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造神,当你做得比同行好的时候,总是有方法把你吹成行业里的“神”的。

海底捞的本质就是一家餐厅,可是太多的营销内容附体之后,它就成了餐饮行业的神。2021年2月16日,海底捞股价创出了85.8港元/股的历史新高,市值高达4684亿港元。

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家餐饮企业的市值可以如此高呢?因此,从市值的角度来看,海底捞真的是餐饮界的神。

可是它真的值这么多钱吗?

据海底捞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的总门店数是1298家,平均每家店价值3.6亿港元,很显然有点疯狂,因为很多店的面积并不大,装修也是中规中矩,3.6亿港元的价值让多少人望而却步?

海底捞市值最高的时候,创始人张勇身家超过了3000亿港元,稳坐新加坡首富的宝座。可是随着海底捞股价出现的断崖式下跌,张勇已经不再是新加坡首富,已经被迈瑞医疗的创始人李西廷代替。

1

海底捞为什么而起?

如果是股价稍稍回调,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股价的正常波动,可是股价出现“跌跌不休”,没有止境的情况是不正常的,这说明资本正在逃离海底捞。

为什么资本不喜欢海底捞了?海底捞神话要破灭?

要想知道资本为什么不喜欢海底捞了,就要知道资本为什么喜欢海底捞?

海底捞之所以在之前受到资本喜欢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海底捞复合增长率很高,堪比互联网速度。从2016年-2019年,海底捞的营收从78.25亿元增长到了266.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0.4%。这个增长速度已经不像是餐饮行业,反而有点像互联网企业,资本市场给海底捞的估值也是互联网企业的估值;

第二、海底捞是餐饮行业的绝对龙头。在国内,想要做一家市值千亿的餐饮公司都很困难,更别提4000亿港元的公司了。海底捞在餐饮行业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以及话题性,资本喜欢将某个领域的龙头公司捧得高高的。因为行业龙头可以讲的故事太多了,很容易被人信服,最重要的是股价涨得越多,资本赚得也越多;

第三、海底捞的可复制性太高。为什么中餐厅很难做成千亿市值公司?因为太难复制了,中餐厅对于大厨的依赖性很强,有的餐厅会被大厨“绑架”,老板要听大厨的。海底捞则不一样,它的底料可以标准化,配料需要客人自己调制,可复制程度很高。只有可复制性高,才会更加具有想象力,这也是火锅行业更容易拿到融资的原因之一。

2

海底捞为什么而落?

海底捞给所有创业者上了一课,因为它遇到的问题也会是所有创业者遇到的问题。

因为开店数与营收不成正比。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来讲,假设一家海底捞一年的营收是2000万,那么我们开两家海底捞,一年的营收就会达到4000万;开100家海底捞,一年营收可达20亿,开1000家海底捞,一年的营收就可以达到200亿。

理论上的确如此,可是现实中,这种算法是会出问题的。

因为每座城市的消费能力是不同的,而且对于海底捞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

海底捞这样的火锅店在一二线城市可能并不是很贵,也有足够多的用户过来消费。可是开在三四线城市之后,海底捞的价位就会受到质疑,因为海底捞的人均消费可能要达到150元,而三四线城市很多口味不错的火锅店人均消费可能只需要75元。

当然,有人会说海底捞卖的是服务,价格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可是在消费能力弱一点的地方,价位也同样重要。而且海底捞的服务只是相对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夸张。

海底捞最致命的问题就是门店数超过1000家以后,同城门店可能会产生互相竞争的现象。

全国范围内也就600多个城市,海底捞可能会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开店,当开到1000家店的时候,可能很多城市已经有2-3家海底捞了。如果再继续开下去,一座城市就会出现4-6家海底捞,同城店铺之家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最终降低店铺的平均翻台率。

以上还只是海底捞的内部问题,此外新老火锅品牌正在加速抢夺海底捞市场。老品牌以巴奴毛肚火锅为标志,新品牌则是以陈赫名下的贤合庄为代表。

国信证券曾经预测,如果海底捞的翻台率降至3次/天,海底捞将开始出现微利或者亏损情况。据海底捞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它的翻台率已经降至3次/天。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已经在高位抛售了1.2亿股以上的股票,套现50亿港元以上。

海底捞的未来,大家看好吗?

用媒体思维全网覆盖,让产品销售慕名而来!

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媒体传播上。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媒体思维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传播度,就没有认知度;没有认知度,就没有美誉度;没有美誉度,何来知名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