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钱,是一块试心石。

谁的心里有你,借一次钱就知道了。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向亲戚朋友借钱。

最经不起考验的是人心,最捉摸不透的是人性。那些考验人心的人,多半都寒心了。

当然,如果有人向你借钱,你要么拒绝,要么痛痛快快答应,别磨叽。

当然,钱,借出去了,就“别去催要了”。

02

不去“催要”,是给人留面子。

作家三毛曾说:“与朋友之间不要有金钱来往,不要借钱给朋友,要是你借钱给人家,就像胡适先生一样,我借了,就不要求还。”

林语堂在1919年的时候,向在北大任教的胡适借钱。

林语堂来信说:“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带我学成归还。”

后来,林语堂学有所成,生活上,也慢慢脱困了。他准备还钱的时候,才发现,胡适借钱给他的事情,从未向外人说起,也没有打算催要。

一个人不是落魄到一定的地步,是不会开口借钱的。如果别人开口向你借钱,多半是穷到了极限。你要是催要别人还钱,别人还不起,场面非常尴尬。

那些有良心的人,即便不去催要,也会主动还钱。万一他一辈子都还不起,起码这份恩情还在,他会记得你的好。

借钱,从一开始,你就要抱着一种“施舍”的心态。不管对方是不是还钱,你都要“听之任之”,一切都交给对方做主,也就是说,你放弃讨债的主动权。

“人要脸,树要皮”,大多数的人,都是要脸面的。

因为借钱闹翻脸的事情,真的不少。

我的一个堂弟,前年的时候,因为父亲住院,向大姑借了两千块钱。

大姑家建新房子,需要花钱,就催我的堂弟尽快还钱。当时,堂弟正在东莞,还弄丢了工作。

堂弟接到催债的电话,立马就说:“大姑,我是一个失业人员,你问我要钱,也看时候啊。”

堂弟的话,让双方的关系,顿时就僵住了。过年的时候,堂弟也没有去大姑家拜年,似乎两家人“结仇”了。

事实上,堂弟有还钱的打算,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穷人的面子,也是面子,可是他没有办法去“挽回”。

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那么他一定会想办法还钱。你不会向善良人催要钱,他还会感激你,同时内心会有愧疚感。

03

借钱不还的人,催要也没有用。

那些没有良心的人,你去催要钱,无疑是要“碰一鼻子灰”。

这年头,总有一些人,借钱的时候,乖巧得很,可以说一箩筐的好话。但是钱到手了,立马就翻脸,或者躲起来,谁都联系不上。

你找他要钱的话,他比你更高调,让你对他“阿谀奉承”。

对于借钱不还的人,你坚持去讨债,去一次,就难受一次,伤害了自己。

早些年,我们家住在乡下。

邻居家的孩子要去东莞打工,没有路费。我的母亲听说后,拿了两百块钱给他。

我的父亲很生气:“他们家,在村里是出名的老赖,什么时候看到他还钱给别人了。你还借钱给他,真的少一根筋。”

俗话说:“借急不借穷。”

母亲的做法,也没有错。毕竟,借钱的时候,邻居家也是“黔驴技穷”了。

过了三四年,邻居一直没有还钱。

母亲并不在乎,倒是父亲很生气,骂了一句:“借钱不还的人,应该是拿着钱去买药吃。”

父亲的话很难听,也很快传到了邻居的耳朵里。从此,两家的关系,越闹越僵。直到我家搬到县城居住,这才安宁。

为了一个老赖,你却生气好几年,有必要吗?

问天问地,问良心。你借钱给别人,那是你的善举,别人会不会还钱,那是别人的事情,相信他们的内心,是“做贼心虚”的,日子并不会安宁。

老话说:“心安是福。”

借钱不还的人,心不安宁,怎么会幸福呢?他一直不还钱,你就一直让他不安宁吧。也许,恶有恶报,他自己会得到老天爷的惩罚。

04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当然,不去催要借出去的钱,不等于“助纣为虐”。

不能助长了社会上的歪风陋习。

在唐朝的时候,借钱不还的人,只要借的钱超过了一匹布的价钱,就要被打二十大板。如果继续不还钱,就追加六十大板,慢慢翻倍。

自古以来,对付那些借钱不还的人,总是有对应的办法的。

因此,那些恶意欠钱的人,你应该拿起法律武器,让他低头。既然他不仁不义,你又何必对他客气。

该翻脸的时候,还是要翻脸的。但是,你别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了,否则就变成了一块心病。想一想,你的心病,是自己“花钱”买来的,多不划算?

用“借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才能心态好,免得生气。

三毛还说:付出金钱,买来的东西不会等值。付出精神,挣来的金钱也不等值。向人借钱,总恨不得对方慷慨解囊。 归还欠债,偏偏心疼不乐的居多。”

借钱想多借,还钱想耍赖,似乎是穷人的“私心”。

真正家庭贫寒的人,你帮他,不管他是否准时还钱,这份恩情还在;那些心穷的人,你借钱给他,无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借钱看人品,还钱看良心。

借来借去借成仇,何苦呢?

既然你愿意借钱给别人,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不到万不得已,别去催要,免得伤心。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