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冶炼、铜冶炼厂…

2023-02-03 02:29 30次浏览 财经

文‖秋尘

提到冶炼金属,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必然要用火煅烧。 不过我们的祖先却早就想到了不用火,依靠化学反应的方法,将金属提炼出来。

胆铜法就是湿法炼铜,胆矾俗称五水硫酸铜,是一种水合硫酸铜。胆铜法就是将铁放在胆帆溶液(古人称为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铁置换而产生单质铜。 是化学反应中的置换反应。

学过化学的同学都知道,铁元素的化学性质比铜元素活跃, 因而铜盐溶液中放入铁就会生成铁盐和铜。

古代湿法冶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古人很早就发现湿法炼铜。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记载有“曾青得到铁则化为铜”,曾青就是胆矾。晋代的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都记载着以铁置换硫酸铜中的铜的方法。南北朝的陶弘景则椎广了前人的成就,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与火法冶铜相比,湿法炼铜具有可以就地取材,技术、设备简单,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不过,初期仍属于民间秘法,不为人所知。三苏之一的苏辙任户部侍郎时,“有商人自言于户部,有秘法能以胆矾点铁为铜者。……厥后竟不成。”(参见其《龙川略志》卷五《不听袐法能以铁为铜者》)可见,当时,还不为人所信。不过,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大规模推广。

胆铜法的生产过程一般是: 在胆水产地,随地形高低挖掘沟槽,用板一节节将沟槽分开,呈梯状。用茅席铺底,将碎生铁堆积在槽内,放入胆矾液浸泡。利用铜和铁颜色不一,浸泡后待颜色改变,说明胆水中的铜离子已被铁置换。 置换所得铜大都呈细末状沉积在茅席上。将胆水放掉,取出茅席,把沉积在茅席上的铜收集起来。如此反复。后来有了改良的方法:将铁锻烧成薄铁片,这样表面积增大,语淡水的接触面也相应增加了。将铁片放置在沟槽中。过几天,铁片上有一层铜粉末出现,把薄铁片取出,就可以刮取上面的铜末了。 第二种方法虽然多了一个"刮"的工序,但由于铁呈薄片状,与胆水的接触面大,加快了置接反应的速度,提高了铜的产量。

北宋后期,这 一方法已用于大规模生产。据《宋会要辑稿》载,宋代有十多处湿法炼铜生产地,分布在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其中以韶州岭水(今广东曲江)、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三地规模最大。

宋代胆水法产铜主要用于铸造钱币,所以到绍圣五年(1098年),官方全面禁止偷盗、私制胆铜和私自取胆水等,此时胆铜法已成了官方专利 。

由于胆铜法在工艺上有明显的优越性,明清两代一直沿用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