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彪

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首度“破七”,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中央明确“十三五”期间坚持深化改革,并以经济改革为重点。

在保增长与改革之间存在“摩擦”。若改革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因此,保持经济稳定是改革前提。

那么,该如何寻求这个平衡点?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从政府调控到全面改革

NBD:您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李佐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决定。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囊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NBD:供给侧改革有何重要意义?

李佐军:强调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就是寻找经济发展新动力,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中,需求边的动力逐渐减小,所以需要在供给侧寻找发展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改革短期或影响经济增长

NBD:目前,经济发展处于减速换挡期,在此背景下推进的供给侧改革会影响GDP增速吗?

李佐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稳增长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强调中长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短期不一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从中长期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稳增长是一致的。

GDP的短期增长不可能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改革还会对短期增长造成冲击。相比之下,GDP增长短期靠投资、需求拉动比较明显。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需求管理政策可以抚平经济周期波动,防止经济过快下滑。

但如果过于强调需求管理,为了稳增长而稳增长,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和后遗症,因此需要在改革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NBD:您认为在经济下行和改革需求交织之下,如何才能找到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平衡点?

李佐军:改革主要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稳定主要是通过需求管理,其实改革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就是平衡供给侧与需求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需求管理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二者要达到某种平衡,这种平衡更像是一门艺术,要根据不同状况有所调整,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差。

要强调的是,很多人认为,强调供给侧的改革意味着不要需求侧管理,意味着对过去经济政策进行根本性的重大调整,这类观点有失偏颇。从经济学基本原理看,供过于求会导致产能过剩,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短缺,供求均衡才是较理想的状态。

国务院明确强调,要释放新消费,创造新供给,从而形成新动力。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要更多强调市场的作用,但并非不要政府作用,意味着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深化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学会掌握平衡,不能过度倚重供给侧而忽视需求侧,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改革需“啃硬骨头”

NBD:对于当前推进的以供给侧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层面的改革,您有怎样的预期和建议?

李佐军:当前来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人口和劳动力问题,优化人口结构,以及劳动力就业率、素质和积极性提高的问题;二是要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优化投资结构,避免资金错误配置;三是要对土地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要激发企业家的精神,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五是要优化政府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有四组基本动力:需求边动力(投资、消费、出口)、要素投入动力(劳动力、资本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动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以及中国特色动力(以增长为导向的价格制度、土地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等)。其中的制度变革就是改革。

我对改革的预期,就是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在一些重要的改革领域和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使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建议加快改革步伐,优化改革方式,调动各个主体改革积极性,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改革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NBD:在“十三五”或更长一段时期内,您认为还需要推进哪些关键领域的改革?

李佐军:当前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些两难选择,主要表现在:稳增长与调结构、调结构与控风险、控制风险与释放风险、稳增长与保环境、扩大出口与留住资金、靠政府还是靠市场、短期刺激与长期驱动等方面。

改革是为了消除发展障碍,理顺各个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目前需要推进的改革主要有五个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以及司法制度改革。当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很关键,现在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综合来看,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现在需要有更大的勇气、魄力和智慧来“啃硬骨头”。要对过去的改革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对未来改革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改革释放新红利的路径进行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改革道路上走得更稳。

精彩观点

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要更多强调市场的作用,并非不要政府作用,意味着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深化改革。

如果过于强调需求管理,为了稳增长而稳增长,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和后遗症,因此需要在改革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能过度倚重供给侧而忽视需求侧,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