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来,对鹏G3的试车报告已经满天飞,对“自动停车”赞特别赞、屋顶摄像头的“会面”,对尚未实现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惊叹”。当然,对这辆车也有“嗤之以鼻”、“不值一提”、“蹩脚仿制品”等差评。到底鹏G3怎么样?我们对这辆车说“什么都不说”。

大家可能已经在之前一波体验的各媒体上看到了几篇鹏G3的试驾报告。外观和装修应该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本文另外谈谈“值得讨论”的所谓“干货”,然后详细说明鹏G3的外观装修,最后谈谈实际道路调试经验。(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这样效率最高,效果最好。那么,Let's Go!

在这里我先说一件事。我们今天试驾的鹏G3车型还不是最终量产发布版本,而是SOP阶段的试驾车、与量产车不同的是,还有尚未组装的摄像头、杠杆细节等。而且底盘和驾驶感也只有90%左右,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车内软件系统已经升级到1.1版本,与将大量交付的正式量产版本相一致。所以今天我所有的评论和描述都只针对试驾的这辆车。量产车理论上可能更好,但理论上这里不做保证。

我们今天试驾的鹏G3车型还不是最终的量产上市版,而是SOP阶段的试驾车型,与量产车有一定差距。

两个智能卖点到底实力怎么样?

也许为了突出鹏鹏汽车的智能化方向和战略,G3在所谓的“智能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至少给人的感觉是智能车。先发制人头衔的两个智能化卖点分别是1。是自动停车。2.屋顶相机。现在来谈谈这两个卖点和我的建议。

自动停车

在“新司机的助手、女司机的福音”试驾场上,该项目的教练这样描述“自动停车”功能,拍胸脯保证了100%的成功率。听到这句话,我哈哈大笑,昨天晚上的发布会上,何小鹏老师的现场展示都成功了第二次,这100%有点夸张了吧。(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成功)我脑袋后面的“天生半骨”开始“不知不觉地发育”。“我不相信这个邪恶”这句话就是我这样的人。

首先介绍鹏G3自动停车的技术实现原理,有助于人们理解我的意图和想法。

目前销售的车型都具备辅助停车功能,但除了极少数高级新车外,大多数传统车型都通过倒车雷达的传感器检测障碍物,完成自动停车动作。简而言之,进一步开发倒车雷达的功能,驾驶员启动自动停车功能后,车辆通过车头和尾部的多个倒车雷达传感器测量距离,如果发现合适的空地,基本上是停车位,通过预先预先设定的方向盘自动程序控制方向,通过倒车雷达传感器实时测量距离,直到车辆几个传感器的距离检测值与预先设定的参数一致为止,基本车辆停车完成。(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Northern Exposure)

gnature=1ULNT9kiZ5txoAYV1EVtewK7gLs%3D&index=4" width="600" height="400"/>

目前绝大多数车辆的自动泊车功能,是依靠车身周围的倒车雷达,也就是雷达传感器进行位置和障碍物判断。

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相对成本低,实现相对简单。但是随之而来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停车位比较大、连续几个空车位、没有其它车辆作为传感器探测距离的“参照物”,那么自动泊车功能就无法检测到明明存在的空车位;并且,如果空车位两侧的车辆停放不规范,斜着或歪着,那么通过传感器探测间距而实现的自动泊车,也会随着“参照物”的姿态而变化。换句话说,就是两侧的车斜着停,你的车也就斜着停。

同时,由于仅仅是盲视测距,因此非标准车位、地面异物、斜线车位、无法被探头发现的细金属柱体都是传统探测头自动泊车方式的“天敌”。

而小鹏G3的自动泊车功能,本意上是要更智能和更合理一些。除了利用12个传统的倒车雷达传感器(超声波雷达)之外,还通过前后左右的4个视频摄像头捕捉外界的实景画面,通过软件系统对视频进行分析,自动分辨出停车位的地面框线,并在倒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进行路径的判断和抉择,自动控制车辆的油门和刹车,并且自动转动方向盘来控制车辆行进的方向。

小鹏G3增加了通过车身摄像头,来捕捉周围场景的停车线的功能。

但是以上这些只是一个终极设想,尚不能完全实现。目前小鹏G3的自动泊车系统还没有那么智能和完善,基本上是通过视频摄像头在1.5-2.5米的距离内,捕捉地面停车标线,并且选择停车位。但是在倒车的时候,除了后视摄像头拍摄倒车影像,以及捕捉停车线这两个作用而继续运行之外,其余前/左/右这3个摄像头则将控制权交还给系统。而判断车辆与周边车辆或参照物的距离,以及车身姿态控制的功能,仍然靠车周12个倒车雷达传感器,按照传统的监测方式进行工作。

为了验证,我尝试在车辆正在竖直向后倒车的时候,遮挡住一侧的视频镜头,车辆没有任何变化,继续向后倒车。除非我挡住后方雷达探头,车辆才会停止。

用简单明了的话说,就是找车位的时候摄像头在帮忙,但是在倒车的时候,基本还是沿用传统倒车雷达实时监测车身相对位置的方式进行运作。也就是说,如果边上车是斜的,就算地面线是正的,但是你的车大概率也会斜着停。而要想实现前文所“畅想”的那种高智能化自动泊车,恐怕还要等所谓的OTA系统升级了。何时升级?目前不知道。原理说完,我们进入实际操作。

像这种没有停车线的非正规车位,以及车辆间距远大于一个车身空档的场地,小鹏G3目前的软件版本是无法实现自动泊车功能的。

在教练演示小鹏G3自动泊车功能的时候,车辆间距和姿态被安排得堪称“完美无瑕”。不要说小鹏G3,恨不得连我那台装配“辅助泊车”功能的,2014款1.4T纯汽油发动机的斯柯达昊锐都能做到。而且个人觉得,这种只需要一把轮就能倒进去的简单车位,如果还要靠“自动泊车”,那您这驾照还是还给驾校吧。所以轮到我实际体验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表演”。

这次演示自动泊车的停车位,无论是与两侧车辆的距离,还是停车线等周边环境简直异常完美。而且细心的你会发现,空车位左右的两台车,外侧车轮都紧贴着另一侧停车线,给演示车位留出了尽可能大的空间。

我先是按照平时在公共停车场里找车位的习惯,将车与右侧竖排停放的车辆拉开将近将近3米的距离。我相信大家平时都是这么做的,为了防止停着的车突然驶离车位,也为了防止有人从车辆间隙中突然出现,所谓“鬼探头”。几乎没有人会把自己的车,贴着右侧一排停着的车行驶寻找车位。但是,随车教练竟出手制止了我继续测试,理由是“这种间隔距离很可能造成泊车失败,打破他100%成功率的保证”。哦…原来他的100%成功率真的没有说谎,因为所有不成功的操作都被他先行禁止,根本不可能发生。

我将测试车向外侧挪动,与右侧停车位的车辆保持大概3米左右的距离。结果陪驾教练禁止我启动车辆,理由是“系统可能会搜索不到停车位,无法保证演示100%成功”。

既然远的不行,咱们来近的。我把车紧贴着右侧竖着停放的车辆,将近一臂的距离,并且根本不给这名教练出手制止的时间,直接启动车辆。果不其然,由于距离右侧太紧,估计右侧摄像头的呈像畸变较大,视频无法判定车位线的存在,因此车辆驶过之后系统显示并未发现停车位。意料之内,情理之中。我们再试一次。

我把车紧贴着右侧竖着停放的车辆,将近一臂的距离,并且根本不给这名教练出手制止的时间,直接启动车辆行驶。

由于距离右侧太紧,估计右侧摄像头的呈像畸变较大,视频无法判定车位线的存在。车辆驶过空车位很久,都没有搜索到停车位。

车辆驶过之后系统显示并未发现停车位,一直显示“车位识别中”。

我把车倒回原位,继续调整到将近一臂的距离,然后第二次进行尝试。结果,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坐在副驾的陪驾教练估计是因为刚刚失败了一次,打破了100%成功的记录而非常不爽,竟然在车辆接近空车位的时候,打开车窗手动掰后视镜(摄像头位于后视镜下方)。由于车辆距离右侧停放车辆距离较近,又是行驶当中,我无法扭头看他的“神操作”,只是通过眼睛的“余光”和右侧后视镜因受到外力而传出的声音发觉,右侧后视镜正在被“不同寻常的外力”进行干预。

坐在副驾驶的陪驾教练打开车窗,以迅雷不急掩耳盗铃之铃儿响叮当之势“手工操作”了一下右侧车外后视镜,系统突然显示发现了一个车位…好厉害!

高手就是高手,“100%专家”的称号不是白来的!“一顿操作猛如虎”,几乎同样的距离和速度经过空车位,这第二次就立刻报告发现了车位!厉害!佩服!不是指车,我指的是手掰后视镜的陪驾教练。

当然,由于距离较近,再加上小鹏G3在倒车时预设的距离判断比较保守,人工需要“1上2下”的贴库倒车,自动泊车用了“3上4下”。虽然不算智能,但至少算是成功了。

经过多余的几次上下腾挪之后,总算泊车完毕,但好像左右间距有些不太对劲。反正最后我是半拉着车门怕磕到边上的车,然后拧着身子蹭下车的。

自动泊车停下之后,我坐在车里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对。突然意识到,这是汽油车的自动泊车场景啊!跟纯电动车的需求有些差距啊。为什么说汽油车和纯电动车在泊车场景不同?原因简单明了,因为汽油车只要倒车入位停好即可,但是纯电动车的充电大部分是要在停车状态下进行,而且小鹏G3的充电接口在前翼子板,因此大概率要车头入内才能顺利充电,这种车尾向内的倒车入位,很多充电桩的线不够长,根本伸不到充电接口处。而一头扎进去的停车方法根本不需要“自动泊车”,如果连往前开都不会,那这名驾驶员根本就不符合开车上路的基本资格。而纯电车最需要的“自动泊车”场景,是将车自动倒出来。而这个的挑战远高于将车自动泊入。

这张照片就非常具有代表性,需要充电的纯电车是车头向内停车的,而不需要充电的汽油车是车尾向内的。在这里也对这两辆占据充电车位的汽油车表示“最强烈的抗议”。

关注新能源车的很多朋友都会发现,目前社会公共充电桩的设置大多需要车辆车头向内停放,而充电之后需要倒车出去,同时车位几乎都很狭窄,周边车辆斜停的概率很大,倒车出来并不容易。很多新车新司机因为掌握不好打方向的时机,经常在充电完毕,倒车出充电车位的时候提前转动了方向盘,让车辆的左右前角蹭到了两侧停放充电的其他车辆。而且由于很多车的后摄像头视宽较窄,只能看到车正后方,而忽略了左右方向的情况。因此还发生过倒车出充电车位时,撞上了停车场内正常行驶的过往车辆,甚至还有撞墙撞柱子的。

充完电之后如何能够顺利的倒出狭窄而又复杂的充电车位,是很多纯电动车主更为迫切的需求。

为什么说驶出比泊入要难得多?因为自动泊入的时候,车辆会在缓慢行驶过程中,有通过视频和传感器扫描周边环境,系统内构建模拟场景的机会。也就是提前能够感知周边环境的可能。

但是自动驶出,尤其是倒车驶出,车辆是由静变动,缺乏对周边环境的了解,根本没有提前感知周边环境,并给软件系统建模机会。同时摄像头被周边车辆干扰和阻挡,也无法全面了解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侧面撞击。这个问题理论上可以通过小鹏G3车顶那个可升降的环绕摄像头,以及尾部预装的2个毫米波雷达解决,但是目前软件系统仍然无法实现,需要后续升级。

因此,自动倒车驶出功能,相比车尾向内的自动泊车入库要更符合纯电动车用户的使用场景。但是小鹏G3当前的软件版本还无法实现。据说在下个版本将会提供更多的自动泊车的场景,希望能将我上文描述的纯电动车特有的泊车使用场景考虑在内。

至于小鹏G3所谓的上帝视角,拼接痕迹太严重,图像畸变简直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外界物体的变形和距离完全失真,我认为目前的版本根本没有实用性。

总结一下我体验小鹏G3的自动泊车的功能,比仅依靠传感器实现的传统自动泊车系统要先进,但仍然达不到复杂场景的实用标准,更谈不上智能。就目前小鹏“纸上谈兵”的各种未来可能会通过OTA系统升级而实现的自动泊车功能,在2017年底上市的日产第二代聆风上已经完全都实现了,包括视频捕捉停车位线、自选停车位、多空闲停车位自动选择、异型停车位等诸多功能,小鹏的研发部门不妨买一台来参考一下。

小鹏G3宣称要在下一个版本才能实现的自动泊车功能,在2017年底上市的日产第二代聆风就几乎全部实现了。

不仅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自动泊车,聆风还支持在屏幕上选定没有施画停车线的地方,进行自动泊车。

如果仅针对目前这个初级版本的自动泊车,也可以了解一下造车的门外汉“零跑汽车”,背后是靠安防监控软硬件系统起家的大华。目前小鹏G3在12月份演示的“自动泊车”功能,我们在今年7月份的杭州,就已经在零跑的软膜车上体验过了,成功率也差不多100%了。同时还感受了ACC自动跟车和刹停等功能。

同样是汽车制造的“门外汉”零跑S01已经在7月份公开演示了他们的自动泊车功能。

同时还感受了零跑的ACC自动跟车和刹停等功能,虽然还略显稚嫩,但至少已经具备实际使用的雏形,而且至少不比小鹏G3目前的这个版本差。

总之,想法是正确的,目标是远大的,前景是明朗的,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干的,事实是残酷的。噱头大于应用,这就是目前系统版本下,我给小鹏G3自动泊车功能的评语。我期待未来软件升级之后,能够实现何小鹏先生在发布会上描述那种“复杂而全面”的自动泊车功能,到那时候我会脱了鞋,手脚并用的给小鹏G3鼓掌喝彩,就像前一晚发布会上那位带头喝彩的兄弟那样。

车顶摄像机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设计嗤之以鼻,或并不看好。但是我个人对这个功能报以很正面的看法,除了它的工程设计之外,我对这个想法甚至有鼓掌叫好的冲动。但说清楚,仅是因为它的出现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全新场景,而不是它目前这“憋把”的现状。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车顶摄像机的功用,以方便刚刚打开“电梯”的朋友们了解它的前因后果。

小鹏汽车在一个号称0.3风阻系数的车型车顶上,放了一个大小如半个篮球,而且有棱有角还有立面的船型盒子。在概念车的时候,有人猜测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让一众极客和高科技粉丝激动不已。结果当正式公布仅仅是一个拍照用的摄像头时,众人闻讯无不大跌眼镜。

概念车的时候,都以为是自动驾驶所需的激光雷达,结果实车发布原来是个摄像头。一阵操作猛如虎,原本以为是王者,结果却是个青铜。

在车内启动这个车顶摄像功能,摄像头本尊就会通过三个立柱支撑升起,此时车外被拍摄的人需要正对摄像头站立,并且伸出五根手指,这时摄像头会铺捉到你的五根手指,并且会随着你进行180+180度的绕车旋转,为什么是180+180而不是360?因为倒霉的三支架结构限制,物理上无法实现360度旋转,只能左边转到头之后停止,或者右半圈转到停止,而无法完整环绕一周……

三支架结构限制,物理上无法实现360度旋转,只能左边转到头之后停止,或者右半圈转到停止,而无法环绕一周。

继续说,当你觉得感觉到位了,可以拍照了,就用两根手指比划出俗不可耐的“剪刀手”,相机捕捉到之后,就会在启动拍摄,并在5秒钟之后定格下画面。所以不仅要比出剪刀手,还要尴尬的保持5秒钟的POSE,迷之尴尬X1。

LOW到爆的剪刀手是启动摄像机快门的手势,同时还要尴尬的保持5秒钟的POSE。

如果你玩儿够了,想让摄像头自己缩回盒子里,只要用手比划出OK的收拾,摄像头就会自动收回盒子里。而如果想再打开,是无法在车外操作,必须钻进车里通过中央大屏的功能触屏来启动,迷之尴尬X2。

当给出OK的收拾之后,车顶摄像头自动缩回盒子里。

如果你在车外让摄像头移动到了合适的位置,也摆好了POSE,比划出俗气的剪刀手,众目睽睽之下坚持了5秒钟,但是就碰巧此时车内的驾驶或副驾驶想换个广播或音乐,把界面从拍照功能切到了别的功能屏幕,那摄像头就假死在了车顶,你就会面对迷之尴尬X3。

如果你是星战迷,那你一定对这种姿势深有感触。我在测试小鹏G3车顶摄像头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这台车在跟我说:“你对摄像头的力量一无所知”。

而如果在车顶摄像头升起的时候,碰巧下雨、落叶、小树枝、鸟屎等杂物掉进了摄像头下面的盒子里,你只能爬上车顶去手动清理,迷之尴尬X4。

当摄像头升起来之后,下面的盒子就变成了一个“向天盆”,掉下什么来都要接着。

而如果你想给小鹏G3寻找一个车顶行李架,加装一个车顶箱或行李框,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发现行李箱底部会和那个车顶凸出来的摄像头盒子发生干涉,而无法安装。迷之尴尬X5。

就算摄像头不升起来,凸出车顶的高度也很难找到适配的车顶行李架。

当你在洗车房,尤其是自动滚轮式自动洗车机洗车的时候,如果洗车机的滚轮力度大,或者转速高,棉条抽打的速度和力度较大,很有可能损坏这个突兀的车顶“异物”,迷之尴尬X6。

这样的自动洗车机,绝对是车顶摄像头的隐形杀手。

在你高速行车的时候,无论摄像头是否打开,都会隐约听到来自车顶的风噪,说小鹏G3的风阻系数为0.3,这点我相信,但是我猜应该是在没有装这个“神奇的车顶摄像头”的情况下做的风洞测试,迷之尴尬X7。

虽然有着数个“迷之尴尬”,但是我却对这个设计持正面肯定的态度。首先,“车”这个概念已经固化太久,鲜有新鲜概念出炉,因此以车顶摄像头作为突破点进行尝试,这个想法起码没有错。

别以为我这是臆想出来的,例如前几年的汽配市场上,有一套来自台湾的车辆24小时监控系统,简单来讲就是前后左右加装4个高清夜视隐藏式摄像头,并且配有一个24小时录像的大容量储存卡。刚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包安装的售价接近万元。后来国产的众多高仿品出现,才将售价拉低到小几千元。而如果没有这种可升起的车顶摄像头配合,有些需要广域摄像头辅助完成的监控和智能系统就无法工作。

虽然有场景,但是现在的这个工程设计实在是让人无语到极点。大疆新出的四轴无人机,御MAVIC 2带的哈苏摄像头既小巧,又高精。而且就算加上四轴飞行机身都比小鹏G3车顶的那个盒子要小一圈多。既然决定做成伸缩式,又是在没有具体商业模型和场景下的量产装车,那么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多考虑成本因素,为何不做成车顶打洞的内藏式?

大疆的御MAVIC 2,去掉无人机部分,真正实现拍照功能的摄像头十分小巧。

目前车内顶棚的高度就已经接近三指,如果适当调整之后,在车顶开孔内藏摄像头的方式,完全可以实现。

一个摄像头,真正的功能部分最大也就是一个网球大小,而我看过小鹏G3车内的顶棚厚度,由于大面积前挡风玻璃而没有天窗,因此车顶棚的厚度和位置完全可以通过开孔的方式安装,并且由于开孔的尺寸远小于天窗,连内部加强筋都可以借用车顶内嵌梁而不用另加。同时排水可以采用与天窗同样的导管,从A柱通向地面。总之,如果有99种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小鹏G3却选择了最糟糕的第100种。

实在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明明可以做到很小的摄像头及升降机构,非要做这么大个。

所以,相比别人的那种不屑与嘲讽,我更持鼓励和积极的看法,但是针对于这个设想的未来和发展,而不是眼前这个不伦不类的设计。我建议,在更加贴合使用场景和合理商业模型出现之前,先改进基础的硬件工程设计,起码没有这么多明显的硬伤。

貌似我把这次小鹏G3想突出的两个卖点都狠狠的吐槽了一把,不过各位不要认为我是黑小鹏,继续往下看,看完之后相信你会认可我的意见和说法。

实际操作的惊喜 让我看到了智能化的种子在发芽

抱着吐槽吐到伤元气的心态,驾车上了路。实际道路驾驶的感受我们放到后面讲,那是车的部分。而我现在要讲的,仍然是关于小鹏汽车心心念要推广的“智能汽车”部分。而真正给我惊喜的,也正是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细节,因为正是这两个细节,让我看到了小鹏汽车种下的“智能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交通周边场景监测

这个“交通周边场景监测”的名字是我起的,官方的命名还不清楚。具体情况是,我正开车跟着车队行驶在广州番禺的市区道路上,而眼睛的余光总觉得方向盘前方的液晶仪表盘上有一群东西在晃来晃去。平时开车,仪表盘除了指示速度和转速,或者功率表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动态显示的东西,如果有什么乱闪,那肯定是车辆出问题的信号或警告。而就在一个红灯前停车后,我看到仪表上的显示的内容,再抬头看到车前方的实景,顿时呆住了。

原本在静态停止的时候,仪表盘只有自己这台车的卡通投影,所以一开始并没有留意仪表盘的变化。

我看到车头前方的几辆车,有厢式货车和几台轿车,在我的仪表盘上都变成了不同样式的车型动画,而随着车辆缓缓启动,仪表盘上的车辆位置和移动速度,与车头前方的实景完全一致,而当厢式货车被一辆轿车挡住之后,仪表盘上的厢式货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轿车的形象。并且几条车道线也丝毫不差的出现在仪表盘上。

但是车辆开始行驶之后,突然车头出现了几个像幽灵一样的轿车投影。抬头一看,与车前方的实景几乎一模一样,连车辆的相对位置都一样。

此时左侧一台轿车压线超车,而仪表盘上的投影也迅速的投射出那台车的影像。

而我们在躲避左侧一台慢速箱式货车的时候,仪表盘上也投射出厢式货车的投影。

并且我也细心观察了一下,小鹏G3的动画不仅可以还原车头前方近景的车辆和道路标线状况,同时还能投射出被前车遮挡的再前面几台车的车型和目前的行驶姿态,说明毫米波雷达在起作用,而不仅是车前方摄像头的“小把戏”。

由此看来,大部分的功劳应该归功于车头的毫米波雷达,当然不排除还使用了车头摄像头进行部分ADAS功能的辅助判断。

虽然这些仅仅是实景投射在仪表上的动画,并没有实际作用,但是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小鹏G3在交通周边场景的监测是实时的,也是已经初步实现的。所谓智能辅助驾驶,乃至若干年后可能实现的自动驾驶,首先要做到的不是驾驶,而是发现和掌控周边事物与环境。只有先做到发现,才能有下一步的对策与控制管理,再激发动作。因此,全面的监测与发现是智能汽车要迈出的第一步。

同时,这个功能如果进一步引申,可以实现在3D高精地图配合下的实时AR导航,可以做到前方远距离视距外的事故预警和提前介入预防操作,甚至在限定环境因素下的自动驾驶。

说完这个令我惊奇的功能之后,又一个发现令我唏嘘不已。

功能强大的“彻底到基础硬件的语音控制”

无论纯电动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都在争先恐后地取消物理按键和旋钮,改为触屏操作,而中央屏幕也是越做越大,所有车内控制按键几乎都要依靠这块触屏来进行操作。有些车辆的功能逻辑设计的异常混乱,为开车灯,需要进入三层菜单,然后在三屏之后的下拉菜单里找到控制键。别说是行车时候的盲操作,就是原地停车给你五分钟,你都未必能找到准确的位置,并进行操作。

了解一下小鹏G3的内饰,除了方向盘上几个快捷键之外,取消了几乎所有的物理按键,功能全部迁移至中控触摸大屏。

我们回到事物的起源,为何要将这些物理按键变成触屏菜单里的选项?不是因为要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么?如果仅仅是物理改触屏,而没有其它方面的变化,那岂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还砸脚后跟么?既麻烦,又倒霉。

虽然有的车企会说,我们把车灯默认在AUTO位置,雨刷也默认到AUTO开启状态,各种功能开关选项都是默认AUTO,全部自动开启而无需人工干预,但是不同的人需求是不同的。车灯在AUTO档位下,白天是不会点亮的,但是我开车跑高速公路,开多弯山路,或者进入照明条件良好,无法触发大灯点亮条件的停车楼内,都喜欢手动开启大灯,让被人能更轻易的发现我,保障我的行车安全。这时候,我就要费劲巴拉的去触摸大屏上开始翻菜单玩,岂不是更不安全?

而取消物理按键,集中到触屏之后,最简单也是最高效的控制方式是什么?我想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到,语音控制啊!

虽然现在号称可以实现语音控制的车载系统也有几家,什么“绊马、糯米、小美、小肚”花式百出,但大多集中在放个歌,换个台,空调温度上下调节之类的初级功能,能语音控制开个车窗和天窗已经算是相对高阶了,能控制大灯等车辆主要硬件的指令几乎都无法执行。如果不能实现全面的语音控制,那把物理键的功能控制都藏进触屏还有什么意义?

小鹏G3的语音控制一开始我是没怎么留意的,毕竟现在成熟的供应商软件方案很多,随便抓过来一个,改一下呼出名称,配个音,录上几句俏皮话就能号称自主研发新一代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了。不开玩笑,我花了600块钱给我自己的一台油车换了个安卓大屏车机,通电的那一刻竟然发现也带所谓的“语音控制”,而且试了一下,什么打开广播,换歌,打电话之类的简单功能竟然都能实现,而且语音识别率还不低。所以我对所谓的“语音控制”并没有特别的留意。但是毕竟是新车试驾,我必须完成我自己预设的所有项目和流程,哪怕明知道会失败也要实际操作一下,来验证这个功能是否有效。但这次,我又错了。

什么声音大小、空调温度、放个音乐唱个歌之类的太小儿科了,直接挑战高难度吧。“你好小P,请打开车灯”,我心里盘算着得到的答案肯定是“对不起,我还不会”或者“对不起,我没有听懂你的要求”之类的回复,因为截止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能够直接操作到车辆大灯开关这样,深入车辆硬件控制的语音控制系统。但是车内音响中竟然传出“前大灯开了哦”的回复,而且前方车辆的尾门上,看到了我车灯反射的两个大亮点。我当时就惊了!

当我给出“请开大灯”的语音指令之后,小P立刻回复“前大灯开了哦”。

我立刻下车确认,大灯真的打开了。

当我给出关闭大灯的语音指令后,小P又显示“车灯关闭啦”的回复。

大灯果然关闭了,只留下了造型号称灵感来自于星球大战激光剑的日间行车灯。

个人觉得原力觉醒是星战里比较失败的一部作品,但如果这把激光剑能量产,我倒是很有兴趣吃土攒钱买一把。突然想到,小鹏汽车的同学会不会觉得我是黑暗面的?那好吧,“你对黑暗面的力量一无所知”!(这个梗我能玩一年)

经过反复尝试,发现小鹏G3的语音控制的确已经深入了车辆的机械硬件部分,可以通过语音来控制车上大多数硬件操控。我是越玩越开心,越玩越过瘾,直到我给出“请把坐在后排的厂家陪驾人员弹射出车外”的指令后,小P才回答“我还没学会呢”。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我们看科幻电影,包括钢铁侠,主角与智慧电脑的交互大部分是通过语音对话指令来完成的,而不是满世界抱着一个触摸屏翻菜单,找虚拟按键。因此,只有能够通过语音控制绝大多数车辆硬件和控制功能的“语音控制系统”,才符合智能汽车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小鹏G3做在了前面。

就连我并不怎么待见的“自动泊车,都可以使用语音启动。

而且小鹏G3的语音识别能力还真挺强的,就连我有意胡言乱语,小P也能准确的捕捉到每一个发音,并相应选择出正确含义的字。

不过这里提个建议,在涉及如“开、关车灯”之类高级别安全控制功能的时候,是否应该加一次确认?比如让小P问一句“确认么?”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误操作。否则,假如我们大半夜开车赶路正听评书呢,突然评书里一句“屁!你给我把灯关上”,结果“咔嚓”一声,正在午夜中飞驰的车大灯突然灭了……

综上所述,实话实说如果让我来选择小鹏汽车上市期间的市场宣传主题,我绝对会选择“交通周边场景监测”与“彻底语音控制”这两点,而不是“自动泊车”和那个“车顶摄像机”。因为这两点才是真正智能汽车的雏形,也是最有价值的智能化底层结构。而这种智能化的种子,在小鹏G3身上生根、发芽,让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对G3车型今后的智能化畅想有了脚踏实地的根基,而不是虚晃的空中楼阁。这才是让吹出去的牛逼,能够落地成真的做法。

常规介绍和试驾感受

好了,聊了不少关于小鹏G3人工智能的事情,毕竟小鹏汽车将人工智能作为G3的主要卖点,而将车本身放在了第二的位置上。所以这次试驾,我们也肯定是要先聊最重要的“智能化”真相,然后才是对车辆进行基本的介绍和感受。

首先是外观内饰的介绍

其实这两天众多媒体关于小鹏G3的试驾报告铺天盖地,已经让大家看到快高血压的地步;而大多赞许有加的描述,看得都快让人得糖尿病了。所以我在外观、内饰这种主观喜好为主的环节,以图片为主,文字描述为辅。

小鹏G3的长宽高分别为4450mm/1820mm/1600mm,顶配带有360度车顶相机的车身高度为1668mm,轴距为2610mm。

外观方面,小鹏G3在整车的造型设计上原创度还是比较高的。新车前脸采用了时下纯电动车型上非常流行的,与车身同色的封死设计。

不过相较于同样采用类似设计的腾势500和帝豪EV等车型,小鹏G3前脸部分隆起的线条,结合底部十分运动化的前杠造型,使得前脸部分的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错的层次感,并没有那种“摊大饼”的感觉。

前大灯组的整体造型据说灵感来自星球大战电影里,绝地武士们使用的激光剑。灯腔内部的设计也富有很强的科技感。同时在灯光光源方面采用时下较为普遍的全LED光源。

此外,小鹏G3全系标配与特斯拉Model X,以及雪铁龙和欧宝都曾用过的全景风挡设计,这块风挡玻璃的面积达1.889平方米。

目前全球几个采用这种全景前风挡玻璃的车型,全部采用的是法国圣戈班的前风挡玻璃。

而四个车门和尾门上的普通玻璃,则采购自国产福耀玻璃。

尽管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聊胜于无”,但是我看到这个全景前风挡使用的遮阳板,我立刻将成语改写为“无胜于聊”。同样是全景前风挡,欧宝那种可抽拉式的整体遮阳帘即合理又有效,为何不用呢?

当我看到这个遮阳板收回之后的样子,我觉得要是国家没强制安装的话还是拆了吧,至少还能节省几百块点的成本。

目前使用单目摄像头,如果ADAS系统需要的话,可能会在下个版本改为双目。

小鹏G3的车身侧面轮廓较为紧凑,车头与车身之间的所占比例偏小,再加上侧面较为丰富的线条设计,使得小鹏G3的车侧在视觉感受上有着很强的运动化效果。并且在细节上还采用了悬浮的车顶的设计。

快/慢充电接口被设置在了左右两侧的前翼子板处,这一设计细节与蔚来ES8和奥迪e-tone等车型相似。

车尾在造型设计上与前脸相呼应,都有着非常出色的层次感设计。贯穿式的尾灯组造型也是时下汽车设计上较为流行的设计亮点。

同时借助于LED光源,使得小鹏G3的尾灯组在夜间点亮有着极强的辨识度与科技感。

内饰方面,小鹏G3的内饰设计十分简约。

有人戏称小鹏G3是高仿特斯拉,又名“特斯鹏”,仪表的样式与特斯拉几乎如出一辙。

中控部分采用时下流行的15.6英寸的竖状中控触摸屏,为方便司机操作,稍向驾驶员一侧倾斜。

三幅式方向盘的设计稍显成熟,这与车辆本身直击年轻化的定位有些不太相称。

小鹏G3采用档杆式换挡机构,与特斯拉一样,也是奔驰样式的。

由于方向盘转向柱的右侧被换挡杆占据,因此雨刷器控制杆就被挪到了左边,和转向灯合为一体。大灯刚才介绍了,默认AUTO档位,并且可以语音控制开闭,因此就没有单独留开关。

目前这个控制杆还是SOP阶段的样式,据说在量产车上有微调,控制杆顶端的银色装饰会被改为一个控制屏幕信息切换的微触开关。

小鹏G3十分创意地把电子手刹控制键放在了方向盘左后方,左侧空调出风口下方。大众车主一定会很别扭,因为这可是大众车系灯光开关的位置。

小鹏G3提供普通皮或NAPPA皮两种选择,乘坐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一体化头枕没有突出的部分,所以不会有个别车顶后脑勺的不适。

作为想打造一款智能化的车型,前排座椅还支持手动输入驾驶员的性别、身高和体重,车辆自动调整驾驶员座椅的距离和姿态。

不过我个人尝试之后,感觉还是不如自己调节的舒服,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不一样,上身和下身的长短比例也各有不同,仅靠身高体重的数据,想做到人人合适还是挺难的。

当然,全车还有其他一些开关的部分是可以通过中控屏幕进行控制的,当然也都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来操作。现在是不是隐约明白,我刚才为什么说小P的语音控制很强了吧?

后排座椅和空间,你是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可能会有点不舒服,太板正,而且腿部空间略窄?没错,相信你的第六感,你的感觉一点儿都没错。

至于脚下空间,起码比威马EX5好,尤其是左脚的位置,有非常合理且舒服的空间预留。

小鹏使用18650的三元锂电池作电芯。而电池供应商有两个,分别是比克和联动天翼。

小鹏G3的悦享版和智享版车型使用的是比克的电池芯,电池容量47.1度;而顶配的尊享版使用的是联动天翼的电芯,电池容量47.6度。如果购买悦享版和智享版车型想升级为47.6度的联动天翼电池,那么需要加2000元选配。由于联动天翼目前使用的18650电芯,是松下在国内建设的一条生产线,和特斯拉使用的电芯同款,再加上NEDC续航多出14公里,所以还是挺吸引人的。

这是小鹏的前发动机舱,仍然采用分体式总成。从几个压力水壶和橡胶液体管路可以看出,车辆的电池、电驱和电控系统全部采用液冷。但具体是直接液冷,还是相变材料传到,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从小鹏如此迷恋特斯拉的情况来看,相变材料为主的可能性更高。

由精进电机提供的驱动技术架构,因此电机和电机控制器势必全部使用精进电机的配套。电机控制器额定容量90kVA、最大容量220kVA、额定输入电压374VDC、重量11公斤、防护等级IP67、水冷。

充电机和直流转换器(DC/DC)二合一。

刹车使用的是传统真空助力泵式液压刹车系统,而不是现在比较热们的ibooster电控刹车。也就是说,刹车系统无法帮助进行能量回收,所有能量回收的工作全部交给电机来完成了。

这是驱动电机与减速器总成,与车身框架进行连接的“机爪垫”,由于没有使用传统发动机那种“落列叠加”的方式,而且钢性连接的中间有一圈橡胶进行减震,因此小鹏G3在电机滤震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

而且从缝隙中隐约看到,电机还被一层类似海绵的材料包裹,意图降低电机高频噪音和震动。

试驾感受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鹏G3在场地内的几个功能演示吧。

首先是离地间隙展示,由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都在底盘下部悬挂,所以很多消费者都非常关注纯电动车的底盘离地间隙。曾经有款续航里程在当年十分领先的车型,因为是靠堆砌电池实现的,底部电池包的体积十分庞大,因此底盘的离地间隙少得可怜。

单纯给你一个离地间隙是数字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非常理性,且精确地将数字在实际场景下进行还原。因此我们通过实际物体来给你一个感性的认识。

地上放着一个两扎左右高度的白色盒子,小鹏G3可以轻松驶过。

换个角度,再来一次。如果比较感性的形容,小鹏的离地间隙,基本上相当于三分之一轮胎的高度。只要障碍物能通过前保险杠的下护板,就能顺利的驶过。

接下来,我们感受一下碎石路面的行驶。

现场有一个大概十来米长的模拟鹅卵石路面,需要慢速通过。说实话,这样的试驾展具模拟下的路况,和真实道路下快速通过的感受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现场有一个模拟的鹅卵石路面,陪驾教练要求慢速驶入,几乎怠速通过。

看似零散的鹅卵石路面,经过昨天和今天上午的反复碾压,已经隐约形成了一条稳定而相对平缓的车辙印,因此鹅卵石带给车辆悬挂的冲击和碎震已经平缓了很多。

所以相对模拟的展具来说,我更喜欢在真实的场地进行体验与测试。鹅卵石路面体验顺利完成,进入下一个项目。

下一个项目在暗房里,就是一个黑乎乎的临时暗房里。

车辆缓缓驶入一间暗房。

当车辆驶入之后,有人负责拉上前、后出入口的黑帘子,然后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环境下,将像我这样“吐槽挑毛病”的媒体挨个掐吧死,刨坑埋喽…当然是开玩笑的啦!

停稳之后,前后的出入口都被人用黑帘子拉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房间里,他们终于准备要动手了!

砰!砰!随着两声枪响…哦不,是两盏大灯点亮,体验开始。

原来暗房是为了模拟黑夜环境,而后面的两盏大灯则模拟后车“缺心眼少智慧”的司机开远光灯的场景。凸显小鹏G3的两个车外后视镜,以及车内中央后视镜的防眩目功能。

至于具体效果如何,我体验的时候,左右后视镜的防眩目效果还不错,起码感觉不刺眼。而中央后视镜的防眩目则没有试出来,因为我停车的位置,正好后尾门的两个C柱把两个光源挡住了,中央后视镜里黑乎乎一片,什么都看不见。

这个暗房环节还有一个体验项目,就是自动大灯的点亮速度。

当车辆刚刚进入暗房的时候,车头大灯就迅速自动点亮,几乎没有任何延迟,这一点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这个大灯的光型好像有些小问题。

按照法规要求,为了避免对对向来车的司机视线造成影响,左侧车灯的光型应该略低于右侧大灯光型,呈现类似于“厂”自行的效果,但这里小鹏G3已经是个“一”字形,应该需要进行灯光调整了。也就是多年前验车肯定过不去的那个项目,两把螺丝刀拧几下的活儿。自从当年郑渊洁老师“大闹检测场”为舆论爆发转折点之后,车灯复检的比例呈断崖式下降,而验车场少了一项“不可言说”的收入来源。所以第二年,验车费用涨价了。当然这是题外话,我们继续说小鹏G3。

最后一个场内体验环节,就是交通标志牌的自动识别,以及0-50公里的加速体验。和暗房环节一样,又是一个二合一的体验环节。

体验的方法也很简单,在一个直道上将车挺稳,然后地板油(电)起步,将车提速至50公里/小时,感受一下所谓0-50公里时速3.7秒的感觉。

原地起步,感受一下0-50公里/小时3.7秒的加速感,并且车辆会通过前置摄像头,进行路边道路标志牌的识别。

感受就是,还行。0-50公里加速3.7秒;0-100公里加速8.2秒,基本上属于家用车的级别。在纯电车里这个数据可能并不突出,但难能可贵的是起步加速度时候,并没有大部分纯电动汽车的晕眩感,而是很像传统汽油车的那种沉稳的加速感。从最大145kW功率输出的驱动电机来看,想做出更快的秒数其实完全有可能,但是带来的晕眩和所谓的晕车绝对是令人不适和痛恨的。所以,我对小鹏G3这种看似数据不突出,但更多处于乘员舒适感的出发点表示非常认可。

车是给人服务的,尤其小鹏G3这种家用属性为主的车,不论是受三电系统制约,还是工程师的有意而为之,反正现在实际的驾驶感受很好,我建议不要再改动了,保留现在的体验就够了。

而仪表盘上也清晰地显示出,捕捉到的50公里限速路牌标识。

今天在场地内进行演示的识别道路标志,是最简单的场景。因为实际道路上,各种标志标牌的场景十分复杂,而且相对比较混乱。尤其很多标志标牌是呈组合形式出现,一下出现好几个,此时能够捕捉和判读标识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智能判断哪一个交通标志是针对本车的,而哪些标志标牌是与己无关的。

举个例子,我们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限速牌多是100或120的红圈。但是每到一处离开高速主路的匝道口时,都会出现限速60或30的标牌。所有的直行车辆,如果是人在驾驶那么根本无需判定,大脑直接过滤掉;但如果是车辆进行判断,那就费劲了。由于限速标志都一样,没有特别说明哪个是高速主路限速,哪个是匝道限速,而仅依靠捕捉交通标志牌进行判断的车辆软件系统来说,很有可能会认为是高速路突然限速至60公里/小时,然后在风驰电掣的车流里,突然自动启动急刹车从120降速到60,就算运气好不被追尾,也要被众多后车司机骂街啊。别跟我抬杠说高速路主路没有60公里/小时的限速,那是你在国内跑的高速太少。

因此,有时候某个功能看上去十分美好,但放在实际道路上进行考验的时候就漏洞百出。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试驾一定要在真实环境下进行的原因之一。也应了中国古代智者的那几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真金不怕火炼”,“土豆粉条炖排骨,不超4个小时别起锅”!

原本是个二合一的测试项目,活生生被我变成了三项。算是搂草打兔子的收获,虽然没有拿仪器实际测量,但是小鹏G3的紧急刹车从感觉上还是挺不错的,感觉刹得住,踩得实,没有心慌怕刹不住车的感觉。

完成了所有的场内测试,下面我们就该排队出发,离开场地进入广州番禺的公共道路,进行开放道路的试驾体验了。

开放道路的简单试驾

小鹏G3排好队,大家准备出门喽!

由于本人运气比较好,坐上了一辆由驾控教练和厂家工作人员组成的的尾车,因此全程被两路人马牢牢盯死在方向盘上。别说用大单反相机拍几张动态照片,就是用手想摸一下我随身的小卡片相机都被喝止住。所以全程我就像一名害怕被乘客投诉的专车司机一样,只能专心开车,而没办法碰手机或相机拍照。因此,道路试驾的感受只能用文字来描述而不能配图了。好在不长,各位应该在看烦之前就说完了。

这是出发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这个方向盘好粗,为什么要做这么粗?注意,是粗不是糙。

文章开头说过,这是一台SOP1阶段的车,所以很多地方还在进行调整,虽然驾驶感受方面和量产车已经十分接近,但是毕竟还是会有些许调整。所以,我们今天谈到的试驾感受,还是局限在这台车上。

据介绍,小鹏G3的底盘是由著名的公司-米拉提供的调校工程服务。听着是不是觉得有些耳熟?不错,国内有几家纯电动车也是委托米拉进行的调校,比如前途K50那台纯电动双门跑车。

小鹏G3在路上行驶的底盘整体还是挺不错的,由于纯电动汽车独有的电池增重,且重心靠下,因此悬挂几乎都选择偏硬的方向,小鹏G3也不例外。开着小鹏G3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底盘的的感觉有些类似价位在15-25万之间,国产大众品牌车型的感觉。同时NVH静谧性很好,不仅听不到电驱电机的高频啸叫声,对外面的噪音也有很好的隔绝,旁边经过大货车的时候,车内甚至都听不到那种“气势磅礴”过卡车的噪音,这个是要点赞表扬的。

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有几个关注小鹏G3的准车主在微信群里问我,“为什么有些媒体说这款车方向盘很轻,也有的媒体说很重,而且油门刹车踏板的力度,以及能量回收的感觉也都描述得不一样?是一致性太差么?”

虽然我对小鹏G3有不少不待见的地方,但是这里必须要给小鹏G3洗个地。不是一致性差,而是几家媒体朋友因为体验的时间比较短,并且对车型还没有熟悉,所以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小鹏汽车的驾驶模式、能量回收成都以及行车状态都是可调的,而且排列组合有很多种”。

从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小鹏G3的驾驶模式、能量回收,甚至方向盘助力都是分档位可调的。

小鹏G3的驾驶模式分为“舒适、运动、经济”三种;能量回收也分为“低、中、高”三档;方向盘助力也有“轻柔、标准、运动”三个段位可调。而三个项目经过是不同的排列组合,又能组合成大概3…9…27…反正好多好多种组合。

光有组合是没用的,因为有些品牌的纯电动车虽然也给列出一堆选项,但给人的实际感受没什么不同,几乎改与不改一个样。但小鹏G3可不玩虚的,除了能量回收涉及到车辆行驶状态和道路状况,相对不那么明显之外,如果调整“驾驶模式”和“方向盘助力”这两个选项,就可以得到立竿见影般的效果!

比如我在出发后不久就将驾驶模式从经济换到了舒适,并且将能量回收调到了低,而方向盘助力保留轻柔。这时候,车辆那种皱巴巴的劲头消失了,松开油门踏板之后车辆也可以像燃油车一样远距离滑行了,方向盘轻到让人觉得像是在玩游戏机。反正和刚刚驶出试驾场地时候的感觉完全不同,甚至就像换了一台新车。

但令我不悦的是小鹏G3在多数组合下的刹车踏板力度,阻尼力度偏弱,并且踩下之后没有质感,真的就像玩电子游戏机的那种感觉。让人缓踩刹车的时候,拿捏不好力度,很容易踩轻,或过重。虽然刹车还是比较线性,但是那种“空荡荡”质感不是很招人待见,希望在量产车上能够得到改进。

至于传说中的涉及智能辅助驾驶、ADAS自动驾驶什么的,大家就别想了,软件还都没完工呢。

以上就是道路试驾的感受。由于SOP阶段的车,太多描述也白费口舌。等量产车在2019年正式交付,我们拿到量产测试车的时候,再通过视频等更加直观的方式,带大家进一步体验和感受。

小鹏G3到底如何?

无论是将“智能”二字作为车名的前缀,还是贯穿发布会始终的“智能论”轰炸,小鹏G3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智能”,简直就是中国的“小特斯拉”,尤其发布会上一张写满了三个英文字母的PPT,掀起了当时在场订单车主的高潮,仿佛新车到手根本不用开,它自己就上路狂奔了,能实现比5级还NB的自动驾驶,连辅助都不用了,直接青铜圣斗士变雅典娜。

但是回放之后却发现,大部分功能后面都有一个“小星星”,而右下角的“OTA”之后让大家都冷静了下来,原来不是现货而是期货,具体实现还不定“猴年马月”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功能目前软件尚未完成,需要后续OTS升级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这些功能目前只是期货,而不是现货。

所以,经过一整天的试驾,我的真实感受是:如果仅仅把小鹏G3当做一款工具属性的纯电动汽车,在这个价位上是OK的,动力表现和整体试驾感受是对得起这个价格的,甚至还有一些超乎想象的意外。

但如果你指望买一台智能化的、能够带给你极客感受的IT属性的产品,那么就目前的软件版本而言,你大概率会很失望。除了智商欠费的初级自动泊车之外,全车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实际使用的智能化功能,几乎不是要等OTA升级,就是仅仅一个雏形或萌芽状态,尚无法有实际作用和表现。

综合结论就是,如果你对小鹏G3的外观内饰满意,续航里程觉得合理,价格又能够接受,只是一个代步工具,那么你可以认真考虑;如果你是急性子,现在就要立刻享受到小鹏汽车描绘出来的那张“智能汽车大饼”,幻想着自动驾驶的惬意,车辆在狂奔的时候能一边吃泡面,一边玩游戏,那我劝你还是歇歇吧。软件系统要是从北京到广州,这还没出固安呢。

如果你是中间派,既对小鹏G3有好感,同时又不介意等上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期待软件慢慢成熟,功能逐步解锁开放,那么小鹏G3也算是个不错选择,毕竟硬件在购车的时候就已经安装到位,缺的是软件的支持。并且放远目前国内同级别、同价位的其它竞品车型,能往智能化发展的车型还真没有几辆。

不吹不黑有啥说啥试驾小鹏G3,欢迎有价值、有意义的讨论,叉腰扯脖子骂街的一律拉黑。

最后放一个彩蛋吧!

小鹏G3的中控屏内置了一个软件模拟器,所以很多经典的街机老游戏都可以在中控屏上玩,比如这个我最爱的《恐龙快打》,当初可是我在街机上包小时无限续币,才全部打通。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为什么配置单里有一项:买车送蓝牙手柄和卡拉OK麦克风了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