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一位外国记者以“自行车王国”为题拍摄了著名的照片,但记不太清了。

我看过这幅照片,它所表现的,是北京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滚滚人流。这一望无际、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洪流,想必是让外国人觉得很震撼。所以,很多很多的外国人,都曾称中国为“自行车的国度”。

相信每个住在大中城市、有点年纪的男女同胞们,都会对以前上下班高峰时段,那汹涌壮观的自行车洪流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在各个交通干道路口,常常挤满了等待通行信号的骑车人。绿灯亮的时候,黑压压的车流,如开闸之水一般奔涌而出,场面很是壮观。如今,这股洪流却于不知不觉间渐渐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色各类的汽车长龙。

这种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怕是没有多少人能准确地留意到,包括我。但我知道,这充其量也就是不超过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因为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都两三年了,我尚且骑着自行车上下班。2001年,我因为原来骑的车子坏掉,还更换过一辆新的自行车呢。

尽管岁月如水流逝,但我却始终难以忘却,在我年轻时代发生的一些与自行车有关的有趣故事。那时,在每个人的心中,相信都有一个强烈的自行车情结。拥有一辆凤凰、永久、飞鸽、金鹿等名牌自行车,是为人们所梦寐以求的。骑着一辆全链盒、转铃铛的名牌自行车,风驰电掣般穿街过巷,自是与众不同、风光无限,夺人眼球得很。“尼龙袜、白压边儿(一种时髦的布鞋)、全链盒的车子倒倒链儿”,济南的老百姓如此形容那时纨绔子弟的标准行头与做派。

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要想搞到一辆名牌自行车,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首先,要弄到供应的票证,这可不是容易办到的。其次,还得看商店里有没有货,这是需要极大耐心的。因此,当时在负责发放各种物资供应票证、销售紧俏商品的商业部门工作,是非常吃香的。那时,有个词儿很流行,叫做“走后门儿”。托关系利用职权搞张名牌自行车票啥的,即属此列。至于“腐败”一词的流行,是后来的事情了。

一辆名牌自行车,在当时定价一般为150元左右。按同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计算,一个大学毕业生需要三个月左右、一个普通二级工需要五个月左右,才能攒够买一辆自行车的钱,前提还得是不吃不喝。我当学徒工的时候,月工资是20块钱。大学毕业后,每月也就50来块钱。分别得攒多久才能买辆车子,是一目了然的事情。钱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攒够了钱,能不能买得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种情况下,自行车,特别是名牌车所具有的含意,已经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说它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社会地位的标志品,一点儿也不为过。

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回故乡探亲。要回济南的时候,村里的一个青年说,要跟我们一起去济南找他大伯。他说,自己要订亲了,女方提出要一辆好车子作为彩礼。正好他的大伯是个转业干部,在济南的商业部门工作,有条件弄到自行车票。至于购车款,当然也希望大伯帮衬一部分,毕竟是吃公家饭的人嘛。

到了济南之后,我和弟弟送他去了他的大伯家。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大伯陈述完毕之后,他大伯故作深沉地思考了半晌,然后拖着长腔、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这样回答了自己的侄儿:“你买脚车儿呢,我表示欢迎。票呢,我想办法去弄。钱呢,还是自力更生。”我不明白,他老先生何以把自行车叫做“脚车儿”?对于伯父官腔十足的答复,他侄儿啧有烦言,偷偷对我们咕哝道:“还‘自力更生’呢,这不是废话吗?要是我能自力更生,还来找你干啥?”事隔多年之后,每当我跟弟弟回忆起这老先生的神态、语调、以及挺押韵的遣词造句儿,特别是“自力更生”一句的时候,犹自笑得不能自支。

正因为如此,人们好不容易弄到一辆名牌自行车,自然也就金贵得很。车子买来之后,讲究点儿的,会给车座安个漂亮的座垫儿,车架上裹着用五颜六色毛线织成的套儿。不那么讲究的,起码也得在车架上缠上一圈圈胶纸。主要是为了防护车漆,兼做装饰。闲着的时候,就没完没了地擦车,把个车子擦得铮明瓦亮,一尘不染。我在工厂时的一位工友,就曾开玩笑说,宁可把老婆借出去,也不愿将心爱的车子借给别人骑。

宝贵的自行车,也是偷车贼们觊觎的目标。为了防止爱车被偷,人们想尽了办法。单说车锁吧,卡锁、钢丝锁、防盗锁等等,一换再换。纵然如此,自行车被偷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十几年的工夫,先后有五、六辆自行车被盗,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但却徒唤奈何。我在街面上,碰到过几回路人群起暴揍偷车贼的场面,有的偷车贼几乎被打残。那情景虽说有些血腥暴力,但人们的心情我很理解。

在自行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公安交警部门对它的管理,就跟如今管理汽车差不离儿。新买的车子,要到车管所去登记、领证、挂牌、砸钢印,手续繁琐得很。车子丢了,派出所还给登记立案呢。至于能不能破案追回被盗的车子,那就得看运气了。这也反证了它作为人们所拥有的贵重财产,或者说是重要生产资料的身份与地位。

骑自行车不准带人,是那个时候城市交通规则的一项重要规定。当然了,不准带的是成年人,至于小孩子嘛,还是可以带带的。查处骑车违规带人闯红灯什么的,也是交警们的职责之一,没准儿这还是一项主要的职责。既然没那么多汽车好查,那就查自行车吧,好歹都是车呵。五十岁以上的人当中,怕是不少都有过因为骑车违章而被警察叔叔逮住的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我与一位同事相约去看电影。电影是晚上八点多的,我们骑车出门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的同事估摸着,这个时间交警们肯定都下班了。于是,他的那辆大金鹿自行车上便载着四个人出发了。车自然由他来骑,大梁上坐着他六岁的女儿,夫人抱着四岁多的儿子坐在后座上。

当我们经过一个岗亭的时候,于背影处无声地闪出一个警察。他先是不露声色地将我们拦下,然后一本正经地对我的同事说:“同志,请问你的家里还有旁人吗?”我那位同事一时没反应过来,赶忙答道:“有,有!家里还有个老母亲。”警察就笑了:“噢,没都带出来啊!”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我的同事一边尴尬地笑着,一边紧忙地陪着不是,末了还挺实诚地说:“都这个点儿了,我还以为你们都下班了呢。”警察就教导他说:“警察下了班,咱也不能不注意交通安全不是?你说你一辆车上带这么多人,一旦出点儿啥事儿,该有多么危险啊!”

那一回,我的同事被罚了五元钱。这在当时不算个小数目,是他月收入的十分之一强,能买好几斤鸡蛋呢!就把他心疼得不得了。过后好几天,他还嘟囔说,这笔罚款够他全家看五、六场电影,那场电影看得成本太高了。

直到如今,我还常常想起那位有幽默感的交警。可见,有幽默感的人总会使人感到愉悦,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很希望有幽默感的人越来越多起来,这样起码会使我们的生活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对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代步工具不断升级,变速车、电动车、摩托车、乃至小汽车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凤凰、永久等等那些曾经响当当的自行车名牌,也都纷纷没落或者消失,只是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现在,除了在校读书的学生,不管是钱多的人还是钱少的人,把自行车作为主要代步工具的,已经为数不多了。自行车的职能,已逐步由交通工具演变为健身器具,应该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位同事曾不解地问我:“现在的人们骑的车子,看上去都脏兮兮的,怎么大家不像以前那么爱惜车子了呢?”我告诉他,道理其实很简单,按照同期的收入水平和可比价格计算,自行车已经算不上贵重物品,所以大家也就不怎么拿它当回事儿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其实这就是自行车走向式微的征兆呵。

汹涌的自行车洪流消退了,滚滚的小汽车潮水涌来了。对于这种变化,我说不上是应当为之欢呼高兴,还是惋惜忧伤。但不管怎么说,把这看做经济发展的标志,总归是不会有错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十分怀念那曾经的自行车洪流,以及与此有关而又有趣的人和事。

壹点号谷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