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入殓由小殓、大殓之分。小殓即为逝者净身穿衣,大殓即将逝者遗体入棺。无论小殓还是大殓,都有许多禁忌和讲究。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神都”洛阳的丧葬习俗——大殓入棺。

大殓前,要先把准备好的棺材进行加固,加固的方式主要有四。其一、“联底”:也即将棺材帮与棺材底用银钉或较长的粗壮生铁钉联牢,并且在结合部泥入腻子以便加固。其二、灌里或泥里:即将棺内六面用松香化成汁浇一层或用油漆腻子遍泥一层,以期隔绝潮湿,加强防腐。其三、装饰棺室:即将棺内六面糊上一层白纸(通常贫困之家这样做),再糊上一层花纸(中产之家)或张上绫子(富裕之家,但忌用缎子),以求其美观似新屋。其四、衬棺底:衬棺底习俗古已有之,远古至商周时期多用朱砂,汉朝时期多用白灰,近现代则在棺底垫一层厚厚的炉渣细末,再铺上一层白纸,意在积存腐尸津液,免致浸漏,事关卫生与防疫,民间普遍重视。

这些铺垫完后,还要在棺内放镇邪物,计有十二精、七种香(如桂枝、神砂、雄黄、木炭、生丝、生铁、青石)等卫生用品和镇邪物,还在衾褥下放铜钱七个,名曰“垫背钱”,供入殓时由长子、嫡孙“摸后背”之用。比较讲究的人家,在在未铺衾褥之前,先置“七星板”一块,意取魂归北斗、云游九天、无灾无难、成佛成仙。

棺内所需之物放好后,由公亲看死者一眼。父死由族长观之;母死由母亲亲族观之。妻死要由妻子亲族见之,然后才能收殓入棺。否则认为必有过犯,亲属会借此为由大闹丧家。尤其死者为女性,娘家人不仅要看尸,还要看殓葬是否丰厚。

入棺时,众孝眷止哀。先将棺材移置在停尸板侧,寿衣件件掩齐,孝子们用孝(孝条)分别垫在尸体的颈部、腰部、足部,从两边抬起,移入棺中,并分金正容。此时要由孝眷主妇先将死者臀下污物取出,同时将亡者寿衣掩齐,全体止哀。死者入棺,足不蹬空(要想富足蹬裤、指金银库),身下铺着儿子准备的褥子,身上盖着女儿准备的被子,叫“铺儿盖女”。然后,从死者长子开始,按辈数从死者身上头部开始直摸到足部。名叫“摸后背”意为“光前裕后”。摸后背最初之意是将死者殓衣从上至下抻平,不使压折,后来逐渐成为后辈子孙手向棺内摸一下,摸到的钱称“垫背钱”,谓之有福气。接着将扎脚的带子解开,盖脸纸揭掉,手中的打狗鞭、打狗饼要取出烧掉。然后再放死者心爱之物,以满足其终生及来世之好。

入殓过程中,孝子不断嘱告死者放心而去,并希望其带走生前或病中许而未还之愿。如其眼未闭,则一面用手抚脸,一面恳其瞑目。之后,孝子按辈分高低及亲疏情况,依次手执棉球,蘸水为死者洗脸,洗脸只是用棉球各点死者头和两颊以表孝意。执事者将盖棺时。众孝子不许哭,流泪严禁滴湿寿衣及至棺盖钉天板时,送丧者要连呼“躲钉”直喊到天板钉牢为止。这时孝子方可放声痛哭。

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棺前垂白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护灵,孝子每天必须按时祭吊,直到起灵为止。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子必须一跪谢。

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踢拉着,入棺后才可以穿好。伊川一带讲究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并且佩戴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这些孝称为“生孝”。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竖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进入别人家门。但佩戴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布的戴法不一样。升棺前,孝布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布是从后向前,在前额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垂梢要上下错开,切勿两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