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宜勇,扬宜勇资料

2023-01-29 23:33 25次浏览 财经

杨宜勇(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领域的治理和变革,不仅事关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更与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息息相关。

十九大报告将对我国社会领域的下一步改革带来什么影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

中国经济时报:针对社会领域的变革,十九大报告释放了哪些亮点?

杨宜勇:十九大报告在社会建设领域至少有十个亮点: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已经给出了路线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给出了时间表;建成法治社会,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文明程度要达到新的高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明显改善;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经济时报:请分析一下这些亮点将会对我国社会领域的下一步改革带来哪些影响?改革趋势会出现什么变化?

杨宜勇:围绕这些亮点的改革将更加深入、更加有力。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讲政治的高度强调了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改革首先要端正理想和宗旨,让改革更加主动。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一方面,要量力而行,不搞民粹主义,不开空头支票。另一方面,强调要尽力而为,久久为功,必成大业。改革必须实实在在,立竿见影。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列出了七个目标举措。针对这些目标举措,下一步应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杨宜勇: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上升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新高度,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关于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关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我们既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又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我们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我们既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又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关于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

空间面貌的改变是岁月的积累,时代递进的是量变的必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