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扬

熟悉中国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后,溥仪宣布退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依旧保留皇帝尊号,清朝皇族依旧在紫禁城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享受每年400万银元的优厚待遇。紫禁城里除了没有文武百官上朝之外,其他的一切照旧,那些拖着长辫子的晚清遗老遗少,也不奉民国为中央政府,继续效忠他们的“皇帝”。

1909年,根据慈禧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3岁进宫做了皇帝。本文主人公比溥仪大25岁,他父亲是三朝阁老,曾为同治、光绪二帝太傅,深得慈禧宠信。他3岁时随父进宫,得慈禧夸赞“此子将来必成大器”,40年后,他带人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成为故宫掌门人。而这一切变化要从1924年北京政变说起。

溥仪

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东北张作霖奉系势力南下山海关,与当时在北京政府中心的直系曹锟、吴佩孚展开交战。

众所周知,曹锟是个"贿选总统",不得人心,直系的实权由吴佩孚操控。在这个情况下,受吴佩孚仇视和排挤的直系军阀冯玉祥接受了奉系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于10月23日傍晚突然倒戈率军返回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

冯玉祥

冯玉祥首先包围了总统府,迫使曹锟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了吴佩孚的职务,接着囚禁了总统曹锟,宣布脱离北洋军系,北京政府的权力由直系改归奉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并成立了一个临时执政府,称为“摄政内阁”,作为过渡机构。冯玉祥为了向南方表示诚意,请同盟会会员、蒋介石的盟兄弟黄郛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同时,电请孙文北上。

摄政内阁

“摄政内阁”成员大多是国民党人,且占据要职:

内阁总理:黄郛(国民党人);外交总长:王正廷(国民党人);财政总长:王正廷(国民党人);交通总长:黄郛(国民党人);内务总长:王永江;海军总长:杜锡珪;陆军总长:李书城(国民党人);司法总长:张耀曾(国民党人);农商总长:王迺斌;教育总长:易培基(孙中山驻北京全权代表);参谋总长:李烈钧(国民党人)

显然,“摄政内阁”是一个由国民党势力把持和操控的临时中央政府,而冯玉祥自己并未在“摄政内阁”名单内,但他接下来又做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

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会议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修正清室优待条款》内容如下: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

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被逐出紫禁城的溥仪逃往天津,与日本军方来往密切;

三、清室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可自由选择住居;

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冯玉祥

那么,冯玉祥为何还要把早已退位的溥仪赶出紫禁城?谁为他出谋划策?这时有一个重要人物露面了,他就是当时执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李石曾。

国民党元老李石曾

李石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人脉通天的社会名流,他是中国留法第一人,早年曾在法国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吸引成百上千的中国有志青年来到法国留学,这些中国留学生后来大多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导人。

李石曾

李石曾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在巴黎结识孙中山。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曾成功劝说张学良易帜,并力促汪精卫与蒋介石议和。所以,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汪精卫,看到他都恭恭敬敬。

据传蒋介石曾对李石曾承诺,除国民政府主席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外,其他高官任他挑。但李石曾始终不为所动,被推为“做大事,而不做大官”的典范。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李石曾当选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殊不知,李石曾有非同寻常的家族背景及丰富的学问和阅历,正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有人猜测李石曾为国民党办事,帮冯玉祥制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出谋划策。以史学家顾颉刚的说法,将溥仪轰出紫禁城就是李石曾的建议。顾颉刚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此事系石曾先生向政府建议者……手段太辣,予心甚不忍。”

显赫家族

李石曾,名煜瀛,笔名真民、石僧,祖籍河北高阳县,1881年5月29日生于北京,是晚清重臣、“青牛头”李鸿藻的第三子。何为“青牛头”?“青牛”谐音“清流”,“青牛头”即指“清流领袖”。

明清两代,李氏家族共有20人中举,8人中进士,到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更是显赫一时。李鸿藻少年时代就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自幼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书画家。他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一年后又中进士,在朝做官50余年,任过工部、兵部、户部、礼部、吏部尚书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号称“三朝阁老”,为同治、光绪二帝太傅,深得慈禧宠信。

李鸿藻

李鸿藻一身正气,心系苍生,曾竭力劝阻同治皇帝和慈禧重修圆明园。他作为晚清难得的“清流派”,与“洋务派”重臣李鸿章同朝为官,政见不同,拒绝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坚持“拒和主战”,所以被尊为“青牛头”。李鸿藻去世后,清廷赐谥号为“文正”,按司马光的说法,“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李鸿藻有三子,长子兆瀛早亡;次子焜瀛,字符曾,官至邮传部侍郎;小儿子煜瀛,也就是民国期间举足轻重的传奇人物李石曾。

李石曾(右一)与吴稚晖、蔡元培、张静江等人合影

慈禧: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李石曾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文化世家,跟他父亲一样,从小天资聪颖,擅长读书。

李石曾3岁时,有一次李鸿藻带他进宫,在大殿上,光绪有意考李石曾,出上联“高阳县童子三岁”,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李石曾随即应答“紫禁城天子万年”。

李鸿藻屏气凝神,低头弯腰,而李石曾对答自如,没有半点差错。慈禧欣喜之下,一把将他抱在膝上,摸着他的小脑袋说,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慈禧

李石曾少年时曾师从京城名儒齐禊亭习国学,积累了深厚的国学根底,并师从王弼臣研习书法,婚后又专门学习英文,可谓是中西文化兼得。他思想新潮,对四书五经兴趣不浓,无意走科举这条路。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一把火烧了圆明园,也烧醒了年轻的李石曾,他亲眼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惜国家沦丧,百姓陷于疾苦,感到要富国强民,势必先向西方寻求科技和改革制度,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之念。

留法俭学会成立时合影

中国留法第一人  

此时他的父亲李鸿藻已去世,李石曾以晚辈的身份去贤良寺晋谒父亲的政敌李鸿章,征询意见,竟得到李鸿章的赞许和鼓励。1902年他随清政府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留学,先学农业,后学生物和哲学,并以法文写出《大豆》一书,是最早在法国发表专著的中国学者。

学业有成的他为了给中国留学生提供就业渠道,在巴黎开了第一家豆腐公司,没想到生意火爆,日进斗金,让洋人见识了纯正的中国豆腐的模样和味道,展示了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当代很多人以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由蔡元培发起,其实,蔡元培只是受李石曾委托在国内协助招生,当时引起全国进步青年响应,也吸引了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赴法留学,皆得到李石曾的资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的政治、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材,1920年毛泽东还专门写过一封信,明确表达了对李石曾的感激之情。所以,李石曾才是留法勤工俭学的真正发起人和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906年,李石曾在法国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孙中山还参观了他的豆腐公司,从此李石曾开始资助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据说只要孙中山没钱花了,拍封电报去,以ABC等字母作暗语,A代表一万,B代表两万,C代表三万,李石曾心领神会,立马就从巴黎汇钱。

关于李石曾在法国的活动,因篇幅限制,这里暂不详表,留在以后文章中叙述。

还是回到驱逐溥仪的话题。

紫禁城里的国宝流失

溥仪早已宣布退位,为什么冯玉祥还要驱逐溥仪出宫?首先这件事情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紫禁城里面的那些宝物。

从1916年后,北洋政府年年拖欠《清室优待条件》中规定支付皇室的经费,这使得宫里的开支周转不过来,溥仪严重缺钱花。而当时的皇室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于是就想到一个办法:变卖、抵押皇宫里的珍宝,用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也有人说溥仪为了复辟,将紫禁城里面的部分宝物拿出去贩卖,以获取资金。由于社会动荡,很多宫女太监也偷宫中的金银、珠宝、字画拿到古玩市场变卖。

溥仪

冯玉祥看到宫中的宝物,自然十分动心,因为民国时期的西北军实在太穷了,大头兵一个月只能领几块鞋袜钱,有时候只能发个石榴充当军饷,就连冯玉祥自己穿的都是粗布衣服。这就能理解冯玉祥为什么会接受奉系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为什么还要驱逐溥仪出宫,他需要筹措军饷。

我以为,李石曾当时执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倒不是跟溥仪有仇,也是为了紫禁城里面的奇珍异宝。然而,他与冯玉祥的目的不同,他一方面是为拥护国民政府,主要还是不愿看到大量国宝和历朝名人字画白白流失。

驱逐溥仪

1924年11月5日上午9时,冯玉祥的心腹、北京警卫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和国民代表李石曾拿着临时内阁总理黄郛签署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带军警由北京警卫司令部乘汽车直趋神武门。守卫紫禁城的清朝皇室警察见到突如其来的国民军,还没有回过神就被全部缴械。鹿钟麟在神武门换上了国民军的岗哨,并在宫外布置军警,割断了电话线。

消息传进宫里后,清朝内务府大臣绍英知道来者不善,火急火燎地跑出来迎接。鹿钟麟面无表情地向绍英出示了大总统指令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让溥仪两个小时内迁出紫禁城。绍英接过来一看,心里"咯噔"一跳,他一边压着狂跳的心翻阅着文件,一边在心里喊着,糟了!皇上要被赶出宫了!大清要完了!天降横祸,他一时急得要命。

绍英

但是,绍英毕竟是一朝老臣,他很快装着镇定自若的样子,彬彬有礼且又绵里藏针地质问李石曾:“李将军,您不是大学士李鸿藻的公子吗?你们李家,世代受我大清恩惠,如今怎么要做出这等荒唐事,也帮着当局欺压清室?”

绍英见李石曾冷笑不理,又哆哆嗦嗦地走到鹿钟麟面前哀求:“您不是太傅的嗣子吗,如何对清室如此苦苦相逼?”鹿传麟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姐夫,做过军机大臣。

鹿钟麟不耐烦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炸弹,往桌上重重一放,威胁道:“要是再不搬出,我就要令景山上开炮了。”其实他就带了几十名军警来。

鹿钟麟

绍英见他们口气强硬,只好踉踉跄跄跑到储秀宫向溥仪汇报。

后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当时场景这样记载:

那天上午,大约是九点多钟,我正在储秀宫和婉容吃着水果聊天,内务府大臣们突然踉跄地跑了进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件公文,气喘吁吁地说:“皇上,皇上,不得了了,……冯玉祥派军队来了!还有李鸿藻的后人李石曾,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拿来这个叫签字……”

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去了……

由于事发突然,溥仪和大臣们毫无准备,焦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但溥仪还抱有幻想,一边命人找他爹摄政王载沣以及庄士敦师傅,一边命令绍英继续往返斡旋,期待说服鹿钟麟和李石曾。绍英频繁出入,汗流浃背地来回跑了好几趟,始终没有缓和的余地。

大婚后的溥仪和婉容

由于电话线早被切断了,宫内的人根本出不去,过了中午,经过交涉,鹿钟麟同意放载沣、庄士敦几人进来。

载沣看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顿时面色如土,把自己帽子上的花翎一把揪下来,连帽子一起摔在地上,嘴里咕囔着:“完了!完了!这个也甭要了!”

记得溥仪刚登基的时候,他嘴里就是说“马上完了,马上完了”,这次真的完了。

只有敬懿和荣惠两个老太妃,表示宁死也不离宫。

驱逐溥仪出宫

鹿钟麟等得失去了耐心,他当着绍英的面对手下的兵说:“你叫外边,再等二十分钟,就给我开火!”绍英一听,吓得直哆嗦,慌忙往回跑,向溥仪大喊:“皇上!不好啦!鹿钟麟要开火啦!”

溥仪腿都吓软了,赶忙答应出宫。于是,鹿钟麟给溥仪准备了五辆汽车,溥仪一家子收拾细软后,依次上车。就这样,鹿钟麟、李石曾和张璧不用一枪一弹就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溥仪和婉容。

鹿钟麟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

汽车共五辆,我乘第一辆,溥仪、绍英第二辆,溥仪后、妃和亲属及随侍人员分乘第三、第四辆;张璧等乘第五辆,由故宫直驶醇王府(清室称北府)。溥仪在醇王府门前下了车,这时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握手接谈。我说:“溥仪,今后你还称皇帝吗?还是以平民自居呢?”溥仪回答说:“我既已接受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当然废去帝号,愿意作一个中华民国平民。”我说:“好,你既然愿当平民,我身为军人,自有保护责任,一定要通知所属,对你加以保护。”张璧在旁凑趣地说:“你既是一个中华民国平民,就有当选为大总统的资格。”到此,我们握手道别。

溥仪出宫的后果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后,先是住在醇亲王府,然后逃到了日本大使馆避难,在日本人的帮助下,顺利地抵达了天津,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溥仪和满清贵族集团选择投奔日本人,成为其傀儡,后来又去了东北,建了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军事基地。

但国宝流失现象并未完全中断,皇宫里的很多宝物都出现在了北京地下的古玩市场上。并且后来鹿钟麟也曾证实,1926年南口之战中花费的巨款,正是从倒卖皇宫宝物中获得的。冯玉祥显然不想为自己揽得一个“强盗”的名声,为了让获取财物显得名正言顺,便美其名曰“彻底清除满清遗毒”。

解放后,鹿钟麟(左)与溥仪(右)

冯玉祥在自传《我的生活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

“我率领国民军发动北京政变,在北京站稳脚跟之后,我开始想:在中华民国的首都之内,竟然还有一个前清的小朝廷,这真是民国的耻辱,留着这个小皇帝,等于给中外野心家留了一个可供利用的把柄,实在不妙。于是,我在征得摄政内阁的同意之后,下令鹿钟麟去执行了把溥仪驱逐出宫的任务。”

故宫博物院创建人

1924年11月7日,也就是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两天后,经李石曾建议,摄政内阁发布命令,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和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这两个委员会均由李石曾任委员长。同时,李石曾积极筹备创建“故宫博物院”。

李石曾

李石曾雷厉风行地对故宫古物进行清点整理与保管工作,到1925年9月,清理小组整理出117万余件文物。9月29日,李石曾召开清室善后委员会会议,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及《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章程》。李石曾、易培基、鹿钟麟等8人为理事,严修、卢永祥、蔡元培、张学良等21人为董事。

10月10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开始,李石曾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被悬挂在神武门上方。正因为这一块牌匾的亮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才说“一块牌匾昭告了紫禁城的新身份和名称”。这场典礼十分宏大,自执政段祺瑞到军、警、教、等各行各界都有代表参加,而临近北京的各省督办也被邀请参加典礼,整个场面十分壮观,万人空巷,自此紫禁城完成了由封闭的皇宫向开放的博物院的转变。

李石曾手书“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分设古物、图书两馆和总务处。李石曾为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1924年,李石曾与易培基结识,正是他推荐易培基出任教育总长。两家还结了亲,易培基把女儿嫁给了李石曾的侄子——北大法文系教授李宗侗。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结束。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李石曾为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易培基成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李宗侗为秘书长。

李石曾是把故宫从皇家私有变成国民公有的第一人。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一生忠于清廷,他对李石曾行为极不满,因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谥号“文正”,便辱骂李石曾是“文正孽子”。

故宫博物院

动乱时期,造反派认为李石曾是旧社会的人,他所书“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不宜存留于新社会,于是便将石刻门匾反过来,砌入墙内,在另一面采用了郭沫若新题写的字体。

李石曾于1949年赴瑞士、乌拉圭等国从事国际文化活动,1956年定居台北,1973年病逝,享年92岁。


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和赞赏,更多精彩请回顾:

她列民国三大“母老虎”之首,反对联俄抗日,为争权策划惊天冤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