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车辆制造过程中,我们经常听说“碳纤维”材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使用车身结构,车身包围,尾翼,甚至后视镜材料对碳纤维也有用?

碳纤维是碳量超过95%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也是广泛应用于军用飞机、航天飞机、医疗卫生、休闲体育用品的机械性能优良的新型材料。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汽车领域也开始广泛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它不仅可以带来轻量化的车身,还能起到环保的功效。不过,碳纤维车型可是“高不可攀”哦,接下来,车叔带大家一起看看它为何高高在上?

碳纤维的使用,会让爱车身轻如燕

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硬的固有特性,又有碳纤维柔的加工特性。这样外柔内刚的 “材料之王”在汽车领域最早是运用在F1赛车上,现如今在民用车上也已经开始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比钢轻四分之三,比铝轻三分之一,在汽车上运用的直接效果就是汽车轻量化。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极佳的吸收率,可以达到钢的六七倍、铝的三四倍,可以让车辆驾驶更加稳定安全。

不仅如此,碳纤维还会给你带来极高的舒适度。碳纤维柔软拉伸性能很好,可以对整车的静谧性有很好的提升。碳纤维不会腐蚀和生锈,可以延长汽车部件的寿命。另外,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性比较强,更易于车身开发的平台化、模块化、集成化,可以减少工装投入以及开发周期。最重要的是,在新能源的研发中,碳纤维的应用可以节约冲压、焊装生产线以及模具的投入,还可以节约电池的占用空间。不过,碳纤维也有缺点,那就是抗氧化性不好,使用寿命不及传统材质,一旦发生剐蹭,很难修复,甚至要进行更换,成本比较高昂。

碳纤维车型“高”不可攀,让低端车型无法企及

高端汽车品牌很早就开始了碳纤维材料的运用,但是因为成本和技术的问题,广泛的普及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碳纤维为何只见于高端车型?因为碳纤维的加工工艺复杂,需要采用热压罐,真空导入等工艺,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产品造价高,无法大批量规模化生产。

最关键的就是成本高昂,碳纤维的材料价格是金属价格的数倍,这也就制约了汽车领域对其使用的范围,更是让低端车型不敢奢望,这就是车叔说的高不可攀。另外,相关的设计人才也很短缺。综合来看,碳纤维从基础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工艺选择,到汽车零件的生产是一个庞大的流程体系,这会给汽车行业的某些车企带来压力,因此很多车企都会避而远之。当然,那些“大户”人家除外。

(宝马i3以及i8)

在碳纤维车辆制造领域中最有话语权的车企就是宝马,为了实现量产电动车的理想,宝马投入了6亿欧元,在德国的莱比锡建立了碳纤维车体生产线,打造出了全世界首座大量生产的碳纤维工厂。在2014年的日内瓦车展中,纯电动宝马i3亮相,使用了大量的创新技术,乘员舱内运用了大量的碳纤维元素,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了碳纤维在量产汽车上使用的里程碑,很大程度弥补了电池带来的重量弊端,不仅让该车百公里加速时间少于7秒,还获得了更多的电池空间和续航里程。后来,宝马推出了i8、i7车型,并宣布在7系推广使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不再只追求碳纤维的视觉效应,而是体现碳纤维的本质优良特性。

除了宝马公司之外,在丰田的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Mirai也能看到碳纤维的影子,这款车的碳纤维用量达到了40-50kg,但是价格却只有30几万,这对于新能源车领域来说,又是一大突破。

看完国外的车企,我们再来看看国内,在自主品牌中,能够运用碳纤维车身的车型少之又少,但也有些敢于创新的车企实现了突破。

前途汽车旗下的首款车型前途K50的上市,成为了国内首款量产型碳纤维汽车。这是一款纯电动的双门跑车,除仅有234kg的全铝合金框架式车身结构,它的车身覆盖件几乎全部采用碳纤维材质,全车共使用了29个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总重量只有46.7公斤,补贴后的售价为68.68万。据悉,长安的C365车型也会成为国内碳纤维的先行者,这款车是长安首款接近碳纤维车身的汽车,主要用于与碳纤维相关性能数据搜集和各种试验研究工作。

车叔有话说

对于碳纤维的普及,现在看来还是有点遥不可及,毕竟一个小小部件都价格不菲,让大部分车企和消费者都觉得高不可攀。只能说,当技术以及成本的壁垒被打破的那一天,碳纤维车型才能走下高地,车叔和大家一样,期盼着那一天能早点到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