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系列06】

在以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提到同盟会时,通常说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及光复会合并而成的,其实,深入的研究表明,这一说法是非常不准确的。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最初成立时,虽然上述三个革命团体,都有部分会员入盟,但考察其具体情况,很难视作是上述三个革命组织的合并。

孙文

先说兴中会。一般说法是兴中会并入了同盟会。然而此时追随孙文,加入同盟会的原兴中会员,包括孙文在内,也只有三人,其他二人是梁慕光与冯自由。此二人在后来的同盟会中,皆未占据重要席次,因此,一开始,孙文几乎就是“光杆司令”。(注:冯自由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革命逸史》,想看革命党那些大佬的“八卦”的,这本书不容错过。)

冯自由著《革命逸史》

再说华兴会。一般说法,这是同盟会成立时的最大一个加盟团体。然而,华兴会其实并未解散,其组织也未合并入同盟会,原华兴会成员都是以个人身份“自由入会”的。

同盟会成立之前,孙文曾主动拜会了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中声望最高、人气最旺的黄兴,两人相逢恨晚,黄兴也当即同意了孙文提出的联合组建革命党的建议。

旋即,也就是1905年7月28日,黄兴召集华兴会成员到自己寓所,商讨与孙文联合之事,结果莫衷一是,最大的分歧在于是否维持华兴会的原有组织,由于在这一点上,大家的意见无法统一,讨论只好不了了之。联合组建革命党的计划遂一度搁浅。

黄兴

然而,随着孙文在东京中国留学界的几次演说大获成功,人心思动,同盟会的组织也就呼之欲出了。

8月13日,东京中国留学界在麴町区富士见楼,组织群众大会欢迎孙文,据主持大会的宋教仁当天日记记载:时到者已六七百人,而后来者犹络绎不绝,门外拥挤不通……

这一天,孙文的演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史家唐德刚的笔下,对这一幕有着虽然不无夸张、但的确相当传神的描写:

“我们的国父中山先生原是个见多识广,能说会吹(学术名字叫做‘宣传’吧)的,有名的‘大炮’……一九零五年八月十三日……中山是第一次以现代政治家姿态,向广大而热情的政治群众发表了政治讲演。他使尽他天赋的讲演天才……中山一炮而红。他风靡了当时在场的一千数百位听众;透过这些听众,他也风靡了在东京的两万名中国留学生。透过中国留学生,他也风靡了数以千万计的黄海彼岸的祖国同胞。——孙文在中国革命中的不移地位,也从此确立了。”(《晚清七十年》)

一个星期后,也就是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的一家民宅——黑龙会大佬头山满提供的房子里,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瓜熟蒂落了。

这个新成立的革命组织,其骨干大体上以两湖革命志士——也就是原华兴会成员为主。成立大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后世不少人认为,孙氏是因此才得以担任同盟会首领的,否则这第一任同盟会总理的“宝座”,很有可能就要落到黄兴手里了。

是否如此,暂且不论。

不过后世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孙文出任同盟会总理,对于当时的革命形势,确实是最有利的。

即所谓“孙氏理想,黄氏实行”:

孙文有世界眼光,识见远大,是第一流的宣传家,兼具海外声望,当时的同盟会总理不可能有更好的人选。但是,他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首先,他在中国内地基本上毫无根基;其次,他是“理想家”(或曰“口号家”),不是实行家;再次,他的气度不够宽宏。不过,最后这一点虽然在今后会引起很多的问题,暂时则还看不出什么。

相比于孙文,黄兴的眼光和见识显然要差一些,但是,孙文之所短,却正是黄兴之所长。

所以,正如历史学者薛君度所言:“孙、黄合作,是最理想不过的:一个是兴中会会长,一个是华兴会会长;一个是珠江流域的革命领袖,一个是长江流域的革命领袖;一个在海外奔走,鼓吹筹款,一个在内地实行,艰辛冒险;一个受西方教育,一个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黄兴与中国革命》)

这个结果,孙文本人肯定也是感觉非常愉快的。十年前,兴中会成立时杨衢云与他争当首领的那一幕,一定让他记忆犹新,兴中会第一任会长是杨衢云的事实,在他后来的生涯中,他几乎不愿提起。

相比之下,黄兴的谦退为怀,自然会让他如沐春风。要知道他此时差不多已经是光杆司令,他所吹嘘的兴中会党徒十万,完全是子虚乌有,原先追随他的一些信徒,也都基本上风流云散。要是黄兴和他竞争首领的位置,此时他一如十年前兴中会成立时,是处于绝对的劣势的。

然而,“靠边站”的历史没有重演,黄兴的推让就是最主要的因素。

因此,孙文也“投桃报李”,用他总理的职权,当场指定黄兴为(总理之外)权力最重的执行部庶务,也就是相当于协理的职位,主持日常事务,而且总理不在时,得代行总理职权。

这一年,孙文40岁,黄兴32岁。

年仅24岁的宋教仁,则被选举为重要的司法部检事长一职。

宋教仁

接着说光复会。多数史籍上只是泛泛地提及,在同盟会最初成立的时候,东京的部分光复会员加入了同盟会。然而,这“部分”到底是多少,实在不能不启人疑窦。据史家唐德刚言,光复会最初加盟同盟会的,其实只有一人。直到1906年夏季之前,原光复会员都未能在同盟会占据重要席位。

1906年6月,因轰动一时的“苏报案”坐牢的章太炎,刑满出狱,东渡日本,随即加入同盟会,并在《民报》庶务宋教仁的极力支持下,接编《民报》,原光复会组织,始成为同盟会的重要加盟团体。

章太炎

此外,随着同盟会行情看涨,加入同盟会的“单干户”(即原来没有组织背景的成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人,表现出色,特别受到孙文的器重,如胡汉民、汪精卫二人,迅速成为了孙总理的左膀右臂、哼哈二将。

但同盟会的组成既然如此五花八门,“派系”林立,内部就很难不生出问题。这个时候,也就特别考验作为同盟会大头领孙文的胸怀和气度。

1907年初的“国旗”之争,就是同盟会成立以来对孙文以及其他许多革命党人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不过。这属于另一篇文章需要讨论的内容,本文到此结束。(文/孔家老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