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周明华南开大学?

2023-02-07 07:21 30次浏览 财经

记者近日在郑州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门口见到一位乞讨老人。老人拿出身份证,叫耿生茂,1912年12月30日出生,今年103岁,老家商丘民权县人和镇龙虎寺西村,现在家中没有亲人。希望相关部门尽早解决这位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市民称,在小学附近,经常会看到这个老人穿着破旧上衣,拄着破木棍,走路颤巍巍的,向学校孩子和家长乞讨。(6月10日《河南日报》)

百岁老人与小学生,人头攒头的大都市与百岁老人孤身一人,如此反差强烈的镜头撞击着我们心灵。老人衣衫褴褛,一根破拐杖,走路晃荡,向这群天真的孩子以及家长伸过去一双皱巴巴的乞讨的手……相信他已是当地“著名人士”了。可我们的社会关爱与扶助机制呢,哪怕是最基本的“低保”呢,都去哪儿了?老人长寿到103岁,血亲意义上的亲人失去,一点不足为怪,让人纠结而挂怀的是,当地有关部门怎么能漠视在中国被称为“人瑞”的老祖宗如此流落街头呢?

报道简短,并未追问耿生茂老人究竟现在的“家”在哪儿,他的身份证显示,户口并未转到郑州,那么老人一日三餐又靠什么去解决?或许正是老人的户籍未在郑州,按照相关规定,吃低保必须具有一地市区当地户口,老人现只是暂居于此,故低保的阳光不应照到耿生茂头上。如此理由,当然无比正确,但让人心凉。规定是人制定的,当然就得“含人”,就该有最基本制度补位。比如,一地出现百岁老人乞讨了,有关部门岂可等闲视之,是否该及时跟进关怀,到底老人有低保没有?若无,是哪一道环节卡壳?理当予以纾解。

毋庸讳言,由于我国一些民生政策的前瞻性与公平性缺失,导致我国老龄化社会,较之于发达国家来说,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等明显特点。当前,在城乡二元格局之下,劳动力自由流动、人才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单靠亲人尽赡养责任,要实现所有的中国老人老有所养,精神寄托,文化交融,困难越来越多。随着中国逐淅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家庭会大量增加,许多老人将跨进人情关爱的荒漠地带。或许不需太长时日,便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岁老人走上街头——要么寻人,要么寻食。寻人是为了精神慰藉,寻食是为了得以生存。

每个人都将渐次老去。但是,在殷实的家里,老就是喜就是福,就是家族之宝;对穷苦者来说,老就意味着更加孤独和无助。虽然耿生茂因为自己的贫穷和长寿从未向当地政府部门道过苦、求个助,他只是一天天默默地来到孩子们进出的小学大门附近寻求“童心温暖”,可是,他孤单的身影却是对当今少数不问百姓冷暖的公权人的一种讽刺。无言的他,实际上是用自己颤巍巍的乞讨身躯,在发出无声的、低沉的抗议,用那根破旧的木棍击戳着我们社会仍显麻木的扶贫济困神经。

百岁翁在城市小学门口乞讨个案经媒体曝光后,老人或许很快就会得到有关部门的妥善救助。但事件背后却再一次曝露一个老话题:为何“老有所养、不让一个老人孤身”的社会保险救助机制仍然不健全?仍然需要“媒体曝”来激活,来倒逼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完成补救行动。这些方面,必须得到应有反思和制度较正。不然,很快会有又一个百岁乞讨老人闯进我们视线。甚至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成为耿生茂这样的孤单老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