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赵武灵王

2023-02-05 19:21 28次浏览 财经

邯郸武灵丛台

胡服骑射雕塑

□李春雷

改革,是这个时代最澎湃的浪潮。

而“改革”一词,即起源于他。

历史公认,赵武灵王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而他倡行的“胡服骑射”,更是“改革”的起源和代名词。

赵雍,即本文的主人公——赵武灵王。武灵王,只是赵雍死后被追赠的谥号。那么,其生前的称谓是什么呢?

战国初期,礼崩乐坏,但周天子在上,余威和名分尚存。周有爵位之分,各诸侯国共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公爵国国君称公,侯爵国国君称侯,以此类推。赵是侯爵国,所以其国君称赵侯。死后加谥号,即为赵烈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等。

公元前326年,赵雍之父赵肃侯猝然去世。正逢战乱之际,邦国林立,诸侯争霸。西有暴秦,东有强齐,南有悍魏,北有鹰燕,内有中山,更有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伺机侵扰,群狼环伺。

赵国主丧,子幼。久已觊觎的秦、楚、齐、燕、魏认为这是瓜分赵国的最佳时机。于是,五国联盟,以吊唁名义,各率精兵数万,合围赵国。一时间,四周大兵压境,城头黑云翻滚。

赵雍甫一上任,就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

可是,他临危不乱,在父亲托孤重臣肥义的辅佐下,积极应对,从容化解,展开了一场鱼死网破的救国战争。

赵雍命令代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战备。同时,联合韩、宋这两个友好国家,形成品字形结构,将秦、魏、楚、齐四国置于两面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又贿赂越王和楼烦王,使其分别攻击楚、燕和中山,以分裂五国联合之势。然后下令全国戒严,所有各国军队不得入境,只许五国使者代表各国国君,前来吊唁。

五国联军,没想到年少的赵雍有勇有谋,严阵以待。

于是,五国使节规规矩矩地参加赵肃侯葬礼之后,偃旗息鼓,灰溜溜撤走。

赵雍,在战国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即获点赞。

赵氏乃嬴姓,商朝名臣蜚廉之后。

赵氏先祖初事周朝,至叔带时,因周幽王无道,入晋。从此,在晋国播下赵氏火种,渐成旺族。

公元前661年,赵夙因功封大夫,封邑在耿。赵衰随晋文公重耳出亡19年,竭其一生“从王佐霸”,被封国政,从而奠定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卿族地位。

其后,赵盾承父赵衰余荫,事晋襄公、晋灵公,凭元老之尊,平叛乱、颁法制、立国君、会诸侯。不料,竟遭晋灵公时期的“下宫之难”,于是就有了司马迁笔下“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

赵简子被后代视为赵国立国始祖,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营建了赵氏家族的根据地,并以此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扩张,吞并邯郸。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赵、韩、魏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三家诸侯的地位。此时,赵烈侯为首的赵氏正式立国。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意在逐鹿中原。

赵雍继位时处在战国中后期,赵国无论疆土、人口和实力,在诸国中皆处弱势。赵地处各国要冲,西有虎狼之秦,地势险要,兵卒善战,变法图强。南有雄楚,地千里,可攻可守,带甲百万。悍魏以铁甲步兵称雄七国。齐占东方,民殷国富,居战国之首,数次攻赵。赵国之北,是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屡屡侵袭。

更加恶劣的是,中山国犹如尖刀,斜插在赵国心脏。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派乐羊经过赵国,将中山攻灭。后来赵魏交恶,中山成为远离魏国本土的飞地,不久即摆脱控制,得以复国。而且,中山实力不断壮大,直追燕国、赵国。

中山国正好楔在赵国中央地带,其全境只有东北角与燕国接壤。中山将赵国领土的四大重镇邯郸、上党郡、代郡、晋阳一分为二,致使赵国南北交通极为困难。赵国是一个北为游牧文明、南为农耕文明的国家,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分裂趋势,中山国插在中央,使赵国对全国的控制更加不顺畅。

赵国如欲图强,必须消灭中山,铲除心腹大患。但赵国几代国君在此问题上,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肥义的辅佐下,年轻的赵雍明智、机警而低调。他明白,赵国是在夹缝中图生存,最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少冲突,暗长膘。

赵武灵王四年,赵雍与韩宣王在区鼠相会,实行联姻。赵雍迎娶韩宣王之女为夫人,立为后,生公子章。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后来,在赵雍的极力斡旋和主持下,会同诸侯国,扶持燕太子公子职正式继位,是为燕昭王。自此,燕国与赵同声共气,守望相助。赵国,不仅减少一个强大敌手,更搬掉了中山国的一大靠山。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举鼎绝膑而死,其生母惠文后和庶母宣太后在选立新秦王问题上爆发激烈争斗。赵雍密切关注,插手秦政,巧借燕国势力,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公子稷,是为秦昭王。

这两项绝妙的外交政策,为赵国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

这期间,最能显示赵雍性格和抱负的,是“五国相王”事件。

当时,各诸侯国日渐强大,愈发无视周天子权威。之前,只有周天子称王,各国国君均自称公、侯等等,但后来,纷纷僭越称王。先是南方的楚、吴、越三国,而后是魏、齐。公元前325年,秦、韩也自立为王。公元前323年,魏国发起“五国相王”活动,约定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策略,联合五国力量,与秦、齐、楚对抗。于是,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君主也开始称王。

但不久之后,由于对秦作战失败,赵雍叹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旋即独自去除王号,并终其一生不再称王,只令国人谓己曰“君”。

此“君”之意,仅为一国之长。

从此之后,赵国更加沉稳内敛,悄悄改革。

当然,赵雍最大的功绩,还是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推行“胡服骑射”等一系列改革。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主体是车战。将官乘车,每辆兵车后跟随几十名步兵。车是计算兵力和国力的单位,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战车适合广阔的平原,好处在于冲击力强,是移动的军事堡垒。然而战车的致命缺点,就是机动能力差,追击时像牛,退却时似龟,特别是在丘陵和草原地带,面对游牧民族机动灵活的骑兵军团,更加不堪一击。

要想称霸图强,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

公元前303年正月,赵雍主持召开军事会议,连续五天。之后,率领群臣沿边境巡视考察。

作为一国之君,他甚至身穿胡服,潜入胡人部落,察其饮食起居、骑射演练。

公元前302年,他下定决心,正式提出“着胡服”“习骑射”。

“胡服骑射”一经抛出,即在赵国上下引起强烈争议。反对者的代表竟是赵雍的亲叔叔公子成。“堂堂华夏子孙,怎能去穿那些野蛮胡人的衣服?”

其实,隐藏在反对者内心的是封建礼教。自周以来,身份等级制度严密,服饰就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高冠大袖、飘逸潇洒的袍服让士大夫阶层在心理上高人一等,不惜以死捍卫。胡服,既挑战了赵国高层旧臣的尊严,更损害其利益。而伴随“骑射”推行的军功爵制,全依军功大小确定身份高低,则彻底废除了旧士卿的世禄制,这才是真正触及宗室贵族利益的最痛点。

事实上,赵国的贵族,没有一个拥护改革。

赵雍和肥义商量,首先在公子成身上做工作。

历史应该记住战国时代一个夜晚的一番激情对话。

对话人,便是赵雍、公子成。

赵雍:“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俗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故礼服各地不同,其便一也……”礼仪与服装无所谓,只要利国利民,穿啥都行。

公子成缄默不语。

“赵四周虎狼环视,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先君耻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赵雍又把先君抬出来。

公子成低头,越发沉默。

赵雍又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若奇装异服者志淫,则吴、越无秀士乎?”

至此,公子成大哭跪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今王将继先君之志,臣敢不听命乎!”

历史证明,无论是汉化,还是胡化,汉民族最终输出的是价值观和社会规则,是“道”;输入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术”。而“道”,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根本。

赵国全面实行“胡服骑射”,其步骤是首先要求朝中官员改装,此后“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同时,以代地为中心,以代马为坐骑,大量招募兵勇,拜胡人为师,训练骑兵。

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从此成为古代军队最早的正规军装,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胡服骑射,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军事史中除车兵、步兵和水兵之外,出现了骑兵这一崭新的兵种。

同时,“着胡服,求便利”也成为中华民族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

“胡服”,一说即“貂服”,以皮革为主。

“改革”一词,由此滥觞。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赵国开始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大举进攻中山。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赵继续攻击中山,夺取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接的土地,把中山完全包裹在赵国境内。林胡、楼烦密谋与中山夹击赵国代郡,却遭到赵雍痛击,迫使其大幅度地向北迁移。赵趁机夺取大片土地,设立雁门郡和云中郡。同时,赵雍修建两道长城,阻止林胡和楼烦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

为了彻底削除心腹之患,公元前299年,赵雍再出惊人之举,突然宣布传位于次子赵何,自号主父。

此时,他刚刚步入中年,正是人生的黄金季节。

赵雍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和儿子有所侧重,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尽早实现先祖梦想,真正称王。他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带兵打仗,随时就会遭遇不测,届时国内必定发生大乱。他在享受军事改革成功的同时,也在设计并实施着另一种改革:在有生之年把政权平稳地交给接班人,而且还要扶上马,送一程。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终于剿灭中山,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当时,赵国军事力量,臻于极盛。

《战国策》载:“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赵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抑强秦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秦所畏害天下者,莫如赵”……

以此实力,赵国傲然雄视天下,隐然有“吞秦之志”。

当是时也,赵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均取得巨大进展,都城邯郸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大都市之一。这里有包括冶铁业、纺织业、制铜业、制陶业、建筑业、玉石加工业在内的各种手工业。赵国发行的青铜铸币,无论发行量之大,还是铸造地点之多,在列国中都名列前茅。

《庄子·秋水》中记载的“邯郸学步”故事,便是赵国繁荣的明证。若非,那个虔诚而可笑的寿陵公子,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前来“学步”呢。

据专家考证,寿陵公子所学的“步”,是一种融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表演技巧于一体而又有所创新的掂脚舞,类似于现代的芭蕾。此舞一时风行燕赵,成为时尚。

时尚的基础是经济。那么,当时赵国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东据浩浩大平原丰硕的米粮仓,休养生息,肥马募勇;西依巍巍太行山雄厚的冶铁业,富甲群雄,铸剑强兵。太行山号称“天下之脊”,储藏有丰富的铁矿。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

的确,当时真正有实力与秦抗衡的,惟有赵国。

此时的赵雍,正值血气方刚,事业顺兴。

他的勃勃雄心,如烈火般熊熊燃烧。他在坐实北方霸主之后,还要做中原霸主,天下霸主。

公元前298年,赵雍扮成随从,随赵国使者入秦,实地考察秦地,并观察秦王和太后,以利于以后对秦决策。

正当壮志凌云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让位,而儿子在肥义的帮助下,势力日渐壮大,已成气候。他原初的设想,便是权力顺利交接。而现在,当儿子成长和成熟起来时,他却又惴惴不安了。

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权力之剑的锋利。自古至今,权力的神圣在于它的唯一性,至高无上,凛然无犯。对于权柄,要么不交出,要么放得下。

双核政权,二元体制,梦想虽好,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

比如说当时,赵雍在军事体制上的改革,愈发显示其成功无比,但他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却越来越无奈了。

更难堪的是,他的大儿子赵章,无辜被废,在朝堂拜见弟弟赵何时,处境尴尬。赵雍心生恻隐,竟然再次萌生了一个改革设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封赵章为代王,让他与赵何分而治理赵国。

他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了。矛盾越来越深,终于酿成大祸。

沙丘兵变,饥饿而死。

历史,有时候,真是有着惊人的巧合。

赵雍饿毙的沙丘宫,沙丘实在是一个困龙之地。几百年前,商纣王正是在这里大行奢靡,酒池肉林,从而失国。几十年后,秦始皇巡游全国,染病而返,也正好病死于此。

赵雍死后,儿子隆重发丧。

但葬埋之地,却又蹊跷。

赵雍的先人,葬于邯郸附近。而他,却被儿子葬于千里之外,中山故国与代地的接壤处,今山西省灵丘县境内。

为什么葬于彼?这或许从他儿子为他确定的谥号“武灵王”中,约略可以得出诠释。

他一生军功显赫,灭中山,巩固代地,却又设想分裂代地。他生前梦想称王,却在失败后不敢再称王。有功有过,功过参半。

何为武?刚强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何为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

不过,“武”和“灵”,却也真实地概括了赵雍的一生。

的确,赵武灵王的一生,铿铿锵锵,却又风雨哀鸣。他是君王,又是父亲;是巨人,又是凡人;是创新者、开拓者,又是掘墓人。

总之,他是一个真实的、真正的披荆斩棘的改革者!

为改革而生,为改革而死!

(本版图片由王佚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