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网客户端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宋宇成、郎家慧)徐贝在拍摄2019年西南联合国大会记录片时,清楚地记得当时100岁的《呼啸山庄》翻译家、翻译家杨超越的场景。

“那天中午太冷了,我去采访杨浦老师。我走进房间,看到她戴着腿在床上休息,一个人失魂落魄地听着歌。我问她,‘杨老师,你在听什么?"她调皮地笑着说。"这是我的小快乐!然后把耳机插到我耳朵里。那首歌的名字是《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翻译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九零后》中蜡烛。偏方孔道

徐凤堂决定暂时增加拍摄。杨超越安静地坐着,背景音乐决定反复播放这首歌。目前,由徐熙执导、讲述西南联合国大会学生故事的纪录片电影《九零后》以《onday when we were young》为电影的英文名。

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拍摄了16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西南联合国大会学生,包括杨传宁、许延忠、潘志勇、杨超越、王熙哲和马识途。

对他们来说,西南联合国大会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像第一次一样鲜活的青春记忆。

电影《九零后》导演徐贝。偏方孔道

以前的学生

其实杨超越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

2016年,西贝为了制作《西南联大》纪录片,采访了南西欧10多名大会同学。

那年,徐熙在美国第一次见到穆宁坤,决定10点接受采访。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的这位学者当年90多岁,结果太激动了,看错了时间,在拍摄当天凌晨2点起床等了几个小时。

翻译家刘延子在采访当天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丝绸衬衫。采访开始前,她的女儿很沉默地送口红。刘延子表示,只有非常端正认真地涂口红,才能开始采访。

资料图:云南师范大学内西南联合国大会教室的旧址。中新社记者林东沙镇

主创组也采访过西南联合国大会在校期间对抗侵略者的罗振贤。2019年,西贝把纪录片《西南联大》光盘送给儿子,让他传给儿子。

“有一天,我收到了儿子的微信。特别感谢您寄来的作品。爸爸住院很久了,不省人事。(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家人)我昨天晚上把这张光盘放在他枕头旁边,第二天早上他安然去世了。”

徐熙拍摄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时,武宁坤、刘燕姿、罗真都去世了。

当年的青春

西南联合国大会相关艺术作品通常给人以深刻而厚重的印象。但是年龄并不意味着一切。那些年里,这些联合国大会的学生们正值青春。

联合国大会上最有名的国文课,当年的学生路过一个城市,听一个城市,各种各样的,朱智清、沈从文、罗勇等教授轮流讲课。宿舍条件困难,学生们在床间隙抓住臭虫,放进瓶子里“产崽”。刚刚一百岁的许延忠老师提到了去世的老同学,仍然充满幼稚的求胜欲。"我法语考了90分,他才考了70分."年过百岁的杨浦老师回忆了和同学赵瑞希在联合国大会的时候是如何相遇和相爱的。他回忆说:“他的追击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资料图:西南联合国大会教学楼。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历史观网站

西南联合国大会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口述,不再是历史中的模糊概念,而是真实感。它艰难、残酷、浪漫、恣意、迷人、宏伟。

西贝认为,当自己直接面对联合国大会学生,接触活着的人时,西南联合国大会就不再是历史书上的一段话了。(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历了很多痛苦和考验,但在我们的摄像机前,他们达官贵人。以前没那么逼真。”

她告诉记者,制作组将在电影中写100多岁、90多岁的字幕,但正在谈论联合国大会、老龄问题。

师、谈到同学的时候,流露出的状态就是两个字——年轻。

生命的韧性

“即使他们老去以后,我觉得由于他们心里纯粹的那种感觉,他们依旧表现出一种青春感。”徐蓓说,这是一群拥有赤子之心的人,而这种“青春感”和年龄无关。

其中有青春的热血、青春的迷茫、青春的狂狷。而徐蓓特别欣赏的是这些联大学子展现出的“生命的韧性”。

抗战时期,南开大学遭受空袭,清华、北大也危在旦夕。三校南迁,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战火中成立的联大,读书者有之,从军者有之,其中更饱含家国情怀。

西南联大旧影。图片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网站

当时任教于联大的陈寅恪有诗云,“景物居然似故京,荷花海子忆升平……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南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寓意。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中即有此句:“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与其说是“景物”“似故京”,倒不如说是寓居此地师生的心境的一种反映。

在几天前的《九零后》首映仪式上,西南联大44级土木工程系学子、102岁高龄的王文俊先生精神熠熠地看完整场放映。

西南联大44级土木工程系学子、102岁高龄的王文俊在《九零后》首映礼现场。片方供图

徐蓓说,“他们都是100岁左右的这样一些人,然后当你仔细的去了解了每一个人在几十年生活中的沉沉浮浮,你就会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和达观。”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气质。

资料图:游客在西南联大旧址前留影。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显然和经历抗战烽火的西南联大学子处于不同的环境。但徐蓓认为,在这种家国情怀背后的人生志趣,更值得今天年轻一代去关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