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丈夫〕叶嘉莹诗词?

2023-02-09 20:36 28次浏览 财经

95岁叶嘉莹先生一生裸捐3568万元。

叶嘉莹,何许人也?

中国诗词界有这样一句话:“南有张爱玲,北有叶嘉莹。”

叶嘉莹

那为什么要称她为先生呢?

其实,她一生功勋卓著,曾任国内外多所大学教授,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

出于对她的知识、修养和社会贡献的尊敬,人们称她为“先生”。

董卿曾在节目中说:叶先生是“一生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其实,这位变卖房产也要捐款的先生一生凄苦,早年困于婚姻、晚年丧女。

出身书香世家,却被婚姻困半生

叶嘉莹出生在书香世家,伯父无女,也十分喜爱她。所以,小小的叶嘉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15岁时,叶嘉莹便写下了一首《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关怀悲切的小心思。只是这种悲切怜悯也到了她的婚姻上,使她一直坚守自己传统的婚姻。

1937年,战乱打破了叶嘉莹原本平静如水的生活。父亲音讯全无,母亲因病离世。留给叶嘉莹的,除了无所依靠的未来,还有两个需要人照顾的年幼弟弟。

于是,只有17岁的叶嘉莹,早早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成为一名中学老师。

在这时,经中学老师介绍,叶嘉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赵钟荪。相识后,赵钟荪对她一见倾心,经常不辞辛劳从工作的地方跑来看叶嘉莹。

早年教书场景

一次,丢了工作的赵钟荪前来向叶嘉莹求婚,哪怕心里没爱,可她还是答应下来了。

而没有爱情的婚姻,破碎,也只需要一瞬间。

举家到了台湾之后,赵钟荪被捕入狱,留下叶嘉莹艰难度日。

后来赵钟荪出狱了,原本以为家里多了一个人,一切都会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可是经历过牢狱之灾的赵钟荪,出来以后性情大变,变得暴虐无常。

甚至在看到叶嘉莹生的是女儿后,扬长而去。

即使如此,叶嘉莹因为从小接受的传统观念,也没有提出离婚,选择了默默忍受。

难熬的日子,慰藉和陪伴她的只有诗词。就像王安石的诗中说的那般: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

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后来,叶嘉莹提起这段婚姻说:看了那么多前人笔下的神仙爱情,可是讽刺的是,自己竟然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一切可以重来,叶嘉莹一定不会那么轻易地,说出愿意二字。

哪怕有再多同情和不忍,她也绝不会用自己的一生幸福,作为安慰他人的巨额代价。

因为时间证明:只有同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无法长久。

一心回国传播诗词文化的先生,却晚年承受丧女之痛

婚姻不幸的叶嘉莹却在教书育人上遍地开花:她曾任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教授;而后又应邀担任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然而,这些职称并没有让叶嘉莹安于现状,她内心唯一的愿望便是回国。

只是不曾想,实现毕生愿望的先生却在49岁时失去了最爱的女儿。

1976年,叶嘉莹终于得空便去看望好久不见的大女儿,大女儿和女婿结婚刚三年,定居在多伦多。只是休息时间短暂,她看望完大女儿便飞往美国去见小女儿。

谁知只是几天之隔,大女儿夫妇便遭遇车祸双双遇难。

本身好久不见的欢喜,却瞬间变成天人永隔的悲痛。

悲痛时,叶嘉莹会写诗舒缓,她曾说:

“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但整个心情仍然是悲苦而自哀的。”

叶嘉莹年轻时与女儿合照

失去爱女的叶嘉莹并没有继续消沉下去,回国后,她便提出讲学申请,从北大到南开,从复旦到新疆大学……

如今已经成了高龄老人的叶嘉莹,依旧活跃在讲台上。意气风发,娓娓道来,好像置身在诗歌的海洋里,她就有了一切。

即使腿脚不那么灵活了,可是每次上课,她都会坚持站着讲完。不仅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出于对诗歌的尊重。

叶嘉莹参加《朗读者》节目时,董卿这样介绍她: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

对叶嘉莹来说,诗歌就是暗夜的希冀,就是民族的未来,就是值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文化瑰宝。

叶嘉莹的一生,始终与诗为伴,好像她说的那样:

我个人平生离乱经过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能传下去。

物质世界或许清贫的叶嘉莹,在精神世界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诗歌,是她的信仰,亦是她的光亮,是她笑着面对坎坷人生的指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