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的发展史上,四驱技术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还诞生了许多著名的4驱动器系统,包括奥迪的quattro、奔驰的4MATIC、宝马的xDrive、大众的4 Motion、三菱的初选4驱动器、斯巴鲁的左右对称全时4驱动器。

在此系列视频中,我们将详细了解每种4驱动器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在第一期,我们先谈谈著名的奥迪quattro。

奥迪4驱动器的起源

20世纪70年代奥迪在芬兰北极圈进行了车辆的雪地测试,但意外地发现跟随车队的大众Iltis SUV在弯道上非常出色。(威廉莎士比亚,美国作家)。

所以奥迪的技术研发负责人向当时的公众首领皮耶希提议将大众Iltis越野车辆的四驱动系统移植到奥迪轿车上。

后不久,奥迪4驱动器系统项目正式获得批准,项目代码EA262也正式开始了奥迪4驱动器开发的道路。

第一代quattro

以前的4驱动器系统安装在越野车型上,使用笨重的动力分配器,因此要移植到空间狭小的轿车上,必须满足体积小、结构简单的要求。

奥迪的工程师们使用空心传动轴,整合另一个实心传动轴,空心轴向前轮传递动力,实心轴向后轮传递动力,相当于使用传动轴的空间。这就是第一代奥迪4驱动器系统。

1980年奥迪发布了第一辆名为quattro的四驱轿车,此后奥迪成立了赛车部门Quattro有限公司,专门将首字母改为小写,向这辆车致敬。

拉力赛

奥迪开发了4驱动器系统后,没有急于推出量产车型,而是希望通过各种比赛磨练4驱动器技术。

=6" width="640" height="360"/>

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奥迪凭借quattro四驱,连续2年夺得了WRC拉力赛冠军,连续3年获得派克峰登山赛冠军

1988年奥迪又开始参加房车系列赛,奥迪90赛车凭借13战7胜的战绩,让quattro四驱称霸各种房车锦标赛,最终国际汽联宣布,从1998年开始,全面禁止四驱车型参赛。

第二代quattro

通过各项赛事的磨练,奥迪的四驱技术也在不断进化。1986奥迪quattro进化到了第二代,代表车型就是奥迪90,首次采用托森A型差速器。

其核心是蜗轮蜗杆机构,单向传递动力的特性让托森中央差速器具备自动锁止的功能。

当某个车轮出现打滑时,中央差速器可以主动地将动力分配给附着力更好的车轮,比第一代更加方便。

第三代quattro

1988年第三代quattro出现,代表车型是奥迪V8

首次实现与自动变速匹配,采用带有电控多片离合器的行星齿轮作为中央差速器,托森A型差速器放在了后轴。

第四代quattro

第四代quattro使用平行齿轮结构的托森B型差速器,并首次引进了“EDL电子差速锁”的功能

当车轮出现打滑时,“电子差速锁”可以利用液压控制单元,对打滑的车轮进行制动,防止动力流失,代表车型是奥迪A6

第五代quattro

第五代又改成了优化后的托森A型差速器,配合ESP电子稳定系统,大大提升了车辆的主动安全性,代表车型奥迪A8。

第六代quattro

第六代quattro又变成了托森C型差速器,结构也从平行齿轮结构变成了行星齿轮结构

奥迪也在这一时期发布了Q系列车型,早期的A4L、A6L、Q5、Q7都是第六代四驱系统

第七代quattro

到了第七代,托森中央差速器变成了冠状齿轮差速器

这种差速器最大的优点就是体积小、重量轻,拥有更高的动力分配比,还能实现和托森一样的机械锁止,但也失去了限滑功能

如果说托森适合硬派越野,那么冠状齿轮则更加偏向公路性能,也比较符合奥迪的品牌定位。

第八代quattro

第八代quattro,奥迪采用多片离合器作为中央差速器,在后轴布置了一个电控牙嵌式离合器

日常行驶,两个离合器处于分离的状态,以两驱的状态行驶,当遇到湿滑路面,多片式离合器与牙嵌式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使得后轴最多可以分配到50%的动力

也可以理解为从全时四驱变成了智能适时四驱,和大众4 Motion差不多,也被很多人称为“假四驱”

真假quattro

目前奥迪在售的国产车型,除了RS系列的性能车,几乎全部采用第八代quattro四驱,想要区分也很简单,如果中央差速器的类型是多片离合器,就是第八代,如果是机械扭矩限滑差速器,就是真正的quattro四驱

但是价格也变得非常昂贵,即便是最入门的S4,也要接近50万的价格,像RS系列、Q7、Q8基本都是近百万的售价

小结

从奥迪四驱的发展历程来看,从80年代的起步,到托森差速器大放异彩,再到冠状齿轮的折中,最后到多片离合器的妥协

一步步的退让,也让奥迪quattro慢慢失去了灵魂

关于奥迪四驱的介绍就到这里,下期我们来聊聊奔驰的4MATIC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一下~

相关推荐