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融资租赁公司开业以来可能就白干了”,一位租赁业人士对日前多家租赁公司扎堆“触雷”凯迪生态这一现状发出这样的感叹。

不久前爆出7亿元违约票据的凯迪生态正引发租赁业的震动。近日,德润租赁、德润融资租赁(深圳)有限公司(德润租赁子公司)在同一天分别起诉凯迪生态全资子公司蓝光发电、桐城凯迪,要求支付租金7038.50万元。

除德润租赁及其子公司触雷外,还有9家租赁公司与凯迪生态的售后回租合同并未到期。未来几年,这11家租赁公司是否能够安全“上岸”,还是个未知数。

再一次集体“触雷”

近日,安徽新力金融连续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德润租赁、德润融资租赁分别起诉蓝光发电、桐城凯迪,要求被告方立即支付租金分别为2769.75万元和4268.75万元。

根据凯迪生态2017年半年报,共有11家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售后回租方式向凯迪生态及其子公司持续输血,未到期的租赁合同涉及资金共计40.85亿元。其中,2015年6月到2016年9月,凯迪生态就与一家大型租赁公司签订了11个合同,共计19亿元,最长合同期限为7年。

对于未来,这些租赁公司是否能取得租金,情况不容乐观。凯迪生态除被曝中票违约为,还有出现多种问题。凯迪生态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亏损13亿元至16亿元,亏损数字是去年净利数字的4倍多。而至今为止,凯迪生态公告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报尚未披露。

但这并非租赁公司第一次“遭劫”。5月10日,盛运环保公布一则债务到期未清偿公告,金额高达6.3亿元,从盛运环保公布的到期未清偿明细来看,共有31笔合计6.3亿债务未偿,其中7家租赁公司受牵连,逾期总额达5707万元。根据零壹租赁智库统计:安徽中安租赁受累最深,逾期总额高达2389万,放款8笔;佛山海晟金融租赁和河北金融租赁各有1笔放款,逾期金额分别为909.14万、748万;厦门海银汇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放款2笔,逾期总额为422.26万元;西藏天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放款2笔,逾期总额达239.83万。

此前,4月1日,锂电巨头沃特玛母公司坚瑞沃能自曝20亿债务违约,整体债务达221亿元,融资租赁形成长期应付款25.93亿元。2018年还公告了两笔各3亿的租赁融资。

此外,2017年3月,辉山乳业资不抵债,陷入风险的债务达百亿元以上,10多家租赁公司被卷其中。

西藏金融租赁风控部总经理李廉表示,市场上爆出的一些违约事件,可以看到诸多金融机构陷入其中。一般来讲,租赁业务是顺周期的。经济繁荣时,企业产销顺畅,经营业务良好,再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巨大的政策惯性,放大了一些行业的非理性繁荣,掩盖了一些风险隐患。而下行时期,客户的经营指标恶化,但杠杆还在,存量债务到期的周转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是风险暴露的一个诱因。

练好风控内功,做到“两要、两不要”

2006年,中国租赁公司仅80多家,总资产200多亿元。2017年,租赁公司的总数超过9000家,单单金融租赁行业资产总额已超过2.4万亿元。在行业井喷式增长中,租赁公司如何冷静思考,谨慎经营?

君创租赁董事长李思明称,租赁公司应“两要、两不要”:“要熟悉你的市场、熟悉你的客户;不要别人做过的客户我也做、别人进入的行业我也进入”。

李思明表示,租赁公司本质上来说,属于具有传统金融属性的企业。在创新发展之前,不妨好好学金融机构,加强公司的事前事中体系建设,做到熟悉市场、熟悉客户。

不同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要在各自熟悉的行业开展业务。当下市场上存在这种现象,例如,当一家实力较强的租赁公司和A承租人开展10亿元的业务后,其他租赁公司跟风而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与A承租人开展1亿元的租赁业务不会存在风险。但实际上,一旦风险发生,大型的租赁公司规模大,可以及时调整以降低风险暴露,反而对于小型融资租赁公司而言“船小不好掉头”。

李思明还认为,租赁公司应该苦练风控内功。从表面上来看,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很容易学习,但是内在的风控组合管理、客户筛选等精髓难以模仿。

流动性管理是核心,如果承租人丧失再融资的能力,那么进入破产重整或清算将是必然结果。李思明称,若承租人进入破产重整,租赁公司即便通过债务重组或债转股保住了一些权利,也将背负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若承租人进入破产清算,租赁公司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

中国康富租赁副总裁黄炜表示,租赁公司需要打造、编制产品手册,通过产品手册,将业务研发、营销、风控、决策、业务操作、资产管理等工作模块实现生产线一样的工艺管理,并通过产品手册打造租前、租中、租后全流程的风险防控体系。

黄炜称,租赁公司还应该着力做好两个工作,一方面是将金融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产品化,实现可复制性。另一方面,不能沉浸在舒适区,而是要不断适应客户需求和同业竞争的需要,保持业务的创新能力。

当承租人出现违约、破产情况,租赁公司是否可以通过取回租赁物来缓解风险呢?

李思明称,虽然在法理上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后,设备贬值、损坏较为严重,即便最后能够取得租赁物,再次利用价值极低。

李廉也认为,租赁物流通处置渠道有限,很难通过处置租赁物缓释风险。

他表示,租赁业务一般周期较长,在租赁期内,政策、市场、技术在变,交易对手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变,租赁公司不但要聚焦专业领域,更要在业务调、审、批、管、退等重要环节,深入了解潜在风险,不要被“聚集扎堆”而左右了对风险的客观判断。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