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负极材料市场集中度高,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和日本是主要的产销国,相较于日本的技术优势,中国作为负极材料原料的主要产地,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星城石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池网资料图

随着新能源车产业蒸蒸日上、便携式3C产品更新换代、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锂电池进入快速发展期,作为锂电池四大材料中技术相对成熟的一环,负极材料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市场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公开资料显示,负极材料通常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类,其中碳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炭微球等;非碳材料包括氮化物、硅基材料、合金材料等。

负极材料市场集中度高,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和日本是主要的产销国,相较于日本的技术优势,中国作为负极材料原料的主要产地,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相关数据显示,受益于国内动力电池产量快速增长,2016年国内锂电负极材料产量12.25万吨,同比增长68.27%。其中,人造石墨以其可靠性、安全性、来源广泛、与电解液兼容性好等优点,在动力电池的应用上占据一定优势。

中国电池网(微号:mybattery)盘点了83家负极材料企业,其中,12家企业生产人造石墨,7家生产天然石墨,18家人造石墨及天然石墨都有涉及,8家生产钛酸锂,另外还有7家涉及石墨烯生产。

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名录(部分) 中国电池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长期以来,负极材料价格相对稳定,并以石墨类技术路线为主。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市场急速增长,带动上游材料领域快速发展,同时也对负极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开始调整自身的战略方向,加大对新型负极材料布局。

例如,硅负极的理论能量密度达4200mAh/g,远超石墨负极理论比容量372mAh/g十倍有余。相较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而言,硅碳负极材料的最大优势是提高单体电芯比容量,为有效缓解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忧虑,硅基材料变身研发热点,有望成锂电负极“新大陆”。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在石墨材料中加入硅,已成为目前企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放眼海外,其中,特斯拉将硅碳负极应用于车用动力电池,Model 3采用的硅碳负极,在传统石墨负极材料中加入10%的硅,让电池容量增加到550mAh/g以上,能量密度达300wh/kg;日本松下实现硅碳负极材料18650电池的量产;日本GS汤浅推出硅基负极材料的锂电池,应用在三菱汽车上;日立麦克赛尔开发出高电流容量硅负极锂电池;日本三井金属将硅负极锂电池推向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两大领域。

聚焦国内,中国宝安下属贝特瑞公司生产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已有国外客户批量使用;杉杉股份硅碳负极材料已经试产;国轩高科在其5000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可行性报告中表示,公司已掌握硅基负极材料表面改性及材料预锂化等关键技术;比亚迪目标2018年电池比能量达到240Wh/kg,负极采用氧化亚硅或纳米硅;CATL“十三五”期间希望实现350Wh/kg,采用硅碳材料作为负极;同时,斯诺、星城石墨、湖州创亚等都在积极推进硅基负极的产业化。

此外,近期,钛酸锂也颇受关注。截至3月31日,格力集团董明珠对珠海银隆出资份额增至1.93亿元,持股份额达17.46%,成第二大股东。董明珠曾多次表示,她之所以力挺银隆看中的是其掌握的钛酸锂负极材料技术优势,这也一度将钛酸锂电池推向风口浪尖。除了珠海银隆,中信国安子公司盟固利、天津巴莫、成都兴能、金锂科技等多家公司也在布局钛酸锂负极材料。

至于备受资本市场热捧的“新材料之王”石墨烯,虽然各大企业也在探索其在负极材料的应用,但至今依然停留在“概念化”的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