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容易,生活和打击。

奥迪吸取了10亿欧元的教训。最近据媒体报道,奥迪取消了L3级自动驾驶计划,将数百名队友转换为L2和L4级自动驾驶技术开发。

之后,媒体对奥迪中国进行了验证,其回答也非常有趣。“正在与德国总部沟通”目前,公司正在加强L4以上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但没有收到取消L3级自动驾驶项目的消息。

“级别”的L3

如你所知,各汽车公司宣传自己开发的自动驾驶时,会出现“解放双手”的高频词。那么,进入“解放”大门的关键是谁?

这次被抛弃的主人公是“限制条件下自动化”的L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达汽车公司对L3级自动驾驶的爱与恨,那么“好像卡在脖子上了”可能是最合适的。咽不下去了,吐不出来。

要说这个“吞不下去”的根源,首先要说自动驾驶的等级。L1-L5表示驾驶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操控车辆交接时人类的参与程度,也就是说人参与度越低,自动驾驶程度越高。

这里的重点是“接管”和“参与”。L3的定义是,司机可以在大部分时间内将驾驶权完全托付给自动驾驶车辆,但必要时可以随时接管车辆。

需要什么?需要什么?" L3处理人机转换问题,这是尴尬的一点."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丹亚在接受汽车头条app采访时表示,驾驶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系统驾驶,什么时候需要交接,中间留下的反应时间是多少,“一切都很难定义”。

也就是说,L3的“解放”再美好,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的情况下,其风险是不可预测的,是真实存在的。一刀切很难处理的驾驶权判定和事故责任划分,到底谁该负责,该负一点责任,都是纠结在每辆车头上的烂摊子。

相比之下,L2级驾驶辅助和L4级自动驾驶的定义看起来清晰得多。

按照L2的定义,部分自动化提供驾驶的自动化辅助功能,车辆在方向盘和减速期间为多项操作提供驾驶,人类司机负责其余的驾驶动作。也就是说,驾驶权掌握在司机手里,不能解放双手,事故责任在人身上。

p>

“L4是在特定情境下实现的,其核心要和L5对比。”姚丹亚表示,只要能在一定的场景下,例如从车库里把车移出来,产品如果具备能力,拥有驾驶权的系统完全可以自己搞定,就可以叫L4级自动驾驶。此时出现事故,责任在系统。

在汽车行业里,竞争是常态,任何一个头部公司的微小变动,都会在“不经意间”酝酿出一场业内大地震,被越级的L3能否改变如今这一片看似欣欣向荣的研发风口?

“伪”需求的怪圈

都说谁跑得快,谁把故事讲好,谁就是主角。

然而,大多数人似乎只看到了第一句“跑得快”。先发制人,占领制高点,人云亦云,跟风而行,目的只为疯狂“蚕食”市场。饼画的都挺好,可实际上谁又能做到真正的量产?

从表上各家量产时间来看,不得不说,2020年果真是国内L3级别自动驾驶元年。

然而,这似乎也是令国外车企们踌躇不易的一年。2017年,奥迪宣布在新一代A8车型中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如今,花10个亿欧元换来一声“太难了”;2020年2月,据外媒报道,长期追求汽车实现完全自动自动驾驶功能的沃尔沃,如今正放弃这一激进的目标,重新澄清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看法;同年3月,外媒报道称,梅赛德斯-奔驰决定推迟自动驾驶乘用车的研发工作,转而将重心放在了发展电动车和自动驾驶卡车上。

国外巨头不约而同的放弃,是认清现实还是虚晃一枪?完全截然相反的国内车企们,“冲冲冲”到底是真材实料还是噱头?在尚未能真正量产交付之前,一切尚不得知。

不过,就以目前中国的政策法规来说,还未开放L3级自动驾驶车型上路行驶,松开方向盘甚至脱眼都是违法行为。面对于此,各家L3级自动驾驶的“解放”,该以何种方式实现?又能给生活带来多少“解放”?一如长安所言,在国内法规开放后,其L3级自动驾驶版本的UNI-T预计很快量产上市。可是,国内究竟要等到何时才能开放?

不可跨越的现实因素,是行业至今无法突破的天花板。

或许国内部分车企也遇到了同奥迪类似的问题,但是耐不过多年经费投入,只能抓耳挠腮地想要剑走偏锋,至今还在想要“钻空子”的怪圈里不停打转。

只要有了“剑走偏锋”的小心思,就难免会滋生诱导消费者仅看“解放”的畸形行为。很多“半级”的概念也相继出现,L2.5,L2.75,甚至L2.99等等,毕竟产品自身“内容量”不多,只能靠看不懂的信息、花哨且空洞的功能以及天花乱坠的噱头补充。

“关键在产业化上。”面对汽车头条APP的采访,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总公司原总经理陈光祖先生直言,老的要改造,新的要发展,智能化要加强,单一的高质量发展并不定于全部,距离交互还有很长时间。他强调,这是一个“共进”的年代,要保证安全。

纵观整个车市,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家车企的研发策略宛如复制粘贴,不论是自动驾驶,还是车机系统,亦或是智能座舱,在风口之下,毫无章法的一拥而上,挥金如土成为常态。

在消费者大量地吐槽“不实用”“价格高”“垃圾功能”的背后,其罪魁祸首是作为靶子存在的智能化本身吗?

归根结底,不以实用为前提的研发,都是“解放”车企自己的钱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