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项目一线 建设正酣

——走进北部湾港最大沉箱构件浇筑现场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冠年 通讯员 谌烈锐 文/图

9月27日,北部湾畔艳阳如火。

9时许,记者获准进入防城港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工程预制场采访。此时,预制场内车来车往,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头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正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作业,准备浇筑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工程首件椭圆沉箱底座。

据悉,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总长415米,宽32.5米,由码头平台、系缆墩和人行钢便桥组成。码头平台采用重力式椭圆形沉箱结构。沉箱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在专门的预制场进行预制,完成后通过气囊出运、上驳,由半潜驳船运输至码头现场,下潜、沉放在水上指定位置,形成重力式码头结构的墙身,沉箱内回填材料,在沉箱上部分别为盖板、胸墙、搁置梁等构件,与沉箱形成一个整体码头平台。重力式沉箱结构码头依靠沉箱自身以及箱内回填料的重量来保持码头的稳定性。

吊装模板。

在施工现场,两个由钢筋、模板架设而成的椭圆形庞然大物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两个沉箱的底座。”现场技术主管中交四航局工作人员钟洋介绍,这是目前北部湾地区最大的沉箱构件,单个重达5212.5吨,构件尺寸长29米、宽18.3米、高27.9米,采用立模分层浇筑施工工艺,需要分8次才能浇筑完成,本次仅浇筑沉箱底座,浇筑一个底座就需要530立方米的混凝土。

记者在其中一个沉箱底座看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底座内,各个预埋件安装、钢筋结构安装及模板安装已全面完成,各种型号的钢筋和预埋件密匝匝地捆在一起,蔚为壮观。为确保混凝土浇筑顺利进行,工人们正在底座的钢筋网内小心攀爬,进行浇筑前的最后检查,细心查看钢筋布置、模板加固等情况。

绑扎钢筋。

一切准备就绪后,10时左右,随着现场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两台混凝土泵车在轰鸣声中缓缓伸出“巨臂”,在空中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后,将混凝土浇筑进其中一个沉箱底座里。

顿时,现场变得更热闹起来,只见多台罐车不停地来回穿梭运输砼料,以确保砼料供应充足。两台布料机则源源不断地将混凝土送入钢筋模板中,数十名工人分工协作,不停地用振捣器振捣混凝土。现场管理人员紧张有序地协调、指挥各方作业,试验人员则在一旁严谨地检测砼料质量,安全管理员也在时刻检查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钟洋告诉记者,为了强化施工现场管控,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工程承建单位中交四航局从人员、设备、工装、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并严格落实专职安全员、技术员、施工员和试验员的值班制、三检制及关键工序管控制度,保证了首件沉箱预制施工安全有序地进行。

“单个椭圆形沉箱底座预制完成后,约有10层楼高,占地面积比篮球场还要大,刷新了北部湾地区沉箱构件的最大纪录。”钟洋说,沉箱构件预制完毕后,将由8000吨以上半潜驳船出运安装,并在沉箱内回填约9000立方米的填充料。而为保证沉箱构件顺利预制出运,承建单位还聘请了设计院、专业队伍对工程沉箱预制场进行设计与改造。

经过12个小时不间断施工,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工程首件椭圆沉箱底座顺利完成了混凝土浇筑。这也标志着该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混凝土浇筑现场。

据悉,防城港企沙港区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工程是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点项目,列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工程,也是加快构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战略和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项目。该工程拟建设20万吨级泊位。泊位建成后,预计散货年通过能力将超过1200万吨,使防城港深水岸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极大地满足广西钢铁集团防城港基地、广西华昇生态铝等项目的货运需求,对提升北部湾港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竞争力,推动防城港乃至北部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防城港赤沙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经理庞业开介绍道,赤沙作业区1号泊位工程是深水区域海上施工、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以及离岸式沉箱码头智慧工地应用的探索。“该工程将通过工艺系统设计统筹、专业配置优化的设计手段,对标现有国际先进水平,充分预留升级空间,结合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码头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系统一体化协同平台,建立信息的实时交互和共享,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以及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协调,生产能耗、环保指标均达到领先水平。”

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水下挖泥施工,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