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舟 方舟子做了什么事…

2023-02-05 19:21 22次浏览 财经

前些年,方舟子曾公开说过这样一段话:“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拿杨振宁与邓稼先做对比,两人并不是一个量级的,前者的贡献是对全人类而言,而后者只是对一个国家的贡献,几百年之后学物理的还会记得杨振宁,但恐怕早就没人知道邓稼先了”。

这番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对物理学探索作出重大贡献,杨振宁二人作为探索未知的先驱,后来的物理学者当然会铭记他们,因为杨振宁的成就建立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路上,百年之后,他的成就将会成为古人对世界本源探索的标志。

杨振宁值得尊重吗,当然值得。但邓稼先就不应该被你我瞻仰吗?

声闻后世其实大多时候都极具偶然性,有人以英武折服后世,如霸王举鼎;有人以成就冠绝千古,如始皇帝一扫六合;亦有人用忠义流传千年,如诸葛军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要么成就极高,要么人性熠熠生辉。

邓稼先先生呢?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甘愿奔赴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等于与日后的探索之路说再见,义无反顾在贫穷落后的祖国鞠躬尽瘁,劳累半生,只为国家摆脱落后与屈辱,邓稼先就不该被我们牢记吗?

所以方舟子说的这些话,从表面上来看,事实是没错的,但其中隐藏的偏颇观点相信你我都能感受到。很多时候看似公正的对比,实际上都是很狭隘的,踩一捧一永远都不是理性的思考方式。


1986年,邓稼先病重。

1985年,邓稼先因身体不适被送进医院,确诊为癌症晚期。噩耗传来后,先生不得已离开工作与夫人团聚,此时距离二人上次相见已过去28年。

杨振宁得知邓稼先病重,于是远涉重洋,归来看望友人。老友见面,甚是喜悦,闲聊时杨振宁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稼先,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邓稼先一笑,淡然说道:“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共计二十块”。

听罢,两人相视无言。

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奖金不超过一万元,发下后被划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10元、五元、三元,三个档次,一举拿下两个最高奖励的邓稼先拿到了巨款——“二十元”,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拿到如此奖励的科研工作者寥寥无几,足以证明当年的经济之困难,亦可以看出邓老视浮名之淡然。

1984年,某次会上,邓稼先对台下的众人说道:“我恐怕已是强弩之末了”。听罢,台下哄堂大笑,心中觉得邓老果然谦虚,如今才六十而已,自然还可以为国贡献。笑声刚落,邓稼先又缓缓说道:“是我说错话了,不应该自称为强弩的”,此时还没有人能够想到,原来邓老说的话并不是开玩笑……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那个秋天,邓老接到通知:国家要研究个大炮仗,需要他的帮助,他是否要参加这项绝对机密的科研计划”。邓稼先听罢,心照不宣的答应了邀请,他明白这件事情有多重要,如果研制成功对我们,将意味着不在笼罩于“核讹诈”的威胁之中。

于是,不足两年便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的“娃娃博士”,就这样在物理学界突然消失了。获得博士学位那年的钱学森,他只有26岁,前途一片大好,决定回国时导师劝导、朋友阻拦,但他还是回去了,去哪里,去多久,能成吗?这些他一概不知。


而留在美国的杨振宁,他的一生时时刻刻都与祖国相联系,就如同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致辞那样:“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几百年后的物理学者以及教科书上,当然会记住爱因斯坦、薛定谔、盖尔曼、海森堡、费曼,以及李政道与杨振宁,凭他的成就而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先驱,还是对知识的开拓与创新。

而钱学森呢?只要中国人还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懂得研究物理,在未知的星辰大海之中开拓,便绝对不会遗忘如邓稼先这样的开拓者。

如果说记住,恐怕谈笑间局天下势变化的枭雄更能让人记住,而不是探索知识的科学家,但这又如何?

从最初的蘑菇云飘散在大漠上空,东方红的歌声响彻云霄,到现今北斗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的发射,先生早已离去,而精神却始终传承。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却始终秉承谦卑低调之态度。而今的我们,有九天揽月舞袖广寒的嫦娥,亦有潜下深渊探访龙宫的蛟龙,我们建造了独一无二的“天宫”,我们在无垠宇宙中开始新的长征……

是他们,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为我们开创了立国的“火种”,与无数的“先驱”踏上了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这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