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博、SNS 的崛起和壮大,曾经火爆一时的论坛开始走下坡路。传统的论坛是否真的已经开始衰落?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垂直类型的社区(如草榴)不但不显颓势,还是继续受到用户的拥护。论坛该往何处走?

  随着微博、SNS 社交网络的崛起和壮大,曾经火爆一时的论坛开始呈现颓势。CNNIC 刚刚发布的《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目前 BBS 论坛的用户数约为 1.56 亿人,虽然相比之前两次报告,用户数有止损回升,但对于已经诞生十多年的 BBS 论坛来说,其与新生的微博和社交网站的差距却在继续扩大。传统的 BBS 论坛是否真的已经开始衰落?

  但与此相对的是,我们发现一些垂直领域的论坛社区却似乎没有受到类似的影响,依然火爆异常,著名的成人论坛网站 – 草榴就是其中之一。虽然饱受政府打击色情内容的冲击、服务器机房遭受大火破坏,但其对用户的吸引力依旧不减。数据显示,目前草榴的会员数已经超过 20 万(在服务器大火事件后,社区曾经短暂开放注册,两天内注册会员超过13万,总版主被迫关闭开放注册),平均每个用户的逗留时间达到了 10 分钟(与此相比,天涯、猫扑的用户停留时间不到一半),单日最高发帖量达到了 98617 贴,这对于一个在国内无法正常访问的网站来说,是相当惊人的数字。在论坛普遍开始走下坡路的今天,草榴何以继续受到用户的拥护?

  论坛有什么问题?

  如何提高用户交流质量?

  对于常常逛论坛的人来说,相信对很多需要回帖、甚至收费才能查看内容、下载资源的帖子相当头疼。一方面,我们理解这是为了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互动,真正能够针对主题展开讨论、丰富社区内容和营造氛围的激励措施,让用户不会仅仅看了内容、拿了资源就走人(这种现象相当常见,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发资源的帖子有数百个查看或下载,回复却寥寥无几的情况)。但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用户真正想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他一定不是会冲着回帖的积分、资源的下载而来,因此这一激励措施对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可能的确没有什么想法可以发表,强制回复的措施让很多帖子里充满了诸如“感谢楼主”、“支持”、“顶”这样的水贴,虽然不能说它们毫无意义,但论坛的过度水化却让很多有价值的回复被淹没在大海里。

  对于这个问题,草榴的解决方案是不仅不需要回贴就可以查看帖子的全部内容和进行下载,甚至用户都不需要有注册账号。这种开放的姿态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其风险包括但不限于:1)用户拿走资源,没有人奉献内容,造成社区活跃度不足;2)恶意的竞争对手将其资源抓取后自建一个社区,对原社区的用户分流… 理论上,这种做法对于缓解论坛过度水化是有效的,但也许因为用户的习惯问题,草榴上的水贴问题虽然相对其他论坛小了很多,但依然存在。

  草榴的做法是从制度上进行调整,而对于像 XDA-Developer 等论坛则采用技术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下载、查看内容同样不需要回复,但如果只是觉得某个帖子说的不错,想表达赞同,则有专门的感谢和分享按钮(国内许多优秀的论坛也采用了这个方式),从而尽量避免类似的感谢贴的泛滥。

  对于恶意的广告或是水贴,目前大多数论坛的处理方式都是由版主手动进行删除,但其实这方面论坛何尝不能尝试引入 UGC 的模式,通过用户的投票将不好的内容进行隐藏。

  总而言之,增加有意义帖子的可见度,这才是鼓励讨论的最佳方式,毕竟讨论不是为了获得感谢,而是为了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如何方便用户查找和发现内容?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传统论坛在搜索话题、发现新内容的体验并不友好,在传统的大门户论坛尤其如此。打开某个分论坛后,只能按时间顺序查看帖子,而帖子的标题或摘要却往往无法告诉我们有用的信息;搜索某个关键词后,匹配结果往往多到无法选择(更不用说很多论坛搜索还要收费);由于搜索不便,某些主题总会被重复讨论;界面内充斥着各种广告横幅… 论坛自诞生以来的信息组织和呈现方式就没有进行过任何更改,也难怪在社交网络、社会化问答的时代显得如此的落后。

  针对这个问题,草榴同样采用制度的形式来进行规范,首页去掉一切干扰元素(甚至没有广告),保证了干净清爽,同时规定了帖子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发表(参考下图)。在统一的风格下,让全站的信息在原本老旧的论坛架构下达到尽可能的清晰。

  如果所有论坛都能这样严格执行规定的话,那也许论坛这种社区形式会有用很多。但大多数时候,用户并不会那么听话,那么从技术上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呢?让我们对比一下传统论坛与社交网络,在传统论坛上,所有用户打开网站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没有任何定制性,往往有大量的无关信息干扰(当然,现在很多论坛也已经有提供收藏功能,但这一功能的重要性往往并没有体现出来);而在社交网络上,用户看到的是自己选择关注的内容,针对性非常高,但也存在信息多样化不足、单向视角强化的危险。如果论坛能够适当引入关注和个性化的元素,为用户呈现更有针对性的内容,也许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此外,在论坛以主题为核心的前提下引入标签系统,对于论坛的内容组织也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知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如何进行更好的搜索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地方。

  用户的扩展与控制

  对于大多数社区来说,用户数量的增长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在这同时如何能够维持社区的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用户增长固然是好事,但许多早期优秀的社区随着用户的增长和扩展,常常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而长期的优质用户的流失是一个论坛、一个社区不可承受的痛。

  对于论坛来说,最重要的资本就是其最初的一批用户,正是他们塑造了整个社区的氛围,而论坛形式本身其实并不重要。在最理想的情景下,优秀的管理者与靠谱的初始会员可以广泛带动其他会员的参与,打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和内容。用口碑来吸引新用户的加入,用论坛的氛围来磨合新的用户,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但这无论对老用户、还是新用户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最后一定会与用户扩展的目标产生冲突。是妥协用户质量,还是控制用户规模?许多论坛选择了前者,结果是大量不符合定位的用户的涌入将论坛彻底搅乱,最终导致社区的崩溃。对于今天一个论坛的管理者而言,微博和 SNS 的崛起已经注定大众话题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论坛这个平台,眼前唯一可以持续的道路是打造一个精品的垂直化社区,而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依然成功论坛的共同特征。成功并不是由用户的数量决定的,一个可持续的小型社区同样也可以成功,因此在选择天使用户时、在添加新用户时,进行适当的限制措施是完全可行的,应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纵观草榴论坛、远景论坛、许多知名的 HD、PD 资源下载论坛,都采用了新会员的邀请制,通过会员的推荐进行扩展。(对于草榴来说,其会员的特权包括下载加速、搜索、影视库、发帖回帖、邀请会员等功能。由于邀请码少,草榴社区邀请码甚至成为了一条产业链。)

  这种古典的俱乐部邀请制度虽然古老,但在今天却依然有效,以至于许多新产品在早期发布时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来进行产品的测试和口碑塑造(但如果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产品,这种方式即使早期可以使用,但个人觉得不宜持续太久,因为在这个新东西层出不群的年代,长期封闭的产品一般会很快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

  运营为王

  当然,对于草榴来说,强大的运营也是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处于国外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一些社会敏感的热点事件上,其相比国内网站有自己的优势,草榴社区的宗旨是:凡年满18岁人士,在遵守版规前提下,可自由发布言论,畅所欲言,社区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内容。无论是曾经的温州动车事件,还是前不久的什邡事件,草榴“技术讨论区”获得了比国内更深入的讨论。特别在温州动车事件中,在官方一再阻挠媒体采访的时候,草榴网友在论坛上大量上传事件的详尽图文报道,在网友中激发了强烈的共鸣,不少网友在帖子里用草榴用户最熟悉的“1024”术语进行回复和支持。

  虽然不能说是官方的运营,但这一事件吸引了大量新用户的到来。虽然这些话题与其中心话题并无太大关联,但由于言论的自由,在社会热点问题上更大尺度的交流,对于草榴这样面向普罗大众刚性需求的社区来说,起到了聚集更多的眼球的积极作用,当然,在这点上国内社区完全无力学习。但如何针对自己的目标用户选择相对应的运营方式这一思路却是值得学习的,毕竟对于一个社区来说,运营在通常情况下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豆瓣也许是少有的例外)。

  在微博和 SNS 的冲击下,论坛真的毫无还手之力吗?目前来说并非如此,相比新的社区形式,社区的重心在话题,而微博、SNS 的重心在关系,我们之所以看到论坛的热度下降,正是因为之前论坛的关系层开始向微博、SNS 上转移;但对论坛来说,其传统的两个支柱分别是社交和资源,虽然社交的元素已经被分流,但资源类的东西在目前来说依然很难在微博、SNS 上被重现(很难想象在社交网络上针对某个视频进行交流、针对某个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因此我们也见到目前依然热门的论坛大多以资源分享、深度话题讨论为主。此外,论坛发布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全面、阅读门槛低,而且源于其公共的特性,所有人可以看到所有内容,更便于用户发现内容,而微博用户看到的只是其关注的内容;虽然论坛在内容更新速度和互动性方面不及微薄,但相比信息量庞大、不断刷新的微薄时间线,论坛却更容易给人消化的空间。

  毋庸置疑的是,论坛这种形式已经非常古老,虽然目前仍然有一些优势,但随着微博、 SNS 的日益发展,替代性功能的不断增加,论坛也面临这继续被边缘化的危险。草榴的成功在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成人内容的定位,这决定了其拥有资本进行各种制度上的限制,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在旧有论坛体系下的最优化效果,但其毕竟是一个特殊案例。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我们是应该抛弃论坛,在微博和 SNS 上进行更多的探索,还是从新的社区模式中学习经验,改造衰老的论坛形式呢?两个方向都应该有人尝试。但一点是肯定的,论坛即使未来存活下去,其形态也将和现在有巨大的不同。

  引用知乎的一句评论:“论坛的进化,可以向两个榜样学习:Twitter和豆瓣。”(题外话:知乎也许正可以归属于一种新形态的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