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今日直闻走访的几家直销企业都提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这两年的行业低谷中,内资公司业绩下滑严重,而安利、康宝莱、如新、无限极(港资)这些外资公司还能够保住基本面,凸显了外资极强的韧性。

为什么在行业低谷中,外资总是特别“扛打”?

回头看一下直销行业的发展史,似乎确实如此。从1998年到2020年,直销行业历经了三次重要的转折点,这三次转折点分别是98年“一刀切”时、2005年两个条例出台的前夜、2018年底爆发的权健事件引发的2019年的全行业整顿,(这三次转折点在今日直闻的相关文章中我们提到过许多次)。

而每次转折点,行业都会经历或长或短的低谷期。每次低谷期中,能保住基本面的大多都是外资直销公司。这绝非巧合。

这种说法可以从今年外资直销公司的业绩报表中得到验证。就在今年8月份,康宝莱、优莎娜、自然阳光等直销公司今年第二季度财报的显示,这些公司的业绩纷纷上涨。而从当前行业来看,尽管市场有复苏的迹象,但大部分内资公司还远远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权健事件前的水平。

坚决不放弃中国市场的决心

是他们船大,抗风雨力强吗?恐怕首要的原因还是外资公司坚决不放弃中国市场的决心。

以雅芳为例,雅芳除了内部的原因,每次行业转折,雅芳就收缩一回,一步步卖厂卖子公司,退牌,最终彻底放弃中国市场。而另一面,雅芳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仍然辛勤耕耘,在国际上仍然是TOP30的一流直销公司。像雅芳一样在历次转折中退出的还有特百惠、立新世纪、日晖等。以及我们最近刚刚发生的,因为权健和疫情,国内曾经宣布退出直销的某些企业。留下来,才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行业转好的时候才能及时抓住。

安利、无限极、如新、康宝莱,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长的25年以上,短的十几年。这么多年的经营中,除了历次行业性的整顿,这些企业中,哪家企业没有经历过监管的风雨、舆论的风暴?更有甚者,如新、康宝莱作为美国上市直销公司,都曾经遭遇过做空机构的围堵。但是在这些风雨面前,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要退出中国市场的言论,仍然无数次向公众表达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并且以实体的投资和布局来向人们表明态度。

反观我们的一些内资企业,一遭到重压就退出直销,一影响股市就停业。如此的战略,恐怕还要多向外资公司学习。

提前布局,产品“出圈”

即使行业遭到重挫,仍然孜孜以求出路。

这是我们要说的。也许,内资公司不是家大业大,在行业重挫时,面临很现实的经营和生存问题。其实从各企业的反应来看,企业收缩自救,无论内资外资都一样。

在本轮低谷中,无论是康宝莱还是安利、如新、葆婴,都曾经经历过重大的调整,有的还经历了团队出走和业绩巨大震荡。不能否认的是,内资企业中,不乏积极主动,灵活求生的企业。这也是今天为什么仍然有89家企业能够坚守行业的原因。如果说有区别,就是安利、无限极、康宝莱、如新,体现了更早意识到转型数字化、线上线下两条线走路的意识。在行业重挫中,仍然孜孜以求新的出路。他们通过大力布局线上数字化工具,来应对行业整顿和疫情。

此外,外资直销企业从产品研究到生产,都舍得下大本钱,产品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例如,无限极在今年5月宣布,在2020-2024这五年间,将在科研方面总共投入30亿元,主要用于多糖、植物甙、延衰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研究与转化,中草药产品核心技术、功效和安全的科学论证,以及对新原料、新功能的基础研究与攻坚。安利的很多产品,已经跳出经销商、直销员等直销圈在用,而有许多普通消费者在使用,也收获了大量粉丝,“出圈”才能产业稳定业绩和长久发展之路。

主动接受市场监管 积极发声

资深的直销从业者都知道,我国的直销行业属于“舶来品”。远的不说,只从2005年两个条例的制定之后,外资企业在主动向监管部门反映行业诉求,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方面的意识,比一般的内资公司更有系统。

大到直销的法规、政策,外资直销企业在积极发声,反映自身诉求。小到基层的直销监管,日常地方监管部门对企业服务网点和分支机构的抽查。还有当直销企业舆情、消费者纠纷事件发生时,外资直销公司更加主动接受监管,积极主动发出企业的声音,反映市场的需求。而内资公司在这方面,凝聚力则稍微弱。特别是一些地方的企业大户,满足于在当地的龙头地位,埋头干市场,到出事时才找“临时抱佛脚”。

某原监管部门负责打传工作的领导告诉今日直闻,某外资公司在遇到分公司发生一起恶性的消费纠纷案时,在媒体没有介入前,就曾经主动申请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让监管部门参与解决事件,这为后来该事件的圆满解决打了好的基础。该领导在谈到企业的主动接受监管态度时,肯定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内资直销企业有企业自身的优势。历次转折点业绩回弹,内资企业又能够快速调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