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斗”,是民间的一句俗语,最早见于《隋唐演义》“自古道: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是极具智慧的古代哲理,延伸到现在的意思就是量力而行、要有自知之明、不能逞强等含义。

在古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俗语,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封建制度、皇权至上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是古人实事求是,正确面对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

民不与官斗

在古代,古人无论是贫、还是富,大多是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和自由的,他们生存除了活着,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抗争的结果就是灭亡,除非你推翻对当前的王朝统治,不然你就没有别的选择。

这种情况在唐朝之前尤为严重,人民和他的财产就是官家的,就是统治阶级的,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任何统治阶级都把掠夺人口当做强国的根本,没有人口就不能说是强国,古代人口稀少,攻城略地之后就会有大面积的领土,没有人去耕种或是生活,那就没有任何意义,首先有人,然后占地,这样才能强大,再加上各种封建制度的要求,民不能有铁器、民不能采矿,甚至不能砍树等等,也都限制了民的自由,民的阶级属性是比较固定的,再加上思想的禁锢,皇权的压迫,民是不可有其表达意愿的想法,只能为官、为国服务,秦商鞅变法,对秦国百姓的限制,让你无处可逃,总之,封建制度的压迫,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也就产生了“民不与官斗”。

贫不与富斗

这句话不仅仅在古代如此,在现代难道就不适用了吗?我想不见得,中国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强大的,对自然界、社会的总结也是非常准确和深刻的,贫,在这里不是固定指贫穷,而是泛指缺少,包括财富、工具、知识等,那富就是与他对向之意,在古代,当吃饭变成古人唯一追求的时候,那就是谁有粮,谁就有了天下,有粮食就是富。古代战争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人去当兵、去打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口吃的,“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很能说明问题,在古代,谁让我能吃上饭,我就跟谁走,这就是贫与富的区别,也是贫不与富斗的根本原因,实力决定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百忍成金

成语出自《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这个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不但古人如此,现代一样如此,古有淮阴侯韩信的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现有马爸爸创业之初到处碰壁,坚持隐忍,终成我等众生的债主,都是“忍”字当头,成就伟业的实践者,能百忍者,必成百世之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