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印巴战争:不该发生的冲突

印度河入海口附近有一片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名叫库奇兰恩的地区,该地区虽面积广阔,但大部分地域为盐碱沼泽地,在雨季时还会被洪水淹没,故一直不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所重视,两国也从未在该地区正式划定过国境线。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竟然成为了引发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图注:库奇兰恩地区现归属印度的古吉拉特邦,该帮也是印度西北部最靠近巴基斯坦的一个邦。谁也意料不到,这片面积并不辽阔的土地竟然成为了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

印巴分治之初,库奇兰恩地区为巴方控制,并驻有边防警察。但在1956年,印度突然破坏巴哨所并赶走了巴边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1965年2月,印度军队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北部地区,随即以演习的名义向该地区增派部队,并进一步夺占了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期初,巴基斯坦对印方的行为仅仅提出了抗议。但在传出该地区可能蕴藏石油及矿产资源的消息后,巴方立即派出了两个旅开进该区域,与印军的三个旅形成对峙,并发生了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印巴第二次战争由此正式“开幕”。

1965年3月27日晨,巴基斯坦军队在装甲兵的掩护下向印军发起进攻,并夺回一个哨所。由于巴基斯坦方面具有绝对火力优势,印军伤亡惨重,并被迫向东撤退了30多千米。在继续进行了两个月的有限冲突后,由于库奇兰恩地区的地形不适合展开大规模作战行动,印巴双方在英国斡旋下实现停火。但就在停火协议签订当日,印度内政部长便发表谈话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是‘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巴基斯坦国内大受刺激,随即大批穆斯林“自由战士”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军设施和车辆进行了袭击,以期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让步,但被印度军队反击并伤亡惨重。随后,到当年8月下旬,印军集结了6个师的兵力向巴控克什米尔发起了进攻。

为反击印方的军事行动,巴总统阿尤布汗和陆军司令穆萨、空军司令努尔·汗等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对克什米尔西部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反攻计划代号为“大满贯行动。”在精心计划和充分准备后,“大满贯行动”正式开始,巴基斯坦军队对克什米尔西部重镇查木布和马达拉两座城市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此次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行动开始后不久,巴基斯坦军队便在查木布和马达拉间打开了两个缺口,将印军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并迫使印军将全部兵力撤至德维河西岸地区。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印军一方面增派地面部队,另一方面派出空军参战。但由于巴空军战机具有技术优势,印空军的增援未能起到效果。在猛烈的炮火支援和装甲兵的掩护下,巴军成功攻占克什米尔西部重镇乔里安,印军则因伤亡过大被迫溃退。至此,“大满贯行动”告一段落,巴军不但解了“自由战士”之围,还乘势夺取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使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门户洞开。

印军在克什米尔的失败很快引发连锁反应。印内阁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对巴基斯坦本土发动攻击。按照印度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制定的作战计划,印军一个军的兵力从三个方向向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拉合尔发起进攻,另有一个坦克旅准备进行纵深作战。随即,印度的电台以“德里地区未来48小时将有大雨”的“暗语”向印军全体军人发布战争动员令。9月6日凌晨,印军突然向巴基斯坦发起大规模进攻。由于巴基斯坦军队毫无准备,很快败退到了拉合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亚克尔运河边。为防止印军直捣拉合尔并向巴基斯坦腹地进攻,巴总统阿尤布·汗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向军队下达了总动员令。然而此时巴基斯坦陆军的主力集中在克什米尔,国内可供调动的陆军部队寥寥无几,于是巴政府将扭转战局的希望全都寄托在空军身上。

图注:巴基斯坦空军的F-104“星”式战斗机。由于空军素质较高、装备性能优异,战争后期始终由巴基斯坦空军掌握制空权。

从规模上看,当时巴空军共拥有战机141架,而印度空军则拥有755架飞机,印度空军占据绝对数量优势。但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F-86F“佩刀”和F-104“星”式战斗机都可以使用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此时印军尚没有任何一种飞机能与之抗衡。此外,巴基斯坦还拥有两座美国人援建的固定式预警雷达站,其最远扫描距离可达200千米,故巴基斯坦空军具备一定优势。9月6日,巴空军出动32架F-86和8架F-104战机对印本土纵深的5个机场和3个雷达站发动突袭,对印空军有生力量造成重创,并在空战中击落了近10架印军战机。印度空军迅速集结200多架飞机展开反击,然而经过近两天的的作战后,却以在空战中被击落19架、在地面击毁35架,却仅换取损失巴空军8架飞机的结果告终,巴空军在夺取绝对制空权的同时还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火力支援,初步扭转了局面。

为挽回不利局面,印军紧急部署了一个装甲师、三个步兵师的兵力,从两个方向对通向查谟和克什米尔的门户查温达发起攻击。为保卫这个巴基斯坦本土和克什米尔之间最重要的联系通道,巴陆军紧急集中了全部直升机向查温达输送兵力,并用铁路向该地区运送了200辆坦克。同时,印军也不断向该地区增调装甲部队,集中了400多辆坦克准备彻底扭转不利局面。9月16日,印军装甲兵悉数出动,向查温达发起攻击,巴军坦克随即也全部出击应战。虽然巴军装甲兵在数量上不占优势,然而由于巴空军掌握制空权,在使用改进型集束航弹的巴军战斗机与地面部队的夹击下,印军在查温达地区的坦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部队几乎瘫痪。经过一天的战斗后,巴军击毁了约四分之一的印军坦克,迫使印军停止了进攻。印巴双方沿亚克尔运河形成对峙。在拉合尔以南地区和印度边境重镇克姆卡兰,巴军通过积极的进攻,也取得重大胜利,巴军不仅在南部击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国境的印军,而且乘势推进印度国境内6千米,共占领了约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国土。

图注: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的巴基斯坦士兵

1965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至此,为期半年之久、给印巴两国造成重大损失的第二次印巴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克什米尔在经历再一次的战火洗礼后终于得到了短暂的安宁。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政府于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塔什干(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进行磋商,双方同意将所有军队撤到1965年8月5日以前的驻地、恢复外交关系并讨论了经济、难民等问题。1月10日,印巴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协定》,以文件形式确定了停火撤军等磋商内容,并宣布将通过和平手段而非军事冲突解决争端。

第二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的胜利而告终,此次战争看似使巴基斯坦挽回了自第一次印巴战争以来的不利局面,实则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埋下了新的隐患。围绕库奇兰恩地区问题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使印巴两国除历史、宗教和克什米尔问题外有了新的矛盾点,双方关系紧张程度进一步加深。而此时冷战的阴云也不可避免地开始影响南亚大陆,美国、前苏联分别对巴基斯坦和印度进行的扶持和援助,成为影响战场态势乃至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期间与1962年发生在中印边境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传统上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则使该地区形成了超级大国、区域大国、区域内国家和地方民族宗教势力交织渗透的复杂局面。虽然《塔什干协定》的签署暂时停止了南亚次大陆上的战争,但毫无疑问这只是“停火”而绝非“终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