。不过,如何让这些技术更快、更好、更全的惠及更多用户,对于华为消费者BG而言,意义与价值重大。当然,对此做深度全面的探讨,本文很难展开,因此只简单提一点:

华为消费者BG,能否将技术研发层面的合作进一步延伸,让Mate 10系列,成为技术与数据联结的里程碑。

8月25日的“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上,马化腾表示,未来20年,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需要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形成软件、硬件与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平台和创新生态。

华为消费者BG,今年一直在不断强调其“智慧手机”战略,更是在Mate 10系列发布会上,将“智慧手机”概念推向高峰,Mate 10系列已经证明,华为正在积极布局,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打通整个软件、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的全链条理念。

代表“消费级互联网”的腾讯,和代表“工业级互联网”的华为,两家同处深圳的巨头,尽管理念角度有别,但思考链路何其相通,协同空间何其巨大,品牌势能何其巨大,华为的技术,如果能与腾讯这类互联网巨头的数亿用户数据对接,其画面不敢想象。

EMUI安卓颠覆性优化,目前已经找到了流畅性这一突破口,接下来,这艘技术之舟,如果能在移动支付(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2016年,国内商业银行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总金额209万亿)、移动游戏(2016年,国内用户规模5.21亿人)、内容聚合等巨量数据海洋更好的施展,与更擅长互联网的伙伴深度合作,而不是全盘通吃或保守徘徊,其带给数亿华为手机用户、数十亿互联网用户的价值与意义,将何其巨大。

举个细节事例:

用户规模超过2亿的《王者荣耀》,尽管名字中有“荣耀”二字,但与其深度技术合作的,却是OPPO,支持《王者荣耀》高帧率模式的机型,整个华为品牌仅有一款:荣耀V9,而OPPO和VIVO都各有多达5款机型。

在争相竞逐新生代用户、品牌跨界合作满天飞的年代,华为品牌与互联网阵营的交集,实在太少。

同样,与徕卡的合作和AI的加持,让Mate 10系列能够在拍摄过程中智能识别场景,实时匹配最有拍摄参数,并可以提升抓拍和夜拍效果。不过,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握有海量的用户数据,美颜相机、美图秀秀、天天P图、玩图、百度魔图、拼立得、美图贴贴、海报工厂、VSCO…如果能够用AI和技术联结更大量的用户数据,不仅有利于华为手机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也有助于华为和相关互联网企业核心能力的整体提升。

华为在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芬兰、爱尔兰、瑞典、日本等国都设有研发中心,在中国,华为更是助推深圳-香港地区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该地区“数据通信专利数”占地区总专利数的41%)。

论技术的积淀、广泛性和顶尖程度,华为在中国科技企业中几乎首屈一指,汇聚了约8万名全球各地的研发人员,这些弥足珍贵的人才,只在数据通讯领域发挥能量,虽然成果卓著(4G/5G),但也有所遗憾。在消费级互联网与工业级互联网融合演变的大格局下,在用户服务、盈利能力、数据分析、技术应用等方面,国内众多的互联网企业甚至科技创新企业,都可以给华为启示和助益,就看华为能否将技术合作的开放心怀,延伸至更多的应用、服务领域。(2016年,腾讯利润率为27%,阿里巴巴利润率为26.68%,大疆创新利润率为23.94%,华为利润率为9.1%)

华为一直坚持聚焦管道的“云-管-端”战略,华为消费者BG首席战略官邵洋曾经表示:“我认为我们需要向苹果学习。把整个业务当作一棵树:零部件是树根,设备是树干,数据、支付、内容聚合是树枝。”

树根扎实、树干茁壮的华为,树叶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线、温度、湿度、空气、土壤,这些,单靠华为自身,显然很难做到。

据了解,华为消费者BG未来的发展和转型思路,除了智能化、数字化、安全性以外,也提出了ROADS(即REAL TIME实时,ON DEMAND按需定制,ALL ONLINE全在线,DIY自助服务,SOCIAL社交分享)体验为先的用户连接平台,作为一个有技术沉淀和生态圈的技术公司,技术进步是华为自身比较游刃有余的优势。然而,如今市场的竞争不一定来自同一行业,也许最大的对手来自于完全不同的行业。

数据研究分析,应该是公司的核心,但是在很多公司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取胜并非仅仅技术或数据的较量,而是对用户思维、习惯和产品使用场景的人性的思考和设想。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产品设计、商业模式的关键,不得人心者的产品终究退出江湖,从诺基亚、摩托罗拉、HTC到销售遇冷的iPhone 8,都显现出其规律和共性。华为消费者BG,如果能借Mate 10系列的契机,将研发技术和工程层面的投入和思考,引向对人性、对用户、对未来产品购买和使用场景的设想和准备,让技术与数据更加充分的联结融合,无疑会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

透过Mate 10系列发布会上诸多有关人文关怀、人性洞察、使用场景的细节,可以看出,华为似乎也正在朝这一方向迈进。如若华为消费者BG,能与正在逐渐发挥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前沿技术团队一起,组成“狼群”,一方面可以推动在人性洞察与场景消费的实践,一方面可以让AI在更多应用领域深入渗透、让华为保持领先与专注。如能将华为数千亿研发的成果、6万多件的专利授权,与数十亿用户、天量级数据更高效的联结,整合输出,精准投送,实践推导,其带给华为消费者BG、带给华为、带给用户、带给中国企业的价值,何止一年20亿美元的利润,其所彰显的国民企业责任使命与中国新商业形态的战略意义价值,都难以估量。

开放的合作,除了创造价值,对于华为消费者BG而言,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推进品牌辨识统一。

华为品牌在手机市场的核心辨识是什么?

性能?系统?品质?拍摄?技术?通讯?也许,连华为自己都说不准。

巨大的研发投入与销售管理费用,似乎并没有带来对等的品牌辨识提升。在智能手机市场,华为品牌现有Mate、P、Nova、麦芒、G、畅享共6个系列,荣耀品牌现有V、Note、数字、畅玩以及探索试验的Magic共5个系列,在海外,华为还有Y、GR系列。

13个产品系列,带给华为的也许是全面渗透的产品线与可观的出货量,但对于品牌辨识的统一以及品牌价值的提振,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中低端产品不可避免存在的功能与体验局限,让多数华为用户无法感知到华为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服务。而华为一直以最大营销资源主推高端机型特性,加之华为本身坚实的技术背书,又会令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期望值、品牌印象、关联认知不断提升,如此造成的认知与体验落差,同时给供应、销售、库存以及利润造成的影响,显然早已引发华为消费者BG的关注。

实际上,余承东和邵洋都曾说过,华为打算精简产品线,从目前看来,华为2017年发布的产品确实有所精简,暂且不论海外市场,截止10月末,华为在国内市场今年共有17款新品发布:P10、P10 plus、Nova 2、Nova 2 Plus、Nova青春版、麦芒6、畅享7、畅享7 Plus、荣耀9、荣耀V9、荣耀V9 Play、荣耀8青春版、荣耀畅玩6A、荣耀畅玩6、荣耀畅玩7X、Mate 10、Mate 10 Pro(这两款10月20日国内发布),预计华为今年推出的新品款式应该在20款左右,考虑到线下与运营商渠道的综合发展(比如“千县计划”),华为也不可能过度精简手机产品线,那么,华为如何在维持较丰富产品线的基础上提升盈利?

7月,华为消费者BG年中业绩媒体沟通会上曾透露,Mate 9/Mate 9 Pro发货量超过850万台,预计Mate 9/Mate 9 Pro年内发货量将很有可能突破1000万台。

华为P9/P9 Plus、Mate 9/Mate 9两大高端机型先后取得的可观销量,不仅为Mate 10系列奠定了信心基础,也为华为消费者BG进一步探索数据、支付、内容聚合的「联结」,用AI技术打通整个软件、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的全链条,提供了坚实的信心基础与广阔的施展空间。

在高端机型,如能更加开放的与互联网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前沿技术团队展开用户数据、心理、场景等层面的探索合作,不仅会构建更高的体验感受,带来更高的溢价空间,还能更稳健的推动相关合作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逐渐向中端产品渗透,逐步提升整体产品线的竞争能力,在不断精简产品线的同时,推进华为智能手机核心辨识的统一。

综上所述,华为消费者BG,如果借助Mate 10系列发布,将研发技术和工程层面的投入和思考,引向对人性、对用户、对未来产品购买和使用场景的设想和准备,让技术与数据更加充分的联结融合,不仅有助于破解盈利难题,也能更好的践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和搭建ROADS体验为先的用户连接平台,亦有助于品牌核心辨识的统一,走出稳健、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见证了全面突破的Mate 10系列智慧手机的发布,衷心祝愿华为,加速技术与数据的联结,让技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构建一个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