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014财年发布会刚刚结束,智联招聘CEO郭盛走到了办公楼一层入口处,完成了自己的“冰桶挑战”。当天,智联招聘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看起来相当不错:整个2014财年实现营收10.8亿元,比上一财年增加了18.8%;实现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了19.8%。此前,华尔街预计智联招聘第四季度总营收为2.5741亿元,而实际数字则达到2.836亿元,超出预期。

不过,在郭盛看来,智联招聘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危机,必须尽快从传统的在线招聘网站转型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

很多人问老冀,在线招聘网站怎么就不是互联网公司了?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老冀还记得2000年的北京,清华南门附件有些私营小公共汽车,椅背套上面都是前程无忧的广告。那个时候的很多大学生是这么找工作的:早晨起来吃着一份煎饼果子,坐上这些小公共前往市区的企业面试,手里还拿着一份前程无忧的报纸,仔细研究下一份简历应该投到哪家公司。

当时的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等公司虽然已经有了网站,但是大部分的收入还是来自于线下的报纸广告。他们在国内按照区域划分,有着一支庞大的线下销售团队,专门到各大企业去拉广告。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部分的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开始将求职信息转移到了互联网上,但是这些招聘网站基本的业务模式仍然没有大的改变:仍然是招聘企业在网站上买广告位,求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寻找那些含糊不清的职位信息,投递海量简历,最后坐在家里,期待幸运的苹果能够砸到自己头上。老冀曾经在服务外包公司工作过,由于公司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公司也曾经尝试在这些招聘网站上投放广告。不过据老冀向公司招聘部门主管了解,实际效果并不太好。

在如今这个讲究用户体验的时代,这种业务模式逐渐走到了尽头。当然,我们更不能忽视的,就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中更重要的趋势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随着人口的老化,未来中国的就业人口总量会逐渐下降。如果说过去是人找工作,未来会进入工作找人的阶段,求职者的议价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还要说说老冀曾经待过的服务外包公司,2011年之前根本就不愁招不到应届毕业生,可是此后形势急转直下,即使提升了薪资水平和工作待遇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了。

如果放到这个大背景下,就不难理解智联招聘转型的迫切之心了。郭盛认为,前几年的在线招聘热潮中曾经有上千家企业杀了进来,最后没有剩下几家。最近在资本的热捧下,又有不少企业进来了,但是未来能够活下来的肯定不会太多。

为了适应未来的变化,智联招聘必须尽快完成转型,郭盛将智联招聘的定位从传统的在线招聘网站转型为职业发展平台。两者的区别在于职业发展平台涵盖更多的服务要素,服务用户的整个职业生涯。也就是说,从大学生到高级金领,从招聘到人才测评、职业教育和海外业务,智联招聘将伴随你一起走过。

针对中高端职场群体,智联招聘还推出了全新的产品智联卓聘。如果说过去那个信息密密麻麻的智联招聘网站更多的是客户(招聘企业)导向的话,智联卓聘则是彻底的用户(求职者)导向。它面向职场高端人才,是智联招聘“以电商模式做招聘”的一种模式创新。在卓聘平台上,猎头公司可以对求职者进行评分和文字评价,这些评价将会作为求职者的简历的一部分展示在求职者信息页面上。这种“3D简历”使求职者展示的信息和能力更加立体,企业也更容易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来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相应的职位。同时,卓聘还具备一个特色功能:企业在发布职位的时候,可对意向求职者发送职位邀请,如求职者回复积极意向,即可直接进入面试环节。这样的互动功能省去了繁琐的前期沟通过程,提升了招聘和求职双方的效率。

此外,智联招聘还对校园招聘业务进行了全面重组,将业务深入三、四本院校市场;与英孚教育、达内教育等职业教育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帮助求职者强化职业技能;收购了国内著名综合性专业招聘网站中国人才热线,在苏州成立北京之外的第二个营销互动中心,加强在南方市场的扩张。智联招聘甚至还与网易新闻客户端合作,在其中引入了智联招聘发布。

凡此种种,其实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智联招聘平台化和互联网化,从而应对未来的挑战。不过,在老冀看来,这场革命注定会是非常痛苦的,注定还会遇到非常多的挫折。好在智联已经意识到了,与其让别人革自己的命,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其实,很多传统行业的企业都应该这样,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早点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