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中国走在了最前面。

根据德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全世界有1000多个智慧城市正在建设,其中中国就有500个,占了将近一半。在“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巴斯夫乐见未来论坛”上,诸多专家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以及遇到的挑战进行了交流。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素红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自然延续,任何城市都适合建智慧城市,不过要考虑地域的差异化和文化差异化,以及回归不同城市,在特色化的打造方面避免千城一面,希望通过技术的发展有更好的发展。

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则表示,智慧城市能不能把产业、经济、社会、文化一起来做,现在其实并没有整体规划框架和标准。全国500个智慧城市中能够达成标准的可能也就1/5,就100个,但未来可能是500个,800个,数字不说明问题,内容才说明问题。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雁也表示,这几年智慧城市的风起云涌,各种城市都要做,各种三四线城市也会提,但无论怎么变,城市其实是为人负责的,中国的土地非常辽阔,要关注智慧在其中的差异性,技术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智慧城市不仅仅需要突破技术

自从多年前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后,智慧城市一直是科技企业尝试布局的领域,智慧城市也成为各地政府文件中的重点“攻坚”课题。

对于什么是智慧城市以及怎么做的问题上,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林纯洁表示,过去看智慧城市主要是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一点,是从技术出发解决某几个问题,而在未来,真正的智慧城市不仅仅只是用技术突破某一个点的问题,而是说去构建一个未来真正城市应该有的状态。

杜雁则表示,如果一个城市连最基本的雨污分流都没有做,这个城市做海绵是没有意义的。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则认为和全球比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确实有差距,未来应该是从需求出发,从应用出发,从民生感受出发,提高投入和服务,一定要打破几座大山,建立平台。

而对于建立智慧城市的必要性,专家也达成了共识。

在过去40年左右的快速城市化中,中国走过了西方上百年城市化的历程,在这个过程里面,周素红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但也产生了很多措手不及的问题。

“大数据将数据支撑作为辅助角色,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我们要适应这样快速发展产生的很多大城市病和很多大量的需求突发出来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数据从科学的研判和智能化的决策角度来提供更合理的判断,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的有序。”周素红说。

而从另一个方面,中国城市的特点是大量的人口高密度聚集,中国城市城区的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如果按国土面积来算的话,只用了不到3%,大量城市人口的聚集就半生了大量的交汇,大量社会交往的交汇,大量经济往来的交汇,网络电商、社交媒体、交通出行,这就产生了社会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网络,这种网络怎么样让它更有序的运作,不要出错,也得益于怎么样更充分利用数字化基础。从这个角度看,高密度大量交汇复杂网络的社会离不开社会智能化决策支持。

此外,中国智慧城市跟西方的很多国家比起来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很多是从需求导向来推动的,西方更多的可能从低碳、环保、交通、基础设施部件的物联网等方面促进。中国因有大量的社交媒介以及移动支付等工具催生了数据决策支持的需求。

数据需要共享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而在城市化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德勤研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与美国的城市化率差距将缩小到10%左右。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将会带来更多的挑战,比如教育问题、工作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规划和管理,迅速的城市化会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城市的建设需要以智慧化为导向,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运行、管理、服务方式,使得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化。

林纯洁表示,在过去政府一直是智慧城市的购买者,产品的购买者,未来可能会转变为整个的平台的建立者,比如政府需要为数据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规则,里面会包括数据监管、隐私监管。此外,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帮助一些企业真正享受技术进步时代的红利。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怎么用钱的问题上,几位现场的专家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会上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建立共享平台,这样的数据共享平台里面会包括整个数据交互的一个端口,而政府的角色是制定游戏规则,哪些数据由谁收集,哪些数据应该提供,哪些数据能被社会所贡献,产生社会价值,重要的一点是赋予每个公民有享受信息的权利。 政府更多的是在制定规则和保护弱势的利益,特别是促进社会公平层面上做一些文章。

而对于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周素红表示无人驾驶落地还很远。包括法律、规范、各种各样的标准等等还没有准备好,但是作为辅助性的,把人和无人驾驶结合,在适当路段和适当的地方,辅助无人驾驶层面上,应该可以在某种层面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业务与市场发展郑大庆则表示,无人驾驶真正进入到公共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技术应用已经能够体现到现在的智能交通当中,也提供了很多的优越性和便利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