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热传的“滴血查癌”、“滴尿查癌”等所谓的“查癌高科技”,闹得沸沸扬扬,但最终被众多医生和专家给否定:不靠谱!这些方法只能检测肿瘤标志物,最多对医生的判断有些参考价值,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得了癌症。

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去医院进行癌症体检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工作人员热情推销某些价格不菲的癌症筛查项目,说得神乎其神,但最后真正做了之后,却发现压根没什么用,明显是被坑了银子!

那么,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去做癌症体检,到底选择哪些筛查项目最简单、有效,而且少花钱?

很简单,记住以下3条就行了。

第一条:体格检查,简单、便宜,但有局限性

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其中触诊对发现肿瘤有一定帮助。千万不要小看了医生对你的触摸动作,有时候通过按肚子、摸脖子,说不定就能发现某些肿块。

尤其在直肠指检这一项中,医生通过触摸直肠内壁,不仅能发现痔疮,还能发现一些直肠癌。所以大家不要因为害羞而拒绝直肠指检,以防直肠癌被漏诊。

实际上在触诊这一块,我们自己也能做到。

比如女性朋友平时经常摸一摸自己的乳房和腋窝,如果有肿块,应警惕早期乳腺癌的可能,所以要及时就诊。

如果脖子肿了,也有可能是淋巴结肿大了,应小心甲状腺癌或其他疾病。

总之,不管身体哪个部位,若有不明原因的肿块,且在短期内长势迅猛,都应该尽早就医。

当然,体格检查项目虽然简单、便宜,但局限性也很大,只能帮助发现身体浅处的某些肿瘤,而对于身体内部的肿瘤或体积较小的肿瘤,没法检查到,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拍片检查。

第二条:影像检查,较为常见,但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依次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及直肠癌。

对于这五大癌症,癌症体检中较为常见的X线片和B超,就能筛查出来。其中,X线片帮助查看肺癌,X线钡餐帮助发现胃癌和食管癌。B超则有助筛查乳腺癌、盆腔肿瘤及胃肠道肿瘤。

当X线片和B超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后,医生会建议做深入检查。比如针对乳腺异常,一般要做钼靶或乳腺MRT;肺部异常要做CT;腹部某些器官异常要做CT或MRT;胃肠道异常要做肠镜和食管胃镜。

经过上述检查后,如果仍然存在癌症的倾向,需要做CT增强扫描。

与平扫CT相比,增强CT大大提高了病变显示率,不仅能发现更小的病灶,还更容易明确诊断,同时对于那些已经确诊的恶性肿瘤,还有助判断分期,从而有助医生分析病情,进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但是在癌症体检中,刚开始是不建议做增强CT的,因为增强CT注射了造影剂,对过敏、心肺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有一定不良影响。

除了以上影像检查手段外,还有目前最为先进的“查癌神器”——PET-CT,但这个不常用,大多用在被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身上。所以普通人群初次进行癌症体检时,没必要做PET-CT,费用比较高。

第三条:肿瘤标志物,多用于高危人群筛查

肿瘤标志物,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自身分泌,或者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所产生或分泌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进入到血液中后,能通过抽血查到。前面提过的“滴血查癌”就属于这种情况。

肿瘤标志物数值的高低,的确与肿瘤有一定联系。例如:

AFP异常升高,提示有肝癌的可能;

CEA升高,提示有胃癌、直肠癌和胰腺癌的可能;

CA199升高,提示有胆管癌、肝癌、宫颈癌、胰腺癌的可能;

PSA升高,提示有前列腺癌的可能;

NSE升高,提示有小细胞肺癌的可能。

但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等于真的就患了癌症。换句话说,有时即便没有患癌,某些肿瘤标志物也会升高。

比如患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以及孕期女性,他们虽然没有患肝癌,但肿瘤标志物AFP也会升高。有些即便患了肝癌的患者,由于其他因素,AFP反而不会升高,所以极易被漏诊。

可见,肿瘤标志物并非确诊癌症的唯一标准,并且这种筛查方法比较适合癌症高危人群,普通人群不建议做这样的检查。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癌症筛查手段外,有些肿瘤还需特殊的检查,比如妇科体检中运用巴氏涂片来筛选宫颈癌。

总之,对于健康人群来讲,进行癌症筛查要遵循从简单、廉价到复杂、昂贵的循序渐进过程。

如果相关医务人员一开始就建议你先做昂贵检查,此时就要注意了,有两种可能:一是想坑你兜里的银子;二是你确实属于某种癌症的高危人群,有必要这样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