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

2014年APEC会议召开,中国主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舆论将其称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并视为中国展示世界第二大国地位的标志性举措。

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何为“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肇始的

时代背景

1947年4月15日深夜,乔治·马歇尔以美国国务卿的身份来到苏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将军是美军的灵魂人物,《时代》周刊称之为“祖国的托管人”。二战结束,马歇尔就递交了辞呈,打算回家务农。但不久,杜鲁门总统诚邀他出任国务卿。

马歇尔1月就职,3月9日就来到莫斯科,和苏联、英国、法国等一起商议二战的善后事宜。马歇尔的谈判对手是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是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如丘吉尔说的那样,莫洛托夫是用冰冷的西伯利亚花岗岩雕刻出来的。在外交界,莫洛托夫是著名的“不”先生。他外表谦恭、仪表端正。他热情地招待西方客人们享用鱼子酱、鲟鱼、野鸡和香槟,邀请他们到莫斯科大剧院看芭蕾舞《胡桃夹子》,但对马歇尔提出的战后重建计划毫无兴趣。

于是,马歇尔决定走出最后一步棋,他要见他的朋友斯大林。斯大林曾亲口对美国驻苏联大使埃夫里尔·哈里曼说过:“我信任马歇尔,就像我信任自己。”马歇尔讲了一个多小时,斯大林一边抽烟,一边用红墨水在纸上画着狼头,时而抬头望着马歇尔。

如果说苏联让马歇尔感到失望,那么战后的西欧已经让他感到绝望。在去苏联之前,马歇尔先到了法国和德国,亲眼看到战后的西欧变成了人间地狱。

马歇尔为看到的这一切痛心不已。他指挥美军、带领盟军,苦战五年,战胜了纳粹德国,换来的就是这个结局?回国后,他在一次全国广播中强调西欧需要继续帮助。他宣称:“病人正生命垂危,医生却不慌不忙。”

马歇尔找来驻莫斯科代办乔治·凯南,让他在两周之内草拟一个援助欧洲的计划。马歇尔的指示简洁明确,他要求凯南:“不要太琐碎。”接到命令,凯南找来了一批专家,包括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政治学家托马斯·布莱斯戴尔,经济顾问保罗·波特等。但真正的幕后英雄是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

克莱顿从政前是世界棉花大王,二战爆发后,他为政府效力,是美国战后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全程参与了制定关贸总协定。企业家出身的克莱顿深知,大多数的战争源于经济问题,自由贸易能够鼓励世界和平,但保护贸易很可能带来更多的猜疑和敌视。如果商品不能自由跨越国界,士兵的靴子就会踏过国界。

“去说出你要做的事!”

当马歇尔计划雏形出现后,就要找一个对外发布的机会。马歇尔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说愿意参加哈佛的毕业典礼,还想借此机会讲几句话。

1947年6月5日,哈佛大学举行了第286届毕业典礼,也是二战之后的第一次毕业典礼。这天中午,在哈佛园招待校友和贵宾的午餐会上,马歇尔站在纪念教堂的台阶上,念着稿子讲了十五分钟,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做好了准备。这篇由查尔斯·博伦起草的演讲词中没有提及任何的细节和数据。

时任英国外务大臣的厄内斯特·贝文从广播中听到了马歇尔的演讲后,他表示,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演讲,贝文接受了马歇尔敦促欧洲人制订一个“治疗而不是舒缓”的长期项目的建议,并立即与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乔治·比多取得了联系,交换看法。

1948年4月3日,杜鲁门总统签署了欧洲复兴计划,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按照今天的美元计价,援助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按照当时占GDP的比例,相当于今天的5000亿美元。

需要媒体人

站出来的时候到了

美国政府的难题是怎么样才能说服美国人民认可马歇尔计划。

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美国在二战期间已经为欧洲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难道在战后还要使用本国纳税人的金钱继续为他们奉献?助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说,美国公众的外交观念就是:第一,把孩子们送回来;第二,不要当圣诞老人;第三,不要到处惹事。在美国人心目中,失业这样的国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驻苏联大使哈里曼说,美国人想的就是看电影、喝可乐。

怎么样才能说服美国人民?克莱顿认为:“要让美国人震惊,只需要告诉他们真相,告诉他们全部的真相。”他在欧洲时,给国内发回的报告中写道:“成百万的人正在慢慢地饿死。”他说,要想在未来十年避免战争,援助欧洲是唯一的选择。

需要媒体人站出来的时候到了——美国最著名的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正是。他出生于纽约商人之家,就读于哈佛大学,受教于哲学家约翰·杜威、乔治·桑塔亚纳等著名教授,同退休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是忘年交。进入新闻界不久,就十分注意与人交往,寻找政界大人物为伍。25岁时,受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称赞,他是全美国年轻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但约翰逊总统就很不喜欢李普曼,有一次他曾经很恼怒地谈起李普曼:“每次我把我的椅子挪得离这家伙近些,他总是把他的椅子又挪开。”

李普曼是一个思想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及“专栏霸主”,他不仅成为公众的良师益友,也被公认为华盛顿主要的品位引领者,维护着公民社会的正气。他经常和克莱顿、艾奇逊和凯南交流,他从1947年4月和5月起,在报纸上开出《凶事预言》专栏,连续呼吁,欧洲经济已经濒临破产,美国必须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欧洲统一起来,迅速实现经济复苏。

公众舆论和国会政治在李普曼影响下发生了转变,各大媒体都开始热议马歇尔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

时势造英雄

马歇尔计划的推出,让美国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和魄力。艾奇逊引用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中的一句话说,在国际危机的最黑暗的时刻,杜鲁门表现出“黑夜里的英雄形象”,他使盟友放心,让敌人胆寒。

在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几年间,欧洲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47到1952年,欧洲的工业生产增长了35%,西德甚至高达312%,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20年的空前发展。

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对马歇尔计划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马歇尔援助是输血,它维持了软弱的西欧经济,并使欧洲经济具有促进其本身复兴的力量。”

在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里,有伟大魄力的一笔——即是美国决定迅速复兴德国。马歇尔在说服国会时表示:“欧洲的重建包括德国的重建。没有德国生产能力的恢复便没有欧洲经济的恢复。但是我们必须对德国加以密切管制,使其在复兴后不再威胁整个欧洲社会。”于是,美国和英国不顾法国的反对,在经济上合并了英美在德国的占领区,并将行政职责交还德国人。当然,马歇尔向诸如法国这样原本非常不愿意支持重建德国的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资金。

苏联为了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个计划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如此,也加剧了东西双方的冷战局势。

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948年,计划的各个参加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西德、英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土耳其和美国)又签署了一项协定,决定建立一个地位与经济合作总署并列的机构,即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这一组织后来又改名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西欧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就是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在二战后,该国仍然继续着其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坚持配额制度。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使西班牙的经济有太多起色。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总统对外政策的多用途武器。对于那些担心美国的出口会急剧下降的人,以及共产主义威胁美国和世界的繁荣的人,马歇尔计划都是一剂灵药。美国制造商联合会发言人认为欧洲所遭受的不是“所谓的共产主义洪流”,而是“生产问题”——只有马歇尔计划才能解决的“生产问题”。 这个计划也吸引了强调遏制共产主义的一群人。除苏联人外,所有的人都可以从马歇尔计划中各取所需。

在经济上,美国也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取很大的经济利益——既阻止了西欧国家因经济困难而日益缩减进口的趋势,为美国商品扩大了海外市场;又取得享有与本国居民同等的投资权益,还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取消了大部分贸易限额;这样,增加了美国的出口,缓解了美国内部经济改革的困难;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经济的控制和支配能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对美国而言,利他主义外交只是一种形态,重要的,美国从一个只关心自家门前雪的国家,渐渐变成了世界的领袖。

(作者为独立评论人、文化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