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号驱逐舰(舷号:105,英文:Jinan destoyer),是中国051型驱逐舰首舰。该舰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

该舰装备1座130毫米双管舰炮,2座37毫米双管机关炮,2座25毫米双管机关炮,并在主甲板上加装双直升机机库,可以停放2架中国产直-9反潜直升机。该舰满载排水量3670吨,由2台蒸汽轮机驱动,总功率72000马力,最大航速32节,航程2970海里。

济南号驱逐舰由大连造船厂建造,1968年12月24日开工,1970年7月30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服役于中国海军北海舰队。该舰完成了051型驱逐舰加装舰载机和防空导弹系统等新技术的试验,成为旅大Ⅱ(051G1)型。

济南号驱逐舰作为051型驱逐舰首舰,是中国海军布局最为紧凑的驱逐舰,继承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设计。在对“科特林”级的少量改进和变更,使得”旅大”级的设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成,并很快建造投入服役。20世纪70年代苏联和美国海军驱逐舰经常在中国大陆领海线外活动,“旅大”级驱逐舰凭借大射程的导弹武器,可以在远处对其进行跟踪和监视。在离大陆海岸线600千米范围内近海作战的驱逐舰,由于受到岸基航空兵支持,并不强调舰载防空武器系统,所以051型驱逐舰初期没有装备强有力的舰空防御系统。

济南号驱逐舰装备两台大功率蒸汽涡轮机,4台锅炉,18台蒸汽辅机和27台电动辅机,组成了军舰的推进系统。要在狭窄的机舱空间内紧凑合理地布置好这些机械设备,开始设计的风道迸风阻力太大,两台涡轮鼓风机安装得太近,致使锅炉供风量不足,20只油头不能充分燃烧。因此,济南舰试航时,主机的最大转速达不到额定值,影响了航速。为解决这一问题七零一所在中华造船厂、杭州汽轮机厂协作下,制成几种不同类型的风道模型,从试验着手进行阻力分析,改迸导流帽线型和风机间距离,采取减少涡流损失等措施,解决了两台风机的抢风现象,使锅炉全部油头都能完全燃烧,该舰的航速也达到了设计指标。

济南号驱逐舰的舰炮口径和布置方案仿照“科特林”级。中国设计“旅大”级时,在66型海岸炮基础上加以改进是较为稳妥的方案。但是中国没有能够安装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达,最终对海和对空解决办法是由炮塔右侧的光学矢量瞄准装置进行瞄准,而对海面目标射击则由舰桥上的343型校射雷达和光学指挥仪控制炮塔随动射击,与此同时补充研制了火炮稳定系统和扬弹系统。1976年这种由海岸炮改装发展而来的舰炮才最终定型为76式,并已经在“旅大”级驱逐舰上使用了5年以上。

济南号驱逐舰的防空火炮,改装了61式自动双联装37毫米和61式双联装25毫米舰炮。中国海军的设计指导思想也没有脱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模式,采用密集的高射炮火力拦截目标的战法,同时能够兼顾对海面目标的打击。在与国民党海军舰艇的海战中,小口径自动炮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战绩。“旅大”级驱逐舰的前后加班室和后舰桥两侧平台上各装有1门37毫米自动高射炮,这样能够在驱逐舰各个方向都至少有一座双37炮杀伤区,两舷能够由3门双37毫米炮的构成相互重叠杀伤区。4门双25毫米自动炮布置在前舰桥两侧,能够增强两舷的防空火力密度。双37毫米自动炮有雷达和指挥仪控制,而双25毫米自动炮只有耳机语音通话,需要炮手人工操纵火炮,用游丝瞄准具自行估计提前量开火。

济南号驱逐舰配备远程对空警戒雷达。“旅大”级最早配备的远程对空警戒雷达是高空作用距离达380千米以上的515型UHF波段雷达,该波段能够沿海面伸延到水天线以外一段距离,因此对超低空目标探测距离也较微波波段雷达稍远,对50米高度飞行的低空目标作用距离可达60千米,但是515雷达的距离误差较大。通常远程对空警戒雷达转速为每分钟6至12圈,数据刷新率不满足对60千米内高速超低空目标的警戒要求,容易造成2次接触间隔时间内目标突入距离大的危险情况,因此驱逐舰通常要同时配备转速高达每分钟12~24转的对海和低空近程搜索雷达,补充水天线通视范围内的快速搜索。“旅大”级驱逐舰上安装354型雷达作为对海和对低空目标警戒手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