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给投资者带来最大的利润是每个经营者的天职,而预算是对企业的生产、运营、人事、管理、建设投资等进行控制的最简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预算管理体系和未来几年的现金流量预测,很多公司甚至直接将预算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和业绩考评的依据。

我国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的理论和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管理的研究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中。

在长期的计划管理环境下,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班组核算、费用归口管理等,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计划管理”或“预算管理”仅仅是名称术语的变换。这是因为,生产技术计划、财务计划的核心是生产计划,技术计划是对生产计划的保证,而财务计划是生产技术计划的附属品,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当企业生产和技术计划确定以后,由于产品、设备、材料、人力的价格和供求数量都是国家计划既定的,只要财务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成本和利润就可以确定无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首要关注的是安全生产,只要按时完成产品的生产任务,盈利上缴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导致企业各级人员中的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经济效益、经营效率低下。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

全面预算反映的是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它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企业一定期间内利润的预计额,是企业奋斗的目标,根据目标利润制定作业指标,如销售量、生产量、成本、资金筹集额等)为目的,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进行预测,并编制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则指在企业管理中,对与企业的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与传统的计划安排相比,全面预算有其特定的含义。

(1)全面预算不是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在计划经济下,企业以安全生产为关注焦点,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由于产品、设备、材料和人力的价格和供求数量由宏观主体确定,企业的成本与利润是确定的,因而不注重成本效益。生产与技术的计划,在市场经济下仅仅反映了企业管理活动的部分,价格由市场确定,并且企业的经营行为依赖于对市场信息的拥有度,因而,生产与技术的计划并不能成为企业预算的全部。

(2)全面预算不是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在转轨期,我国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在不断转换经营机制,许多企业开始实行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对未来经济的预测由计划转变为预算。虽然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推动了企业经营思想和管理方法的转变,但他们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预算定时方法,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企业只注重利润指标,而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质量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全面预算是一项科学的控制行为。全面预算涵盖企业的投资、经营和财务等企业所能涉及的所有方面,具有“全面、全额、全员”的特征,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国际惯例。在大型企业,有强大的现金流、物资流和复杂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预算可以起到统合所有这些庞杂支节的干流作用和科学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并使预算管理关注的重点从经营结果延伸到经营过程和资本资产运作过程。

(4)全国预算管理为管理信息网络化提供了节点。预算编制、调整、执行和分析考核的技术性、复杂度都很强,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由于其所面临的市场选择广泛性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层次梯级复杂性,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内容的确定和预算运作都十分繁杂。借助计算机技术,依赖网络信息系统,实行全面预算信息化,是推行全面预算的高效选择。因而,全面预算管理导入还意味着企业管理控制的信息化、网络化,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切入点。

(1).全面预算管理总体框架

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把企业的经济运行看成一个整体,以企业的目标利润为主线,使整个预算管理活动围绕目标利润展开。因此,全面预算首要的工作是通过科学的预测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

(2).全面预算管理业务体系

以市场导向为原则,构建以业务预算为龙头,涵盖投资预算、采购预算、维修预算、成本费用预算,最后以财务预算为终点的预算管理体系。在财务预算方面产生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全面揭示公司预计年度的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状况。

预算编制中,编制对象为详细计划,通过详细计划汇总生成各专业预算报表。业务预算作为驱动因素直接与其他各专业预算关联,财务预算则将各专业预算进行整合体现企业整体情况。

为反映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同时争取企业各个层次的广泛参与,确保编制的预算能反映企业各个层面的经营发展实际情况,预算整体编制过程采用“三下两上”流程。

二.业务模块

预算编制要将预算目标通过数量体系体现出来,并将这些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使预算的编制、执行达到责、权、利的统一。

1.业务预算

业务预算以公司经营预算目标为基础,分析用户需求、资费标准、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情况,对预算年度各业务的用户发展数量等进行预测,并以此为起点编制业务收入预算。同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预测业务促销、委代办等支出,编制业务发展费用预算,最后形成业务预算。

投资预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和对外投资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根据业务预算确定的业务发展所需增加的通信能力,并结合生产维护预算的更新改造部分进行编制。对外投资预算根据省(市)公司对外权益性投资或债券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3.维护预算

维护预算由生产维护部门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维护规程提出的年度设备维护计划,包括:日常维护计划、设备大修计划、更新改造计划等进行编制。

采购预算由各类物资使用部门根据业务发展、生产维护以及日常使用的需要,提出各类物资使用计划,然后根据物资使用计划进行编制,主要包括备品、备件采购预算和材料采购预算。

成本预算由各责任中心根据本责任中心预算年度的工作计划报告书和以前年度的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编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