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媒体转载了一位日本网民小时候的插曲,很多网民看完后心情舒昌。

这个日本网民小时候经常去小模型店。当时正直的《四驱兄弟》掀起了模型车热潮,很多顾客光顾了那家店,店长也经常在店门口放赛道吸引四轮驱动爱好者,可以说每天都很热闹。

然后有一天,店里的四轮车和零部件都被一个大人买光了,店里买不到满意的商品的常客发出了不公平的声音。

为了应对这头公牛,店长决定采用预约制度。把组装好的四轮车暂时借给店长,只有放在门口的橱窗展示才能买到最新的商品。

对四轮车不太了解的黄牛辞职后,店内恢复了往日的秩序。这位日本网民及时购买了当天发行的旋风突击和飓风音速,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

说到00和10,他们可能很奇怪。为什么一个路人网友的回忆值得媒体付出很多努力?(莎士比亚)。

其实这真的不是“没什么可发的”,而是这位网友说的话击中了两代人某些人的感情记忆。

01.属于80,90的速度和热情

《四驱兄弟》,旋风突击,飓风音速,一句话唤醒了很多网友的回忆。

2000年左右,动画片《四驱兄弟》引入国内,青少年中掀起了四轮车风潮。

《四驱兄弟》讲述了四轮驱动选手通过改装四轮车获得更快、更灵活的性能来赢得比赛的故事。国内观众熟悉该系列的第一、第二部分,即以明星马浩、明星马烈为首的四轮车竞争故事。

除了崭新外观的赛车模式外,最能激发观众斗志的是动画中偏离物理规则的精彩动作,以及与四轮车一起奔跑的比赛形式。

这可能是为了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动画片的观赏性。在剧情中,参与者除了组装不同的零部件使四轮车获得更强的性能外,本身也要参加比赛,让它和赛车一起跑。赛车似乎也有意识地符合参加者的命令和期待。

老实说,这不是“语音助手Siri”的前身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从20多年前开始呈现出乌托邦的面貌。

oimg.com/large/pgc-image/c4ac3ebb5b214dc3aba07ad7c58594eb?_iz=31825&from=ar;x-expires=1695988757&x-signature=Vi4ga6PxiOgfzLezhJDKpxOcG10%3D&index=6" width="640" height="395"/>

而在此基础上,各种四驱车也有不同的技能,能够在特定的场合里发挥不同的优势。

例如主角团中,星马豪的冲锋号直线性能优异,弯道性能缺乏;星马烈的音速号则是与之相反;前者在一些关键赛事当中,甚至可以脱离赛道,以龙卷风的姿势一跃飞天—

而后者则可以贴壁飞行,能够无视路况的险峻—

鹰羽龙的火鸟号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场地的限制,使出贴着墙壁跑的“刀片超车”;而有着巨无霸之称的大钢牙则能够随时抬起笨重的车身,并将前方的车辆给彻底地碾碎殆尽—

如上种种绝技可谓在8090后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小伙伴们没少在玩乐的时候呐喊出对应的招数名字,哪怕知道四驱车根本不可能回应,也只懂得傻瓜式地向前冲撞,也依旧乐此不疲的重复着—

而现实中的四驱车,基本上都被一个叫“奥迪双钻”的玩具厂商垄断。

由于价格低廉、可玩性高,再加上动画的推波助澜,当时的青少年都是人手一台四驱车,或是在玩具店老板设定的赛道上一较高下,或是小区的空地里和赛车一同奔跑—

总之在那个时候,人人都是拼装小能手,想象着组装四驱车的自己就像好莱坞电影里那些黑帮组装手枪一样,别提当时的自己有多酷了。

不过十几二十块一盒的四驱车只是标配,想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四驱车的性能,还得看零件的高级程度。

什么样的底盘更结实、什么样的轮胎抓地力更强、什么样的马达动力最猛……只要掌握了这些,你就是赛场上的王者—

在没有网络和手游的年代,四驱车就是我们的速度与激情。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发展,四驱车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良久之后再回首,发现这个承包了我们童年的四驱车品牌,其实也只是个山寨货。

02.源于“山寨”的流行

1982年,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日本模型厂商田宫,将专业竞技用的无线电遥控赛车缩小改装,舍弃了遥控装置,成功制造了全球第一台迷你四驱车。

至此,这种有着新颖的外观、强大的动力、极具创意的拼装模型迷你四驱车,风靡了全日本。1987年,日本政府正式将迷你四驱车比赛纳入国内体育模型的正式项目,并举办各种赛事,其中还包括国际性的迷你四驱车大赛—

随着迷你四驱车的风潮吹遍日本各地,两位漫画家根据这些迷你四驱车创作了两部漫画,分别是1987年的《四驱小子》、1997年的《四驱兄弟》。

这两部作品先后被改编成动画,迷你四驱车再次得到宣传,田宫双星也根据漫画里的车型生产了迷你四驱车模型。而后,这两部动画被分别引进港台,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于是这新鲜的玩物,也先在港台地区兴起来了—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叫福万的中日港合资公司与日本万代合作,借着后者的玩具生产线,福万首先占领了中国模型市场。

然而一次生产设计的失误导致福万生产的模型被全数摧毁,最终导致停产,中国模型市场出现空缺—

1992年,专注于生产塑胶小喇叭的玩具厂商老板蔡东青,打算去中国香港旅游。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他即将启程的那一天,台风来袭,所有的去往香港的交通瘫痪,他所报的旅行团终止了去香港的计划。

不甘心的蔡东青私自找导游,希望能让他独自前往香港,而这一决定,改变了中国模型市场—

在香港的一个货摊上,蔡东青意外瞥见了一个小玩具:四驱车。

他当即领悟到,这个拼装模型必定能在国内流行。蔡冬青马不停蹄地回到内陆,先找一家深圳厂商生产一些较为精细的零件,后又仿照这个迷你四驱车的生产厂商田宫双星,建起了新的模型厂商“奥迪双钻”。

从商标LOGO、赛车外观、零件、模型包装都“承袭”田宫双星—

为了进一步推广迷你四驱车,蔡东青联合广东省电视台举办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赛,并请来央视做转播,至此迷你四驱车才正式在国内有了话题热度,也顺利在1996年,在全国巡回的“奥迪杯全国少年四驱车冠军赛”。

这场比赛,吸引了24个省市近80万的学生参赛,在总决赛的会场上甚至请来了中国奥组委秘书、新华社副社长、团委教委的领导上台讲话—

通过拼装这些浓缩了赛车结构的四驱车,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协助能力,还能成为他们科研的启蒙,也难怪相关部门会如此重视。

而后,蔡东青又趁热打铁,花巨资把《四驱小子》、《四驱兄弟》引进国内,在各大少儿频道轮番播放。经过媒体和动画的推广,国内迷你四驱车进入了“黄金时期”,无数青少年都为此痴迷—

这里问个问题:从山寨四驱车起家到引进正版动画,那你们谁后期的奥迪双钻究竟是山寨还是正版呢?

答案我是真不知道,不过随着市面上更多的假冒产品的出现和人们对厂商背景的发掘,奥迪双钻陷入了财政危机。

好在蔡东青在四驱车的火爆当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玩具的推广离不开IP的支持。

于是在2004年,他成立了奥飞动漫制作公司,并推出了《火力少年王》、《铠甲勇士》、《巴啦啦小魔仙》等系列IP,一跃成为当时的国漫巨头—

通过这些IP的资本积累,奥飞还买下了有妖气、救回了猴站、投资了电影《刺客信条》,可以说蔡东青的事业风生水起。虽说现在奥迪双钻及其子公司不再像当年那样一统内地玩具市场,但它依旧是中国动漫行业中的佼佼者—

03.最后

20多年后,四驱车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凭此起家的奥迪双钻,显然也不会再把资源分给这个过时的产物。

反观日本,在2010左右,田宫双星重启了停办已久的四驱车全国大赛;2014年也开启了《四驱兄弟》新漫画的连载—

小豪小烈等一众主角们也从过去的娃娃身材长大成了精神小伙,他们的四驱车征程仍在继续,但动漫迷们似乎已不太买账这种情怀的延续。

尤其建立在漫画新作屡屡被曝光槽点的基础上,它也注定不可能重新掀起另一轮的四驱车热潮了—

当然,新作可以不看,新款四驱车可以不买,但曾经拥有过的那段岁月又岂会轻易被忘记呢?

只不过此刻的你我也应该清楚一个事情:原来曾经的热爱,是在一次山寨开始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